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二十

2014-5-11 0:34:02下载本试卷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二十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又说“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够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的意思是

A.社会主义理论不符合俄国国情

B.俄国当时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C.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应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俄国十月革命后出现的干涉和反干涉斗争的实质是

A.俄国封建贵族同人民之间的斗争

B.俄国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斗争

C.国际帝国主义同无产阶级的斗争

D.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

3.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位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农民阶级已经退出工农联盟

B.农民在心理上与苏维埃政权产生对立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农民付出了重大代价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

4.1919年,苏俄政府明确禁止的经济活动不包括

A.农民在集市上出售粮食                B.土地国有,由农民耕种

C.成立私人股份公司,开采煤矿              D.商人从事日用品销售

5.关于俄国二月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战争引起                            B.推翻了帝制

C.胜利成果被资产阶级窃取                  D.革命后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

6.下列对一战后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的新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运动的类型和发展道路多样性

B.采取了和平与合法的斗争手段

C.中国等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探索符合本国特点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道路

D.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或组织领导了印度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7.甘地经济思想的中心口号是“回到纺车去”,其实质意义是

A.大力发展家庭纺织业

B.反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

C.恢复以手纺车为中心的行会式工业组织和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

D.以手工纺织方式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8.甘地时期的印度国大党在反英斗争中最大成功之处在于

A.成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B.发展为下层人民的政党

C.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D.取得了反英斗争的胜利

9.一战后,土耳其凯末尔革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反帝反封建斗争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

C.得到苏俄的大力援助

D.协约国宰割土耳其时内部矛盾重重

10.一战后,埃及、印度、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同点是

A.都是资产阶级起领导作用

B.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C.都是“通过和平手段”谋求独立

D.都是协约国宰割的对象

11.一战后,孙中山、凯末尔、甘地思想的共同点

A.都以建立独立共和国为目标

B.都具有反宗教的世俗主义思想

C.都以民族主义为主要内容

D.都主张向苏俄学习

12.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C.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13.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由于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所致

C.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D.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致

14.苏联的下列政策和运动在历史上没有起过积极作用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大清洗运动

15.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最大区别是

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16.国际联盟成立后被英法操纵,这一史实说明

A.英法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B.美国无意操纵国际联盟

C.美把注意力转向太平洋地区

D.美还不具备争霸世界的综合国力

17.华盛顿会议通过的《四国条约》抑制了日本,但日本认为自己也有收获,主要是

A.日本建立了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B.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得到列强的承认

C.日本取得了对中国的独占权

D.日本通过此条约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18.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

A.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

B.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C.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D.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19.华盛顿会议与巴黎和会的共同之处是

①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②侵犯了中国主权,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由少数大国操纵会议  ④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在巴黎签订。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福煦此话的含义是指巴黎和会上

A.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B.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宰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美国与英、法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

D.美日为争夺中国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21.下面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彻底改变

B.是“一战”中的战胜国凭借实力重新分割世界的产物

C.从法律上确认了帝国主义奴役、压迫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权益

D.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

22.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重新分割世界                       B.对付社会主义的苏俄

C.建立国际联盟                       D.处置战败的德国

23.巴黎和会上企图重建欧洲大陆霸权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美国

24.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主要原因是

A.认为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

B.无力与欧洲列强争夺欧洲霸权

C.日本代表不擅长外交

D.专注亚洲事务及其霸权

25.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消除了协约国帝国主义间的矛盾

B.使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矛盾得到缓和

C.暂时协调了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D.为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26.下列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德国疆界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

B.莱茵河东岸50公里以内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

C.莱茵河西岸50公里以内德国不得设防

D.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27.一战后领土面积比战前扩大的国家有

①法国  ②意大利 ③丹麦 ④土耳其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根据巴黎和约,南斯拉夫人的地区和塞尔维亚王国合成

A.塞尔维亚——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王国

B.塞尔维亚——波斯尼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C.塞尔维亚——黑塞哥维那——斯洛文尼亚王国

D.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29.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是

A.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

B.美国经济实力不及英国

C.国联成立后为英、法所操纵

D.美国综合国力不及英、法

30.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主要表现在

①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②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 ③美国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 ④获得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大量殖民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33题13分,共40分)

31.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联)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国际关系及欧美各国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它引起或加剧了哪些矛盾?这些矛盾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造成了怎样的结果?为什么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走向崩溃?

