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二十三

2014-5-11 0:34:02下载本试卷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二十三

 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战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是

①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②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③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④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A.镇压民族解放运动

B.向美国显示实力

C.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D.直接威胁海湾和印度洋地区

3.美国之所以决定同中国建交是出于

A.调整对外战略政策的需要

B.及早结束对越战争,从越南撤军

C.帮助中国解决台湾问题

D.消除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

4.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产生的最深远意义是

A.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B.改变了非洲落后面貌

C.使南非摆脱了种族隔离制度

D.南非由英国的自治领变成一个独立的国家

5.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的相同之处是

A.在人民强烈要求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背景下发生

B.都是苏联出兵协助平息

C.都是国内外反动势力乘机发动暴乱

D.都是本国政府自己出兵平息

6.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发生的下列事件,其先后顺序是

①苏共二十大  ②布拉格之春 ③波兹南事件 ④匈牙利事件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④②                           D.③②④①

7.“布拉格之春”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最大限度地冒犯了苏共领导,导致其出兵干涉

A.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B.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C.改革党的集体领导

D.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8.西亚各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石油价格                       B.逐渐控制本国的石油工业

C.发展本国经济                       D.打破西方石油资本的垄断

9.伊朗是当今的石油生产大国,但富裕程度相对于其他石油生产大国却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

A.人口多、消耗大                         B.未能摆脱西方石油资本的控制

C.经济结构单一                       D.粮食自给率低

10.本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发生的最主要的变化是

A.中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B.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

C.美国对它的控制被彻底打破

D.受某些国家摆布的局面逐渐发生了变化

11.本世纪60年代,某国驻联合国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岸边的美丽建筑物(指联合国总部),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这句话最确切的理解是

A.大国和小国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制约

B.第三世界的崛起尚不足以使大国的行动受到任何制约

C.小国在联合国的发言权已逐渐取代了大国

D.第三世界国家虽然在联合国拥有了发言权,但未改变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现实

12.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咒骂联合国内存在着“多数暴政”,并于1983年表示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近年来又拖欠联合国会费达十多亿美元。上述材料未能反映出

A.联合国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B.美国准备退出联合国

C.强权政治在联合国内受到挑战              D.第三世界已经崛起

13.东欧剧变实质上是指

A.政治变化                           B.社会制度变化

C.国名变化                           D.经济制度变化

14.东欧剧变前,导致其严重政治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党内出现了反对派                    B.执政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C.自身严重的经济困难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15.戈尔巴乔夫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党内斗争日趋尖锐

C.苏联经济大滑坡                         D.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16.“八一九”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书记

B.苏联经济改革出现困难

C.1990年苏联局势动荡

D.《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17.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

A.“八一九”事件

B.宣布实行多党制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8.苏共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解体所做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是

A.公布《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条约》

B.签署明斯克协定

C.发动“八一九”事件

D.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19.两极格局瓦解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两德统一                           B.东欧剧变

C.苏联解体                           D.华约解散

20.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

A.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更为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B.核战争威胁消失,各大国更加重视发展经济,增强经济竞争力

C.美、欧、日三极间的矛盾突出,昔日盟友变成了经济冷战对手

D.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力量对比变化有利于西方

21.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将要确立的新格局,同两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两大国际格局相比,最大不同是

A.不由主要的战胜国主宰确立

B.需经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  

C.要经过大国间的斗争和妥协

D.最终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

22.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挟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的主要幌子是

A.“政治民主化”和“人权论”

B.社会主义制度崩溃论

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论

D.建立新战略伙伴关系论

2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在于

A.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B.各国互相依赖程度加深

C.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形成                D.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24.当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加强的根本原因是

A.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B.各国经济发展的排它性

C.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D.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25.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结构多极化趋势主要表现为

A.以苏联为主的经济格局,变为美、日、西欧三极格局

B.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转变为美国、西欧、日本三极竞争局面

C.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转变为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多极竞争格局

D.由美苏两极格局转变为多极格局

26.在当今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A.人口众多,粮食和资源相对短缺

B.经济区域保护主义盛行,竞争激烈

C.少数国家企图迫使它放弃社会主义

D.发达国家在资金、科技方面的制约

27.当代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最重要因素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

C.第三世界的日益崛起                     D.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

28.“车臣危机”“波黑战争”主要说明

A.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B.民族冲突和地区冲突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在加强

D.各国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29.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这说明

①苏东剧变后,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正在抬头 ②多极化格局是另一种冷战形式 ③冷战的形式结束但斗争没有停止  ④中国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0.东欧国家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表明

①在不发达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 ②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失败 ③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④社会主义遭遇的挫折有其必然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4分,第32、33题13分,共40分)

31.20世纪60~90年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模式、除日本以外,原来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许多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5分)

(2)比较分析这一时期韩国、新加坡、西亚国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几种不同模式。(5分)

(3)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国家经济发展应当注意哪些因素?(4分)

3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同20世纪的前两次世界格局的变动有什么不同?这次变动对世界和中国各产生了哪些影响?

