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考中古史综合训练题(二)

2014-5-11 0:34:01下载本试卷

高考中古史综合训练题(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4分)

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4分

 赋役制度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经济制度。据此回答1~4题。
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其实质都是
  A.封建地租剥削         B.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C.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D.确立封建社会制度
2、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开始实行时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变增加,增加的一部分主要来自于
  A.农民阶级  B.大商人  C.地主阶级  D.手工业者
3、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朝中期后又实行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是
  A.前者赋税轻后者赋税重      B.前者征税不定时后者征税固定时间
  C.前者不以户口为准后者按户为准 D.前者与国家授田配合后者仅征税不授田
4、下列赋税基本上能保障农民劳动时间的是 ①汉代的更赋②北魏租调制③唐代租庸调制④王安石变法法令中的募役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虽然发生过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据此回答5~9题。
5、汉武帝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同破坏友好关系的行为作斗争    B.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C.加强汉民族同少数民族的联系往来  D.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6、下列管辖边远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先后顺序是 ①宣政院 ②安西都护府 ③北庭都护府 ④奴儿干都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①  D.②④①③
7、辽统治者采取“胡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西夏的官制分为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两个系统,其依据是
  A.民族矛盾尖锐         B.阶级矛盾尖锐
  C.民族团结的需要        D.境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8、“元世祖命刘秉忠、许衡定官制……然上自中书省,下逮郡县,亲民之吏,必以蒙古人为之长……一代之制,未有汉人南人为正官者。”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民族歧视  B.民族平等  C.阶级矛盾  D.一国两制
9、元朝和明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是
  A.夜郎郡  B.南面官  C.宣慰司  D.巡检司

汉唐宋元时期我国对外交往密切。据此回答10~12题。
10、两汉时期经过丝绸之路先后西传的技术是 ①漆器 ②铸铁术 ③井渠法 ④养蚕缫丝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隋唐时中国与哪些国家地区互遣使节 ①朝鲜半岛 ②日本 ③东南亚一些国家 ④波斯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2、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立台湾府共同的作用是
  A.巩固海防  B.驱逐殖民势力 C.管辖边疆  D.维护国家主权

改革、变法、政策调整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13~14题。
13、“商君(商鞅)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变法
  A.适应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受到新兴地主大商人支持拥护
  C.适应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D.适应了称霸斗争的需要
14、宋神宗死后王安石变法法令被废除,最根本原因是
  A.用人不当危害了百姓利益    B.新法触动了地主官僚利益
  C.保守派上台执政         D.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

 我国古代从汉至清,中外交往频繁。据此回答15~19题。 
15、秦汉时期,中国已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亚地区
 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条件
 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16、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  B.张骞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甘英对西亚的地理和风俗人情的了解
17、唐朝时,广州成为南方的大都会,其原因是
 ①海上贸易发达 ②商品经济发展 ③经济重心南移 ④广州地理位置优越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8、南宋时,我国的对外贸易西达红海沿岸,其最重要的条件是
 A.国力空前强大          B.商品经济的活跃
 C.政权位于东南沿海        D.造船技术水平高
19、明中后期,我国的对外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其根源是
 A.西方殖民者侵扰边疆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C.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0~24题。
20、战国时期,荀况的思想主张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的良好愿望
 B.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在社会变革下的悲观情绪
 C.反映了小生产者提高政治地位和参与政权的要求
 D.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进取精神
21、唐朝前期调整政策的根本作用在于
 A.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 B.使政治局面趋于安定
 C.为唐朝进入强盛打下了基础  D.巩固了李家天下
22、“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此材料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人世间鬼神是不存在的    B.刃与利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C.物质和精神的辩证统一    D.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3、唐代话本和北宋风俗画出现的主要相同社会条件是
 A.长安、东京的繁荣      B.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底蕴
 C.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 D.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24、明朝“东林党人”的主要政治愿望在于
 A.改变现实的政治腐败现象   B.改变君主专制统治
 C.聚众讲学,振兴书院     D.发泄政治上失意的情绪

