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高中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历 史 试 题
本试题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必做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
合题目要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更加突出的重要意义。回答1—2题。
1.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表
明他主张 ( )
A.儒法并用 B.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C.德治是主要的,法治是次要的 D.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2.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B.注重气节、品德
C.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
3.下列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
随心所欲的特点
D.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上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
A.君主土地私有制 B.贵族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
5.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 ( )
①个体小农业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
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工业化是中国现(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据此回答6—8题。
6.洋务运动被称之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最早使用机器生产 B.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C.主张政治体制改革 D.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A.一战期间我国面粉业发展迅速
B.面粉业的增长因一战的结束而趋缓
C.面粉业的增长与欧洲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D.面粉业的发展是这一时期中国轻工业发
|
8.“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国家工业化的
初步基础。这主要是指 ( )
A.加强西部地区交通建设
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9.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快速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答10—12题。
10.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 )
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11.下列对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初步建立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C.它适应中国的国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2.新时期我国确立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
①共同管理、团结一致 ②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③民主监督 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古代希腊民主与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被近现代西方人奉为“文明之根”。回答13—14题。
13.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特定条件是 ( )
A.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要冲位置 B.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C.古希腊人民对民主、自由的追求 D.城邦的出现及其激烈的争夺
14.下列关于罗马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B.万民法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人
C.罗马法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罗马法的实施维系和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开始由孤立发展走向联系。回答15—16题。
15.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主要是指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 ( )
A.商业资本的发展 B.航运中心的改变
C.海外市场的扩大 D.货币地租兴盛
16.新航路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其扩张手段不包括 ( )
A.建立沿海据点 B.组建商业公司 C.掠夺黑人奴隶 D.输出工业产品
国际关系是超越国家界限的国际社会关系,主要是国家及国际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回答17—20题。
17.美国总统杜鲁门(1945年)说:“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这说明 ( )
①美国的世界霸权政策昭然若揭 ②美国要领导西方国家对抗苏联
③美苏同盟关系公开破裂 ④美国要同苏联进行合作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18.20世纪70年代美国决定与中国建立是出于 ( )
A.调整对外战略的需要
B.及早结束越南战争,从越南撤军
C.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摆脱经济危机
|
19.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 )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20.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原因是 ( )
A.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B.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题是和平与稳定
C.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赶上发达国家 D.区域集团化趋势消失
科学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思想活跃的文学家、艺术家用他们的智慧描绘着这个多彩的世界。回答21—25题。
21.从根本上颠覆了上帝造人说的是 ( )
A.进化论 B.血液循环学说 C.细胞学说 D.植物分类法
22.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其表现有 ( )
A.家庭电话普遍使用 B.人们乘坐火车外出旅游
C.电力成为主要动力 D.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
23.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方面可谓入木三分,被称为
( )
A.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B.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C.现代荒诞戏剧的开山之作 D.欧洲文坛的一面光辉旗帜
24.“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什么作品也没有听说过”,这是恩格斯对《命运交响曲》的评价。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是 ( )
A.德彪西 B.李斯特 C.莫扎特 D.贝多芬
25.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实现了“坐拥天地”的梦想。实现这一梦想得益于计算机网络帮助,最早出现于 ( )
A.二十世纪40年代 B.十九世纪末
C.二十世纪50年代 D.二十世纪60年代
第Ⅱ卷(必做40分+选做10分,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其中26—28题为必做部分,29—30题为选做部分,考生可在其中
任意选做1道作答。
2.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中,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空写清楚。
【必做部分】
|
请回答:
(1)据图1,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3分)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2分)
(2)据图2,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运行机制是什么?(2分)这一机制源自什么理论?
(1分)
(3)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2分)
本质上相同吗?(1分)请说明判断的理由。(2分)
27.(18分)《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在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各是指什么?(3
分)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12分)
(3)三次改革作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据此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3分)
28.(9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的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下面是编辑中的“中外杰出人物评说”资料卡。请参照范例,填写相关内容。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 以其和林则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 |
【选做部分】
29.(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
(4分)
30.(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
战争“是在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要发泄出来的”
“而最糟糕的是,恰恰晚们最喜欢的情绪: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
“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丙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他的暗影大概也懵住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1)茨威格认为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结合具体的历史史实进行解释。(6分)
(2)一战对当时欧洲人精神状态的影响是什么?这一看法有什么警世作用?(4分)
参考答案
第I卷(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D | C | B | D | A | A | B | C | D | B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C | B | B | B | A | D | A | A | B | A |
21 | 22 | 23 | 24 | 25 | |||||
A | B | B | D | D |
第Ⅱ卷 【必做部分】
26.(1)职能:中书省——草拟、颁布诏令;尚书省——执行命令;门下省——审核命令。(3分)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2分)
(2)机制:三权分立。(2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1分)
(3)形式上的共性: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分)本质上不相同。美国本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而中国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则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3分)
27.(1)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政策)。(3分)
(2)俄国: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的目的。(2分)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2分)
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2分)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提供了借鉴。(2分)
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2分)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2分)
(3)共同作用:三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分)
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互相借鉴,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判断发展经济政策或形式的标准应是否有利于本国生产力的发展。)学生若能从其它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同样赋分。(2分)
28.(2分)康有为 著有《新学伪经考》或《孔子改制考》(1分);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的必要性,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2分)
(3)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1分);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猛烈挟抨击以孔孟为代表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旧纲常伦理,鼓吹“文学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唤起了广大青年的觉悟起了巨大作用。(2分)
(4)孙中山 提出三民主义(或“知难行易”说(1分);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或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2分)
【选做部分】
29.(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
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6分)
(2)相同点:都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2分)不同点: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论”。(2分)
30.(1)战前4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发泄的结果。(2分)
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趋势,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高潮。两大军事集团的相互敌对和军备竞赛,使国际摩擦频频发生。(4分)
(2)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2分)追求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