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2014-5-11 0:34:02下载本试卷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 单项选择题:

1、秦王嬴政为灭六国、实现统一而采取了一个著名的战略。根据他灭六国的顺序,推测主要战略是指

 A、远交近攻       B、近交远攻     C、先弱后强     D、先强后弱

2、秦朝之所以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主要原因

 A、社会经济大发展   B、国家实现统一   C、秦始皇雄才大略  D、秦朝推行法治

3、秦始皇大量迁移人口到边远地区,这些地区之一是①河套一带②辽东一带③珠江流域④东南沿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与政策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

 A、休养生息   B、沿用秦朝的郡县制   C、分封通行子弟作王   D、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5、造成“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的举措是

  A、刘邦分封异姓王  B、刘邦分封同姓王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汉武帝颁布“附益法”

6、铁器传入珠江流域和西域,是在

 A、战国和秦朝     B、战国和西汉   C、秦朝和西汉      D、秦朝和西汉

7、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记载,最早见于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后汉书》

8、形成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分裂的社会根源是

 A、北方各民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C、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             D、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

9、道教在民间兴起与变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宗教分别始于

 A、西汉和西晋    B、西汉和东晋     C、东汉和西晋      D、东汉和东晋

10、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家思想在汉代被赋予新的含义,这里的新含义“新”在

A、人定胜天      B、实施仁政       C、君权神授        D、以德治民

11、我国古代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局面的时间是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南北朝

12、西汉初年,封国制度威胁着中央集权制,封国问题的基本解决是在

A、汉高祖在位时    B、汉文帝在位时    C、汉武帝在位时      D、韩光武帝在位时

13、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了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举措是

A、推广郡县制度    B、建立皇帝制度    C、确立三公九卿制度    D、依法治理国家

14、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不包括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15、西汉和东汉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相同之处是①取得反击匈奴战争的重大胜利②同西域各族发展友好关系③设置管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郡县④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战国、秦汉时匈奴的战争多被看作是正义和进步的,这主要是由于其性质

A、是先进反对落后的战争               B、是单纯防御性战争

C、是反掠夺反奴役的战争               D、是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17、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北方少数民族学会农业生产             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农作物新品种的大量引进              D、出现了经济重心东移南移的趋势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至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自日南檄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注:日南,汉代郡名,辖越南北部一些地方)据此回答18--20题。

18、引文中所说的“大秦”就是

A、安息帝国      B、罗马帝国      C、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D、阿拉伯帝

19、依据上述材料,这位大秦安敦的使臣来到我国的途径是

A、自西域经阳关而来 B、越葱岭经河西走廊而来 C、从天竺经云贵高原而来 D、由东南亚航海而来

20、下列各项关于“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始乃一通焉”的评述,正确的是

A、是正史关于中国与外国官方外交的最早记载        B、是丝绸之路正式开通的标志

C、是正史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D、是基督教传入我国的开始

21、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               A、整体表现了秦国军阵的雄伟气势        

B、个体形象写实传神,是中国瓷器艺术的精品    C、其中的说唱俑和杂技俑造型生动活泼 

D、有车兵、步兵、骑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有序,气势磅礴,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22、范缜与王充都是古代唯物论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是

A、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B、人是能够战胜自然的

C、都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D、人的精神和肉体共存亡

23、我国古代的农学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书中认为“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这主要强调

A、因地种植         B、不误农时      C、改革工具         D、改良技术

24、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核心是 A、人定胜天 B、劳心者治人 C、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25、下列历史事件不可能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是:

A、晋楚城濮大战    B、秦始皇巡游天下    C、汉武帝泰山封禅    D、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据此回答26——31题:

26、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其中,成为产粮区的是①洞庭湖流域②鄱阳湖流域③成都平原④闽江流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7、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 B、北方经济仍处于明显领先地位C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状态D农作物新品种得以广泛种植

28、从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最直接原因看

A、科技发展的结果   B、政策调整的结果   C、大批中原人口的结果   D、阶级斗争的结果

29、“灌刚法”是指 A、制钢范,灌钢水B、、把生铁和收铁合炼C、“杂炼生铁作刀镰”D、“清水要其锋”

30、从东晋南朝的古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的瓷器,大多是  A、白瓷  B、黑瓷 C、青瓷 D、钧红

