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0月月考
历 史 试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改革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改革家,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后人记取。据此回答1—4题。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质是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2.《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3.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违背历史潮流 B.用人不当 C.皇帝不支持 D.大地主大官僚反对
4.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5.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段话提倡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学思结合
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从世袭到选举的变化。据此回答6—8题。
6.东汉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这被称为
A.皇帝征召 B.乡举里选 C.公府与州郡辟除 D. 举孝廉
7.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是因为它 ①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②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 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④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北宋科举制与前代相比不同之处是
A.首创武举和自荐求官制度 B.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C.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宰相直接控制 D.命题仅取于“四书”、“五经”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之一,据此回答9—12题。
9.西汉初年威胁其统治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A.吐蕃 B.契丹 C.突厥 D.匈奴
10.“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和矣”。图右的石碑是为了纪念唐蕃 之间哪件史实
A.文成公主入吐蕃 B.长庆会盟 C.金成公主入吐蕃 D.唐册封新赞普
11.宋辽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 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后
A.宋辽间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B.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C.结束了藩镇割据的状态 D.结束了这一时期各民族间对抗局面
12.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种种惨祸、暴行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以下战争最具备这一特点的是
A.蒙古(元)统一中国的战争 B.金进攻南宋的战争
C.辽进攻北宋的战争 D.金灭辽、灭北宋的战争
中国古代科技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据此回答13—15题。
13.下列科技著作与称谓相符的是
A.《大衍历》——中国历史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
B.《皇帝内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C.《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D.《水经注》——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五个世纪
14.北宋的科技成就包括
A.造纸术开始西传 B.发明了印刷术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15.元朝的郭守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不包括
A.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 B.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C.主持编写《授时历》 D.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我国古代的漕运,就是指中央政府在地方征收租赋后,由水道运往京城,或供宫中消费,或充军储,或作仓储。据此回答16—18题。
16.大规模漕运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古代水运比陆运发达 B.封建统治者挥霍无度
C.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偏离 D.西粮东运,可顺长江、黄河而下
17.隋朝大运河的河道,地理位置最靠北的一段是
A.邗沟 B.通济渠 C.永济渠 D.江南河
18.隋朝和元朝注意发展大运河交通,国内交通空前发达,共同的目的是
A.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商业繁荣 B.有效统治疆域空前广大的国土
C.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民族融合和经济交往
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据此回答18—20题。
19.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①铁农具的使用 ②牛耕的运用
③水利灌溉的发展 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C.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21.“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A .筒车 B.翻车 C. 曲辕犁 D .水排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曾制订了一些别具民族特色的制度,在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21—26题。
22.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要是因为
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D.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23.下列有关辽的南面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中央政府机构中设置的官员 B.由契丹人担任
C.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D.权力比北面官大
24.下列有关猛安谋克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是契丹族的氏族部落组织 B.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
C.是基本的社会组织 D.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25.元朝的行省制度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5 分,第28题24分,共50分)
26.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国得到了迅速传播,丰富了我国的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佛教于 (时间)传入我国。魏晋以后,伴随佛教广泛传播,形成了石窟艺术,最著名的有 和 。(3分)
(2)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原因?(6分)
(3)佛教盛行也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反佛灭佛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人名)著的《 》,给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吾闻国之初,有制垂不刊。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
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 ——摘自白居易《赠友五首》其三
请回答:
(1) 从材料中可以发现作者提及了哪两种赋税制度?(4分)
(2)唐朝的赋税制度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2分)
(3)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两种赋税制度的?(4分)你是否同意?(1分)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28.货币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侧面,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它也以不同面貌展出来,并在历史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结合下面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上世纪50年代初西安发现了一枚权钱,上刻阴文“第十七 重四两”,是迄今发现与存世的同时代权钱中唯一的一枚。权钱(又称法钱),面文左右两侧有“重四两”的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数字符号,作为衡量的标准。按此权钱的标准,一枚权钱应当等于8枚“半两”钱的重量,如果8枚“半两”钱不等同于一枚权钱的重量,那就说明不符合标准。
(1)图一中的古钱币发行于 ,图二中的古钱币发行于 。(2分)
(2)观察图一,从中可以发现哪些历史信息?(4分)
(3)比较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货币发生了怎样变化?(2分)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它们各自所起的社会作用。(6分)
材料四:川界用铁钱,下钱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自采交子之法久为民便。 ——《宋朝事实》卷一五
材料五:今交子之行,通行于江、淮、福、浙。一夫可赍(携带)千万缗,而无关洋讥征(征税)之患……其于民间可谓便矣。 ——《源流至论·续集》卷四
材料六:至正十一年(1351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踊,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早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计述。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纸币)这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不复行用,京师科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货物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 ——《元史》卷七十九
(5)根据材料四,分析宋代产生纸币的原因?(2分)
(6)根据材料五,分析纸币流通对古代商业活动的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4分)
(7)根据材料六,指出在古代纸币的使用中产生过什么弊端?(2分)造成了什么消极影响?(2分)
平湖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0月月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DDBB 6—10:BDBDB 11—15:BACCD
16—20:CCBDC 21—25:ABAAD
二、非选择题
26.
(1)西汉末年。云冈石窟、龙门石窟。(3分)
(2)社会动荡不安,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盛行提供了土壤;
佛教教义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它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等容易被人民接受;
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而提倡。(6分)
(3)范缜、《神灭论》。(2分)
27.
(1)唐初的租庸调制和唐后期(780年)的两税法。(4分)
(2)两税法是在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的情况下实行的。(2分)
(3)作者认为: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前提,政府授田,农民纳税,有征收的依据,且量入为出,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两税法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年分两次收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4分)
不同意(1分)。
因为两税法的推行,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并多少改变了赋役集中在贫苦百姓身上的情况。赋税的征收,由按丁口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并为以后历代税制开了先例。(4分)
28.
(1)秦朝、唐朝(2分)
(2)秦朝的标准货币:半两钱,形制是圆形方孔钱;秦朝的标准字体:小篆。(4分)
(3)反映了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2分)
(4)统一的货币,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形制被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沿用。(4分)
这种权钱的铸造,在监督、规范当时全国钱币的流通,进一步巩固“半两”钱的独尊地位,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落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分)
(5)北宋时期商业发达,单铁钱沉重,不便携带,不利于交易。(2分)
(6)影响:携带方便,利于大宗交易和易地交易;可以避免封建政府随意征税。(4分)
(7)弊端:封建政府滥发纸币,导致货币贬值。(2分)
影响:加重人民负担;破坏了商业活动的正常发展,以至出现物物直接交易。(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