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9

2014-5-11 0:34:02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春秋战国纷争及民族融合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把“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是下列哪位人物()

A.禹     B.启       C.桀      D.汤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登上王位,将“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答案B

2.二里头文化距今年代和地域与史书上记载的夏朝相符;二里头的宫殿遗址面积相当大,有殿堂、庭院等建筑遗迹。据此分析二里头文化遗址在今()

A.河南省            B.山西省

C.陕西省            D.河北省

解析此题以文化遗址入题,考查夏朝都城的地理位置。夏朝都城在阳城,即今天的河南登封。

答案A

3.某班历史探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实地考察夏朝都城的建筑,他们应去()

A.陕西西安           B.河南洛阳

C.河南登封           D.河南安阳

解析夏朝的都城阳城在今河南登封。

答案C

4.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政权是()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公元前771年,西方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灭亡西周。

答案C


5.下图中描述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用于祭祀的无头奴隶遗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解析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根据教材叙述,“商朝奴隶制很残酷,表现之一是实行‘人祭’和‘人殉’”,此题图片正是“人祭”的体现。

答案B

6.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我国夏、商、西周三代定都于今河南省的有()

A.夏              B.夏、商

C.商、西周           D.夏、西周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夏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盘庚迁殷(今河南商丘)。

答案B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部门增多,商业也发展了,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此回答7~11题。

7.春节时,许多人家门前贴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对联。“五谷”在什么时期已开始种植()

A.夏朝     B.商周      C.春秋     D.战国

解析商周时期五谷已开始种植,甲骨文和《诗经》中也有记载。

答案B

8.右图是它铜器中的精品,它代表哪一时期的成就()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解析注重教材小字部分的叙述及插图的应用。

司母戊鼎

答案B

9.商朝饲养的家畜很多,主要用于()

①耕地 ②食用 ③拉车 ④祭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教材中有叙述:“商朝的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很多。有些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用家畜耕地——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答案C

10.最能代表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手工业产品是()

A.妇好墓玉凤                  B.黑漆镯

C.司母戊鼎           D.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解析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铸造是当时主要的手工业部门,且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先进,故C项正确。

答案C

11.商朝时,商人出门经商,他可能会()

①乘坐畜力车 ②携带几串贝作为货币 ③由于没有旅舍,他只能住宿到农家 ④只能托相熟的人给家中带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商周时期道路沿途有旅舍,有邮驿传递制度,故③④不对。

答案A

12.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巩固奴隶制的统治

B.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C.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D.受田者可以转让和买卖土地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

答案D

13.《孟子》说:“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此材料反映西周推行的主要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解析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孟子的话,并结合西周的史实进行选择。

答案A

14.《左传》说西周推行分封制是“以藩屏周”,这说明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A.安置众多的功臣

B.进行有效的统治

C.继承前代的传统

D.防止商朝残余势力的复兴

解析“以藩屏周”的意思是通过分封藩国来维护西周的统治。结合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巩固奴隶制统治”以及分封制的作用“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判断答案为B项。

答案B

春秋战国的突出特征一是大国争霸、战乱频繁,二是民族融合。据此回答15~20题。

15.下列战役发生于春秋时期的是()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解析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A项是周文王讨伐商朝的战役,B、D两项为战国争雄时期的战役,C项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战役。

答案C

16.《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国君“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一诸侯国在今 …()

A.长江中游           B.珠江三角洲

C.长江三角洲          D.钱塘江三角洲

解析从材料分析,这位诸侯国国君应是越王勾践。越国位于钱塘江流域。

答案D

17.由于地理原因,晋楚两强发生军事冲突时,受害最大的是()

A.鲁国             B.宋国

C.郑国             D.秦国

解析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特别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地理原因”。结合《春秋大国争霸图》中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去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

18.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交战的新局面,结果魏国势力削弱,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战役是()

①桂陵之战 ②城濮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此题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系列主要战役,城濮之战是晋楚争霸的主要战役,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大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是齐魏之间的主要战役。此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因为是两两组合,所以在做题时既可以用直选法,也可以用排除法。

答案C


19.下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标号依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空间概念。解这类题关键在于日常学习中加强对历史空间知识的把握。近几年高考在历史空间考查方面日益加强,需特别重视。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中韩赵魏的具体方位,在给定排序标准上不是按自然方位,而是规定新标准,这也带有迷惑性。三个诸侯国位于最北面的是赵,最南面的是韩,所以序号①②③分别表示韩、魏、赵。

答案B

20.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当时民族融合的方式有()

①频繁的战争 ②民族迁徙 ③经济文化交流 ④和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材料二: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束、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三: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籍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田之去公田,而履亩什取一也。——《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材料二中的“铁官”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初税亩,非正也”?

(3)“初税亩”的实行对促进新的生产方式产生有什么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理解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一主要叙述了牛由原来的祭品而变成了耕地的动力,材料二叙述了管仲在齐国推广铁制工具,材料三叙述了鲁国“初税亩”的基本情况。第(1)问主要是通过归纳总结材料得出答案。第(2)问是对“初税亩”的理解以及分析材料三的内容,主要考查分析能力。第(3)问需要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

参考答案(1)农业生产中牛耕出现,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铁官”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各行业的人掌握和使用铁制工具。

(2)春秋以前我国的土地制度主要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国家不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也不向私田征税,因此说“非正也”。

(3)“初税亩”的实行,国家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出现了封建的剥削方式,标志着鲁国等诸侯国井田制的瓦解。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而生产力的进步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其主要表现,税收制度的变革既是其表现,又推动了整个社会变革的进行,所以对这部分内容要特别注意。

22.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请回答:

(1)从图1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图2与图1相比有何变化?

(3)图3是哪个时期的形势图?依据是什么?

(4)图2到图3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从图片中读取信息的能力。如图1中有“都城”“诸侯国都城”“重要战场”等信息;图2有“周王城”“诸侯国都城”“重要战场”“葵丘”“城濮”等信息;图3有晋为魏、韩、赵这一信息及诸侯国数目等信息。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1)图1是西周王朝的形势图;西周都城在镐京;西周实行分封制;牧野之战是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的关键性战役。(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答出其他信息若言之有理也可)

(2)都城由镐京迁至周(今河南洛阳);争霸战争不断,分封制遭到破坏。

(3)战国时期。三家分晋,这是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的标志之一。

(4)战争频繁,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出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