3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交往频繁,人们的衣食住行、习俗风尚也相互影响。与以前相比,南北朝我国人民的食品结够中地位逐步上升的粮食作物有

A、水稻、甘薯    B、小麦、水稻    C、甘薯、小麦     D、水稻、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文学、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据此回答32——36题

32、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有误的是

A、祖冲之——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B、陶渊明——《归园田居》

C、钟繇——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D、顾恺之——《女史箴图》

33、《齐民要术》的下列内容中,最能体现其时代特征的是

A、农产品的加工 B、农作物的种植方法 C、家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 D、游牧民族的生产经验总结

34、南北朝时期,宗教广泛流行,在下列哪些文化领域得到直接反映

①建筑②雕刻③绘画④哲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35、佛教不是邪教,其理由主要是①佛教不以敛财为目的②佛教有益于社会稳定③佛教能教人积德行善

④佛教能使人得到安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6、道教的兴起 和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分别始于

A、西汉和东汉    B、西汉和东晋     C、东汉和西晋    D、东汉和东晋

37、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能独创一家,关键是由于他

A、擅长多种书法,多才多艺               B、创作《兰亭序》闻名天下

C、注意吸收前人书法精华                D、具有书法艺术的天赋

38、从上题结论看,王羲之的书法独创一家,体现了

A、矛盾的特殊性原理B、事物是对立统一的C、事物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39、王羲之能够吸收前人书法精华达到独创一家,这表明

A、外因有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B、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C、内因与外因起同等重要的作用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0、南北朝时期,民歌大为盛行。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代表作有

A、《采桑度》      B、《敕勒歌》      C、《木兰辞》       D、《蒿里行》

把选择题答案写在下列表格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二、问答题

41、吴师道《昭君出塞图》中题曰:“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烽与战尘,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王峻《题明妃出塞图》云:“塞上香风暗度时,琵琶声急马蹄迟,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初期对匈奴采取什么政策?其历史原因是什么?汉初实行这一政策有何积极意义?请你对上面两手诗的观点作一简要评述。

42、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也有人认为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

43、用史实简要说明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发展的共同之处,并指出在这二三百年间中华文明发展的突出特点。

44、假如有一西方的汉学爱好者组团到达西安队秦汉文化进行考察,请你帮助解决如下问题:

(1)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写一篇解说词,介绍秦汉文化的特点。

(2)他们想沿丝绸之路到达意大利,重温丝绸之路当时的繁盛,请你帮助设计一个理想的路线图。

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B

C

C

D

D

D

D

C

D

C

A

B

D

C

B

B

D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D

B

D

D

A

C

C

B

C

B

A

D

C

A

D

C

A

D

A

二、问答题:

41、(1)和亲政策(2)历史原因:战国时,匈奴强大,经常出兵南下掠夺,秦时北伐,修长城,暂时缓和了汉与匈奴的矛盾;现实原因:汉初,国力困乏,对匈奴战争处于劣势。(3)积极意义:和亲政策在当时是进步的,加强了汉匈两族友谊和交流;昭君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不惜牺牲个人幸福,唤取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宁;和亲、出塞,使边塞烽烟熄灭,解除了广大人民的征战之苦。(4)评述:两诗颂扬另外昭君在加强汉匈两族友谊、团结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这一点应先充分肯定。但两诗的作者把汉族和匈奴和好的决定因素看成是“昭君出塞”一事是错误的。汉匈两族由战争转向友好相处的根本原因是两族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渴望和平安定,和平相处符合两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42、(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了闭关锁国的作用。(2)同意第二种看法。 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成为西汉在西域政治军事据点,成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 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43、南北文化发展的共同之处:(1)科学技术都得到显著发展:南朝祖冲之在数学方面成就很突出;北朝贾思勰有《齐民要术》,郦道元著有《水经注》,对后世影响都很大。(2)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很大:北方的石窟艺术与南方的佛寺建筑等;反佛、灭佛也都有发展,南朝范缜提出“神灭论”,从理论上打击了佛教。(3)在民歌、书法艺术等方面,虽然南北格局特色,但都有突出发展。

特点:(1)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我国的文化,民族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大批中原人口南迁,使南方较多地保存并发展了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内迁黄河流域,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也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2)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古代文明得以继续发展。 (3)出现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成就。 (4)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文化成果,又为隋唐文化昌盛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条件。

44、答案见课本“秦汉文化”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