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天河区2007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一)
历 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⑦④①③ D.④①②③
2.下列属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签字的是
A.《辛丑条约》
B.1919年巴黎和会对德国的《凡尔赛条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1945年9月日本投降书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条件
C.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下列属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重大转移的会议是
①遵义会议 ②洛川会议 ③七届二中全会
④1923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
5.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表现在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6.最能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边倒” D.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7.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民法大全》
8.联邦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的恢复发展有许多惊人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包括
①得益于美国的援助 ②推行民主政治改革
③70年代成为美国经济有力的竞争者 ④借助朝鲜、越南战争机会发展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春秋时期,直接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因素是
A.铁器的使用 B.各国税制的改革 C.牛耕的推广 D.战争的影响
l 0.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主要得益于东汉时
A.灌钢法的发明 B.鎏金技术的发明 C.水排的发明 D.镶嵌技术的发明
1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自然经济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2.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了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A.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13.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完成
14.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上海
A.经济发达 B.交通便利
C.开放早,受外国影响大 D.人才集中
15.十七世纪中期,荷兰和英国曾经发生三次战争,第一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
A.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B.荷兰干涉英国革命
C.争夺海外殖民地 D.争夺欧洲霸权
16.罗斯福新政后美国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经济危机消除了 B.政府工作人员减少了
C.政府财政开支急剧增长 D.国家垄断取代了自由竞争
17.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新经济的出现与发展 B.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美国的资本输出 D.第三次科技革命
18.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A.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
B.35美元稳定等价于l盎司黄金
C.美元与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D.包括中国在内的44个国家代表共同签订
19.有一说法是: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0.康有为始终认为“君主立宪”才符合中国国情,他作出这样判断,思想理论主要来自
①近代西方的“人权学说” ②我国古代“三世说”
③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理论 ④达尔文“进化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1.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22.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如此赞誉一位世界名人:他“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所赞誉的是
A.黄道婆 B.袁隆平 C.爱迪生 D.达尔文
23.德意志部分诸侯支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直接原因在于他
A.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 B.反对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认为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
24.卢梭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比较,不同之处主要在
A.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B.对主权在民的认同
C.对财产私有制的认识 D.对政权建设模式的构想
25.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动力革命包括
①牛耕的出现 ②蒸汽机的改良 ③电动机的出现 ④互联网的发展和完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5分)
注意事项:第11卷全部是非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题区指定的区域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不能答在试卷上,否则答案无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0分,共36分。)
26.(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材料三:在八年抗战中,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作战三万二千余次,毙伤日伪军三十五 万余人,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于何地?中国革命在走什么样的道路? (3分)
(2)中国革命形势由材料一中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怎样发展演变为材料二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4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什么?试评述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5分)
27.(1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 “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使科学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比较安定的英伦三岛。16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4件,1760年增为14件。
——摘自((英国经济史稿》
材料二:(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机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煤气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迟缓。
——摘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经济重心转移到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技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向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摘自《世界经济运动轨迹探索》
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17到18世纪经济发展快速的原因。 (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英国社会对发明创造的态度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造成的结果。 (6分)
(3)从以上材料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5分)
28.(10分)
阅读以下材料
苏格拉底看见阿利斯塔库斯为家里有14位自由人挨饿而发愁,却不满格拉蒙家里有许多奴隶为其创造财富,于是发生了以下一段对话:
苏格拉底说: “格拉蒙养活了许多人口,他不仅能给自己及他们弄到生活资料,且还有那么些剩余,甚至于铢积寸累起一份财产,而你却因供养的人多而惧怕,生怕你们全都死于生活资料的缺乏,这原因何在呢?”
“当着宇宙起誓”,阿利斯塔库斯回答说, “因他养的是奴隶,而我供养的是自由人。”
“依你之见,你的自由人与格拉蒙的奴隶相比,哪个好些呢?”苏格拉底问。
“我认为我的自由人要好一些。”阿利斯塔库斯回答。
“这难道不是耻辱吗?”苏格拉底问, “他由于同一些恶人的关系丰衣足食,而你同那么优秀的人在一起却贫困不堪。”
——引自((古希腊史文选》第323—325页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1)“阿利斯塔库斯现象”有可能在雅典发生吗?为什么? (4分)
(2)材料中,苏格拉底对“自由人”、“奴隶”的基本看法是怎样的?对劳动的看法又是怎样的? (4分)
(3)从对劳动的看法分析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的基本态度和原因。 (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29题各14分,30题9分,31题16分,共39分。)
29.(14分)
英美是传统的民主国家,结合史实比较两国民主政治制度方面的各自特点。
30.(9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须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怎样逐步实现上述转变的?
31.(16分)
十七到十八世纪,中国产生了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法国也产生了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据此回答:
(1)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分别有哪些?
(2)他们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目的和意义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答案 | D | D | D | D | A | B | D | A | C | B | A | D | C |
题号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答案 | C | A | C | A | C | B | C | D | B | D | C | B |
二、材料解析题
26.(12分)
参考答案:
(1)瑞金(1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2分)。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到达陕北(2分)。抗战全面爆发后,挺进华北,开辟敌后战场,广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2分)。
(3)晋察冀(1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拖住了大量侵华日军,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2分)。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坚持抗战,鼓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打击了投降势力,有力地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2分)。
27.(14分)
参考答案:
(1)欧洲大陆宗教迫害,科技人才流向英国;大陆缺乏稳定的发展环境(英国相对稳定);英国政府对科技和人才的重视。(3分)
(2)变化:经济实体为既得利益反对电灯推广,表明英国社会对发明创造的重视态度远不如前。(3分)
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新兴工业部门发展迟缓,“领先国家”的地位逐步被美国取代。(3分)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重视人才,积极采用新型生产技术,是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因素。(5分)
28.(10分)
参考答案:
(1)有可能。雅典民主改革后,自由人可以因参与政治活动获得生活补贴,久而久之,养成不劳而获的恶习。(4分)
(2)自由人是“优秀的”,“奴隶”是“恶人”;不劳动者,不论是什么人,都是可耻的。(4分)
(3)反对雅典式民主政治,认为雅典式的民主败坏了雅典自由民的民风。(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29题各14分,30题9分,31题16分,共39分。)
29.(14分)
参考答案:
根本制度:英,君主立宪制;美,共和制(4分);
权力重心:英,首相(内阁);美,总统(4分);
选举制度: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首相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美国总统对选民负责。(6分)
30.(9分)
参考答案:
①在农村改变人民公社体制,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②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实现企业经营自主化。(2分)
③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④运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全过程。(2分)
31.(16分)
参考答案:
(1)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工商皆民生之本”;“经世致用”。(2分)
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提倡理性,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自由,平等,法治,天赋人权,用理性的力量构建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2分)
(2)中国:背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2分)
目的:总结明朝灭亡历史教训,反思历史;(2分)
意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2分)
法国: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2分)
目的:反对君主专制,对未来社会政权和发展提出设想;(2分)
意义: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对法国大革命和北美、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起了推动作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