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2007届上学期高三历史阶段性考试卷

2014-5-11 0:34:02下载本试卷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中学2007届高三历史阶段性考试卷

  总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9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2、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初税亩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3、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毋多其时,数口之间可以无饥矣

4、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

5、西汉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区是

A、 印度半岛南端        B 、马来半岛

C、 孟加拉湾            D 、马六甲海峡

6、近代中国爱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之路始于

A、鸦片战争期间       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C、洋务运动期间       D、维新变法期间

7、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这意味着

A、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纠纷由英国领事解决

B、英国领事享有对《南京条约》的解释权

C、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D、英国领事可以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8、“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法国船只,毫无禁阻。”这里“降谕”的大清皇帝可能是

A、乾隆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光绪帝

9、近代中国最早提出以法治国主张的是

A、农民阶级         B、早期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无产阶级

10、中国近代第一家股份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面的文字为:“宗旨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从该“广告”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有

①轮船招商局注重扩大经营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

②打破了我国航运业被外国垄断的局面

③有利于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④中国近代航运业受西方影响较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11、天津贴贻来牟机器磨坊与湖北织布局的根本区别在于

A、使用机器生产        B、产品走向市场

C、建于通商口岸        D、具有雇佣关系

12、1895年以后,日本在中国获取了种种特权,其中不包括

A、获得了中国的巨额赔偿    B、日本轮船可达沙市、重庆

C、割占了辽东半岛        D、日本产品在中国可免收内地税

13、19世纪末清政府考虑调整民族工业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企业产生的利润的刺激  B、扩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影响

C、甲午战争后出现的财政危机  D、帝国主义提出了扩大市场的要求

14、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不同点有

①主张与外国列强平等交往,反对外国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②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③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  ④有严密的组织和较明确的纲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15、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②都试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都要求实现中国的独立与富强

④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是否定又是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16、民权主义之所以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主要是因为它

A、指明了革命的对象和革命手段

B、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C、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要求

D、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权问题

17、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由孙中山号召和领导       B、都是武装斗争

C、矛头都指向北洋军阀       D、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民族企业发展迅速,但战后很快走下坡路。其直接原因是

A、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卷土重来,迅速增加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

C、民族资本力量十分薄弱

D、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

19、新航路开辟中,到过印度洋的是

①迪亚士 ②达·伽马 ③哥伦布 ④麦哲伦的船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20、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整个西欧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在西欧迅速发展    B、近代民族国家普遍形成

C、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普遍出现  D、封建统治日趋衰落

21、17世纪60年代英国出现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府——辉格党和托利党。与英国政党形成的历史形势有直接关系的是

A、詹姆士二世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

B、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

C、查理二世的反攻倒算

D、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

22、启蒙学说发展了人文主义,这主要表现在

A、反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      B、追求个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C、主张政治民主和权利平等      D、提倡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

23、1791年法国宪法规定,路易十六被称为“国家的第一公务员”,必须宣誓效忠国家和法律。这表明

A、法国人民推翻王权成立共和国   B、该宪法体现了霍布斯的主张

C、国王权力受到三级会议的制约   D、法国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第Ⅱ卷(非选择题 81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12分,第2513分,第2612分,共计37 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若无道行,四十已下,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唯著青布衣,僧尼皆令蔬食。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

──《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二 浮图(佛教)害政,桑门(僧人)蠹俗,风惊雾起,弛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振其溺。……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以奉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神灭论》

请回答:

(1)“天下户口,几亡其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对封建国家的直接危害是什么?(2分)

(2)针对佛教的危害,材料一、二分别提出什么主张?(4分)其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2分)有何意义?(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已能驾驭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应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工,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 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了什么认识?(2分)其依据何在?(2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从日本的发展中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2分)

(3)李鸿章和康有为为什么会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不同的认识?(3分)

(4)李鸿章、康有为的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成功实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摘自〔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摘自[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回答:
 ①两段材料都提到了“上帝”,作者的意图相同吗?(2分)为什么? (4分)

 

 

 

 ②两位作者的思想在其所处时代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16分,第3012分,第3115分,共计39分。

27、(12分)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哪些条件?(6分)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创新之举。(6分)

28、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虽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但仍出现三次兴办工业的浪潮。结合史实回答有关问题:

(1)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第一次浪潮的原因有哪些?(4分)

(2)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的第二次浪潮,对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的第三次浪潮具有什么特征?对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又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8分)

29、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在20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历史巨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政治上反映这一巨变的三个突出表现及对当时社会进步思潮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并概述孙中山后来为此进行的斗争。(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BCA   6----10 ACCAA  11---15 DCCDC

16---20 DCBDC  21---23 CCD

二、材料解析题:第24题12分,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共计37 分。

24、(1)僧、尼和白徒、养女“皆不贯人籍”。(2分)人头税的收入大减(2分)

(2)材料一主张僧尼“还俗附农”;材料二主张“耕而食”、“蚕而衣”。(4分)相同点:发展农业生产。意义: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根本。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安定。(4分)

25、(1)学习西方先进技术。(2分)依据: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独立富强。(2分)。

  (2)由皇帝主持自上而下的变法。(2分)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2分)

  (3)①经济发展状况不同;②阶级立场不同;③社会主要矛盾不同。(3分)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2分)

26.①不同。(2分)材料一是“君权神授”,材料二是“天赋人权”。(4分)

②前者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成为引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之一;(3分)后者反对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治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7题12分,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共计44分。

27、条件:①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联系加强;②民族融合,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③法家思想为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6分

创新:政治: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度。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书同文。思想:加强思想文化控制。6分

28、(1)原因:旧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虽遭摧残,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外国列强入侵,瓦解了自然经济,创造了客观条件;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4分)(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进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相继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4分)(3)特征:带有半殖半封的特征;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力量十分薄弱;发展受到极大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8分)

29.突出表现:①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②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成立责任内阁,③颁布《临时约法》,建立资本主义法律规范。(6分)影响: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进步思潮。③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6分)  斗争: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先后发动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斗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