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十八

2014-5-11 0:34:01下载本试卷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十八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主要是指

A.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B.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彻底根除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D.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队伍

2.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在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的主要前提是

A.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的影响

B.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的必然要求

C.资产阶级建立对世界统治的需要

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发展

3.恩格斯说:“维也纳体系是历史的反动”,主要是指统治阶级

A.用高压手段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反对社会进步

B.肆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

C.对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进行重新分配

D.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

4.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表明当时

A.欧洲的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B.资产阶级运动尚未成为历史潮流

C.欧洲各国普遍恢复了君主专制

D.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5.“指导维也纳会议的原则有三个即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其中“遏制”的对象主要是

A.沙俄                               B.法国   

C.普鲁士                              D.英国

6.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法国革命的目标是

A.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B.推翻君主立宪政权

C.扩大工商业资产阶级权利                  D.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政权

7.1848年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这场革命

A.范围广泛,席卷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

B.东南欧各国取得了民族独立

C.法国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D.打击了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8.1848年欧洲革命中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

A.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摆脱受奴役地位,实现自身解放

C.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力量进行反封建斗争

D.打破维也纳体系,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9.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其主要含义是指

A.无产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B.无产阶级开始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独立出来,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

C.这些运动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

D.工人运动中明确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10.《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A.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

B.是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

C.第一次提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

D.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主要在于其

A.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揭示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D.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12.19世纪60年代,促使工人运动日益带有国际联合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第一国际的领导                         B.各国工人政党的建立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13.第一国际建立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新”反映在

A.工人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B.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

C.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             D.进行了为政治利益的斗争

14.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指

A.巴黎公社起义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15.下列有关巴黎公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在特殊条件下一个城市的起义

B.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

C.公社的失败根本原因是领导者主观上的失误

D.其最大的意义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16.巴黎公社的措施中,体现所有制变更的是

A.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B.民主选举公职人员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D.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

17.1857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表明

A.资本主义的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B.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的时机到来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

18.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亚历山大二世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

B.改革实际由资产阶级借助沙皇权威而展开

C.改革使俄国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D.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得以确立

19.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的直接目的是

A.借对外战争来缓解国内矛盾

B.控制英国通往印度的通道

C.拯救被害的东正教徒

D.宰割土耳其,将势力扩张到地中海

20.美国独立以后,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曾一度衰落,但在19世纪初又得到迅速发展和扩大。这种“发展和扩大”主要是由于

A.大量移民的迁入                         B.交通条件的改善

C.美国法律的保护                         D.向西扩张领土

21.英国的“圈地运动”与美国的“西进运动”所产生不同影响是

A.给当地居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B.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力条件

C.为资本主义发展开拓了市场

D.导致了农村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化

22.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萨多瓦战役后,俾斯麦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军队进入维也纳。他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A.奥军主力仍存,他害怕由此引起奥地利的困兽犹斗,从而对统一进程不利

B.担心法国的干涉,并为后来普法战争中争取奥地利保持中立奠定基础

C.他当时正筹划色当战役,无力两线作战

D.他认为在德意志的统一过程中,法国是主要对手,对奥战争无足轻重

23.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天皇不满自己的傀儡地位

B.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激化了社会矛盾

C.农民不堪忍受幕府的残酷剥削

D.大名、武士不满将军的独裁统治

24.19世纪前期,日本西南大名改变了轻视工商业的态度,也开始经营工商业。说明西南大名

A.准备与幕府决裂                         B.顺应了商品经济潮流

C.成为新政治力量                         D.准备走资本主义道路

25.明治维新的措施中“废藩置县”,主要是为了

A.消灭幕府残余势力                    B.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消灭地方割据势力                    D.确立君主立宪政权

26.明治维新中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A.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B.废除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平等

C.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

D.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27.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这里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的强大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倒幕运动的胜利

28.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未走上自由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其决定性因素是

A.其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受当时亚洲形势的影响

C.对封建制度的改造极不彻底             D.日本当时尚未摆脱民族危机

29.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统治、掠夺和剥削,除了给东方民族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还包含着一点积极的因素。以下属于“积极因素”的是

A.自然经济瓦解                       B.贩运黑奴

C.屠杀印第安人                       D.掠夺金银

30.亚洲革命风暴中没有出现新式民族独立运动的根源是

A.各国农民阶级革命性强                B.各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受宗教传统的影响                    D.由于未产生新的阶级力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33题14分,共40分)

31.简要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影响。说明这些影响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

32.阅读下列材料:

马克思把1870年9月起义(指巴黎工人起义)叫做“愚蠢举动”,而1871年4月又说:“我英勇的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

回答:

马克思对巴黎工人起义的评价是否矛盾?试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它说明了什么?