3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与亚洲两大地区的经济、政治总体发展各有什么特点?造成两地经济发展不同特点的根源何在?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二十

答案

一、1.【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普列汉诺夫的原话中可以看出他并不反对烤制社会主义的馅饼,只是认为还没有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也就是说普列汉诺夫并不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只是认为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故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2.C 3.A

4.【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苏俄《土地法令》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解题时,首先要判断1919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时期,然后对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可以判断A、C、D三个选项不合题意,B项实际上是苏俄1918年通过的《土地法令》的内容,它在整个苏俄(联)时期都存在。故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易出现的失误在于不能把苏俄的经济政策与其实施的时期一一对应。

【答案】 B

5.【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二月革命和十一月革命的理解能力和求同求异思维能力,解答该题要弄清两次革命的背景、经过和结果,A、B、C三项易比较;难点在D项,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退出大战。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帝国,迫使德国投降,结束“一战”。故D项不是两次革命的相同点,符合题意。

【答案】 D

6.B

7.【分析】 本题是道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理解、评价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在于要把甘地的经济思想作为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一部分来考查,要看到其根本出发点是把“回到纺车去”作为一种手段,来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最终赢得民族的独立。从这一思路出发可知D项最准确。

【答案】 D

8.C 9.A

10.【分析】 该题要求回答埃及、印度、土耳其三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共同特点。解题时首先应弄清三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斗争方式和经过,可用比较方法找出不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意大利。显然,C项不适合土耳其,D项只有土耳其适合,B项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概念的理解,土耳其是英、法、意的半殖民地,而不是殖民地,故B项不合题意,只有A项正确。

【答案】 A

11.分折:本题旨在考查对比求同思维和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关键在要把孙中山、凯末尔、甘地三人定位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三人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争取民族的独立自主,故C项符合题意。B、D两项容易确定不是三人的共同点,但A项具有较大的干扰性,甘地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为了争取印度的自治、独立,一战后,甘地还没有把建立独立共和国作为目标,故A项不适合甘地。

【答案】 C

12.【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理解、比较、分析能力。这两项经济政策在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结果诸方面均有很多不同。作为最佳选择题,解答此题,必须从实质上对这两种政策进行比较,才能鉴别出它们的最重要的不同之处。A项是新经济政策的一种做法,B项是新经济政策“新”的含义,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D项两次政策均符合。

【答案】 B

13.【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分析、评价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四项政策和运动要进行全面地分析,教材对它们的影响也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通过再认再现书本知识,可以明显知道大清洗运动未起过任何积极作用。

【答案】 D

14.D 15.C 16.D 17.B

18.【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英美对日态度变化的本质的理解能力。英美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是用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在华盛顿会议上遏制日本,是因为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损害英美在东亚的殖民利益。态度虽发生转变,但其本质不变,那就是维护和扩大英美的殖民利益。故A项最准确;其余三个选项均有很大的干扰性,如果不从英美的本质出发,是最易误选的。

【答案】 A

19.D 20.B 21.A 22.D 23.B 24.D 25.C 26.D 27.B 28.D 29.A 30.B

二、31.【分析】 此题为小专题性质的题目,旨在考查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题目要求对苏俄(联)前20年左右的经济政策、影响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解题时首先要弄清时间断限是1917~1936年,同时还要知道这一时间内俄国经济政策有几次变化,然后分阶段说明经济政策、分析影响,最后谈启示时,应从实事求是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归纳。本题易发生的失误有:一是忽视十月革命刚建立的新生苏维埃政权所宣布的经济政策;二是不知从什么角度去谈启示。

【答案】 (1)变化及影响: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为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奠定了基础。(3分)②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保障了军事胜利,但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2分)③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使俄国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1925年,苏联制定工业化方针,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被取消。(3分)④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质量不高,农民积极性受挫,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2分)

(2)启示: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并保证农、轻、重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稳步高速发展。(4分)

32.【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全面理解,考查分析、概括、综合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题目求答项有“积极作用”“矛盾”“矛盾带来的影响”“瓦解的原因”四个方面。在答“积极作用”时,关键要突破思维定势,要从对资本主义发展、欧洲格局、国际关系等方面去分析。在答②、③时,关键在准确地概括出哪些“矛盾”,“矛盾”找准了,影响就不难分析。④问应从内部的矛盾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去分析。

【答案】 积极作用:①体系形成后,世界保持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美国则出现柯立芝繁荣;②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领土基本上在民族的基础上重新划定,这一状况至今保持不变;③在以召开会议来解决国际争端,并成立常设国际机构方面,对此后国际关系发展都有重大影响。(4分)

矛盾和结果: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凡尔赛和约严惩德国,使后来希特勒、纳粹党煽动复仇主义情绪,有机可乘。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加深了。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国矛盾尖锐;华盛顿会议上,美日矛盾加剧,后来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③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矛盾加剧。英法美等国对苏维埃俄国的仇视,后来纵容法西斯侵略,力图把祸水引向苏联,坐视法西斯挑起世界大战。④体系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中国五四运动以及印度、土耳其民族运动高涨起来。(5分)

瓦解原因:①体系内孕含着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如上边的四大矛盾,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这些矛盾。②德国的崛起,造成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不平衡加剧。③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直接冲击这一体系。④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加速二战爆发,使这一体系最终崩溃。(4分)

33.欧洲:(1)经济: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德国较快,英法较慢。(2)政治: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政党政治得以完善,国家机器得以加强。②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尖锐,逐步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5分)

亚洲:(1)经济:①被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②主要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但受到阻碍。只有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完成工业革命并向帝国主义过渡。(2)政治:①除日本外,主要国家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②亚洲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高潮,进入“亚洲觉醒”时期。③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5分)

根源:①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的普遍确立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与影响,极大地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②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殖民侵略严重阻碍了亚洲经济的发展,东西方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