33.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三个高潮时期出现的相同原因和不同特点,归纳说明这些民族解放运动反映的世界发展趋势,简要分析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到当代所面临的新问题。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二十三

答案

一、1.D  2.D 3.A 4.C

5.【分析】 本题为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再认和分析、比较能力,解题时可采用排除法,B、C两项只符合匈牙利事件的情况,D项只符合波兹南事件的情况,故可将B、C、D三项排除。

【答案】 A

6.【分析】 本题为排序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时可采用首尾确定法,即通过确定发生最早和最晚的就可作出正确选择。而②、③、④事件的发生都受①事件的影响,故可明确①为首项。

【答案】 C

7.D 8.D  9.A 10.D 11.D

12.【分析】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A、C、D三项在材料中都有明确的信息体现,故可排除。

【答案】 B

13.B

14.【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根本原因”的含义。所有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变化的决定性因素。题目四个选项中D项是外因,可明显排除,A、B、C项虽都为内因,但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观点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 C

15.A 16.D 17.D 18.C 19.C

20.【分析】 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分析能力。四个选项均为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哪一个最大?结合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就可作出鉴别。

【答案】 A

21.【分析】 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题干要求比较的对象,在此基础上,联系两次世界大战后先后确立起的两大国际格局都是以大国意志为转移的形成过程,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答案】 A

22.A 23.A 24.C 25.B

26.【分析】 本题属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分析能力,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挑战。由于中国不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它在少数国家推行强权政治中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答案】 C

27.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能力。四个选项均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但对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影响最大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国际政治力量之间势力的均衡对比和相互制约。

【答案】 A

28.【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车臣危机”的性质是地区冲突,“波黑战争”的性质是民族冲突。

【答案】 B

29.C

30.【分析】 苏东剧变说明的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故②对④错。中国的成功说明①错③对。

【答案】 C

二、31.(1)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迅速扩展,有利于亚洲国家吸收新技术,同时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国外转移,亚洲国家可以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经济,积累资金。(3分)不利条件:由于美苏争霸,亚洲局势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战争与军事对峙常常阻碍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此外,亚洲长期遭受西方侵略,经济基础薄弱。(2分)

(2)不同模式:韩国与新加坡比较相似,都利用有利条件,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新加坡更加注意教育与科技的发展,注意协调环境、教育、科技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国际竟争力日渐增强;韩国则注重不均衡发展,以自身特点制定五年计划,发展迅速。西亚国家以石油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改变单一经济结构;中国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5分)

(3)发展因素:①环境因素:包括周边国际与本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②科技教育因素: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科教可以兴国;③世界市场与本国特点:一国经济特点发展必须要与世界市场相结合,必须要靠外向型经济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各国制定经济政策也必须要结合本国国情,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4分)

32.【分析】 这是一道深分析、大综合的问题。解题时,首先要明确20世纪的前两次世界格局的变动指什么?然后比较前两次大变动与这次变动的不同。比较时可从变动的方式和变动的决定因素去分析。然后再就这次变动对世界、中国的影响逐一归纳。对世界的影响要从政治局势和经济形势两方面去思考;对中国的影响要从机遇(有利方面)和挑战(不利方面)去分析。

【答案】 (1)不同:20世纪的前两次世界格局的变动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同盟国和协约国对峙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的瓦解是20世纪第三次国际格局的大变动。它与前两次变动的不同在于:①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②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③新格局的确立要通过斗争和妥协实现,但根本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4分)

(2)影响:政治局势: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力量受挫;造成第三世界一些国家政局混乱,但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振兴民族经济。经济形势: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进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同时加强;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4分)

(3)中国面临机遇和挑战:①两极格局瓦解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合作体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②由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对外经济面临激烈竞争;经济全球一体化,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变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少数发达国家推行强权政治,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5分)

33.(1)相同原因:受社会主义革命(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各国民族资本主义都有较大发展,领导力量壮大。西方帝国主义的整体力量不断削弱。(2分)(2)不同特点:①一战后,出现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各国革命的类型和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带有鲜明的反法西斯斗争性质(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在亚非拉美地区广泛展开,高潮迭起;出现了联合反帝反霸反殖斗争的新局面。(4分)(3)反映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亚非拉国家由被奴役压迫的局面走向自决、独立,第三世界崛起。另一方面是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走向彻底崩溃。(3分)(4)面临的新问题:①世界旧的政治格局、殖民体系瓦解了,但新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在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②一些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间的民族矛盾开始显现,如印巴矛盾、中东问题、非洲种族冲突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新的不安宁因素。③由于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市场,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条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第三世界面临的新问题。(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