33.意大利统一与德意志统一所面临的情况有何不同?意大利统一的道路与德意志统一的道路有何不同?用史实说明意大利统一道路的特点和完成统一的基本力量。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十八

答案

一、1.【分析】 工业革命的最重大意义之一即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壮大了资本主义的力量,从而使其取得了对封建势力的绝对优势,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正是资本主义在各国统治基础得以巩固的表现。

【答案】 B

2.【分析】 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全面展开于何时,这时的整个世界有何巨大变化,再联系自由主义改革运动的主张、要求,即可得出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是其发生的前提这一结论。

【答案】 D

3.【分析】 “历史的反动”,即“逆时代潮流的举动”。19世纪初期封建秩序在欧洲大陆已没落,资本主义取而代之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而维也纳体系却将本已应被淘汰的过时的封建秩序恢复起来。因此是“历史的反动”。

【答案】 A

4.【分析】 当时(19世纪前期),欧洲工业革命尚处于起步阶段(英国除外),维也纳体系作为封建统治秩序得以确立。

【答案】 A

5.B

6.【分析】 法国当时是已实现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其是在工业资本主义已经起步的背景下进行的,其任务理应是打破大资产阶级对政权垄断,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

【答案】 C

7.【分析】 将1848年革命界定为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关键是把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核心含义即反封建的革命。

【答案】 D

8.C

9.【分析】 应具体分析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工人运动的特点,对其水平不低估、不拔高,做实事求是的分析。着重于对“独立”二字的理解。

【答案】 B

10.D 11.C 12.D 13.C

14.【分析】 应注意题干中的“特殊”含义,当时无产阶级夺权的客观物质条件并不成熟,资本主义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并未真正成熟。

【答案】 D

15.【分析】 要认识到巴黎公社的失败,从根本上讲是法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远末发展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水平造成的。

【答案】 C

16.【分析】 该项是剥夺剥削者的行动,是将属于私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的典型措施。

【答案】 C

17.【分析】 此题需选出最佳选项。作为世界上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它典型地反映出资本主义体系的开始形成,而其他几项并非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特有的现象。

【答案】 C

18.【分析】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之路,但B、D两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至于A项也不是当时沙皇搞改革的目的。

【答案】 C

19.A

20.【分析】 美国西进运动使其两种经济形式都获得较大发展,并在发展中矛盾趋于激化。

【答案】 D

21.B 22.B

23.【分析】 19世纪中期的幕府统治已出现危机,而西方的入侵,刺激了国内矛盾,加剧了危机。

【答案】 B

24.【分析】 应注意当时日本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瓦解的史实和幕府的反动政策,西南诸藩之所以崛起,即在于顺应潮流。

【答案】 B

25.【分析】 应注意明治维新时,日本中央政府面临的政治上的任务。

【答案】 C

26.A

27.【分析】 日本明治维新是在西方殖民势力东侵,民族危机促发自身因素而发生的。

【答案】 C

28.A 29.A 30.D

二、31.【分析】 本题是一道小切口、大跨度型问答题,围绕工业革命的影响切入。但涉及对各个阶级、阶层的影响,着重考查学生再现历史事实和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答案】 影响:(1)生产力的提高大大改变了社会经济面貌,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兴起以棉纺织、冶金等为代表的工业部门,开始进入工业资本主义阶段。(2)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日益简单化,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使资产阶级内部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超过金融资产阶级而成为资产阶级主体。(6分)

反映:(1)随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及资产阶级内部力量的调整,使法国大革命的原则、自由主义思潮兴起并日益成为主流;并且资本主义的一些学说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也得到了发展。(2)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被压迫民族开始觉醒,民族主义潮流开始兴起。(3)随着工业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觉悟提高,社会主义思潮影响日益扩大,并在19世纪中期由空想发展到科学。(6分)

32.【分析】 此题的解答应联系马克思这两段讲话的具体背景考察。回忆教材可知,它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时期主次矛盾的变化,从而使马克思有了两种不同的评价。最后一问的回答,应从马克思善于依据主要矛盾变化对历史事件作出不同评价去考虑作答。

【答案】 不矛盾。1870年9月,正是普法战争激烈进行之时,色当失守,法军大败,法兰西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此时的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法国国内阶级矛盾居于次要地位,因此马克思称这时巴黎工人起义为愚蠢举动。(5分)到1871年3月,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法国的梯也尔政府实行对外投降卖国,对内武力镇压的反动措施,一方面与德国签订割地赔款条约,一方面积极准备镇压国内革命力量,此时的国内阶级矛盾已十分突出,解决国内阶级矛盾成了解决民族矛盾的前提,因此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这时的巴黎工人的革命行动。(5分)说明即使是马克思这样的革命导师对事物的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实事求是,依形势的变化来作出新的判断,制订方针政策。(4分)

33.【分析】 本题主要意图是,通过分析德、意统一的不同背景和采取的不同统一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具体国情决定具体革命道路的基本规律,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比较历史现象,透过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第三问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概括史实的能力。

【答案】 (1)意大利统一面临的不仅是内部阻碍统一的势力,还面临外族阻碍统一的势力(奥地利等国),而德意志统一面临的是如何解决德意志地区内部王朝之间的问题。(3分)

(2)意大利统一始终贯穿着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和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两条道路,德意志则只有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一条道路。(3分)

(3)当撒丁王国联合法国对奥战争开始后,意大利北部人民纷纷响应,从而促进了北部的基本统一;两西西里王国人民受北方形势的影响,发动起义,加里波第率领志愿军远征两西西里王国,为撒丁王国统一南部地区铺平了道路,促成了意大利王国的建立。所以自下而上的人民武装斗争是完成统一的基本力量,而撒丁王国则是统一的主导力量。(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