 我国古代封建中央集权下的中央官制几经变迁。据此回答25~29题。
25、秦始皇将中央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最重要的保障性措施是
 A.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B.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C.规定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
 D.规定中央官吏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并由皇帝任免
26、贞观年间,唐中央机构的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 D.门下→中书→尚书
27、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28、明朝统治者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特务机构,反映了 ①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②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 ③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善 ④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A.①④   B.②③  C.①①②③④  D.以上四项均不正确
29、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D.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据此回答30~32题。
30、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 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31、下列各项中能体现孟子上述思想主张的是
 A.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B.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
 C.王安石推行的方田均税法   D.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
32、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一书中将农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态度概括为“抚我则后(后:君也),虐我则仇。”这说明 ①农民阶级是封建制度的掘墓人 ②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统治者的政策有关 ③农民与地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阶级 ④地主与农民有矛盾,但不存在根本利益冲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选择题答案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注:长水草的沼泽),不可以为天下王”、“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材料二 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生,杀生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材料三 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畿堤水(注:堵塞河堤)。不夏月(注:七月前)……毋……毒鱼鳖,置阱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材料四 汉淮南王刘安说: “教民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注:土地坚硬不肥沃)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柏槁,夏取果萌,秋畜(注:积蓄)蔬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管仲和苟子的共同主张。(2分)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2分)

(3)与管仲和荀子相比,刘安的思想有哪些新发展?(2分)

(4)从以上材料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34、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北宋政府……不许他们(州郡长官)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州郡的财权财权和兵权也都收归中央政府。又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副长官)……后来又把全国州都划分为十五路,每路设转运使和提点刑狱等官,统称为监司,等于是中央政府的特派员,总管所辖州郡的财赋司法等事。……宋太祖和宰相赵普等人……取消殿前都点检(殿前都点检:禁军首领,赵匡胤曾任此职)和副都点检,次一级的军官则用一些资望较浅、容易驾驭的人物充任,且时常加以易置和更调……北宋政府……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并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枢密使的设置还可以和统兵的高级将领互相牵制:高级将领虽统领军队,但发号施令之权则归枢密院;枢密院虽有制令之权,但枢密使并不统领军队。”
   材料二:“元朝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统领全国行政……中书省设有中书令、右、左丞相……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各设丞相一人,凡地方军政大事无不统领。”
   材料三:明太祖即位后,“在中央机构中,废去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使六部直属于皇帝。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狱,使其互相牵制,一切兵刑大权也都总揽于皇帝。在地方机构中,废除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在全国设十三布政使司(俗称省)。并把各省的兵、民、钱、谷分别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管理,布政使掌民政,按察使掌刑,都指挥使掌兵,叫作‘三司’。元朝末年,行中书省的丞相无所不统,明初则分权于三司。”
               ——以上均引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回答:①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统治者改定官制措施中的种种意图及其宗旨.(10分)

 ②根据材料二,指出同宋初相比,明朝初年统治者改定官制时的重大改变之处.(2分)

 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机构的特点并说明原因.(2分)

35、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大一统”及其衰落时期在社会思想领域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历史震撼?各举一例加以说明并分析其社会影响。(14分)

高考中古史综合训练题(二)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D 6.B 7.D 8.A 9.C 10.C 11.B 12.D 13.C 14.B 15.D 16.B 17.A 18.D 19.C  20.A 21.D 22.C 23.D 24.A 25.D 26.B  27.A 28.A 29.D 30.C 31.A 32.B

33、(1)主张:注意保护生态资源(2分)

(2)说明:秦朝重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树木、水道、植被、鸟兽虫鱼等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发展。(2分)

(3)发展:提出了因时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农林牧的思想。(2分)

(4)认识: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关环保思想和法令,至今仍有借鉴意义。(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

34、①意图: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并严格限制州郡地方官的职权;派转运使和提点刑狱管理地方的财赋和司法;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分散兵权并防止将领和军队形成密切关系;削弱相权。(答出4点即可给8分)
   宗旨:最大限度地把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集中到皇帝手中,防止武将专权的藩镇割据局面再度出现。(2分)
   ②不同之处: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2分)
   ③特点:统领地方军政大事,权力极大。(2分)

35、(1)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社会各阶层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其中主要有儒、道、墨、法等诸家。如战国时期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有积极意义。
  (2)西汉初期,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思想文化领域比较活跃,也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董仲舒提倡“大一统”。如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汉武帝的“大一统”之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汉朝统治达到鼎盛,儒家思想也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主流。 
  (3)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但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潮也潜滋暗长。如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他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