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二十一

2014-5-11 0:34:02下载本试卷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二十一

 法西斯势力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运用财政和信贷手段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实行“赤字财政”以扩大开支,调节市场。其主张的实质是

A.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                     D.实行法西斯主义的经济

2.纳粹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是

A.讨好军队,加紧与统治阶级勾结

B.打着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招牌骗取支持

C.魏玛政府的软弱无能

D.排犹运动

3.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B.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C.德国军队进入莱茵非武装区

D.德国纳粹党制造“国会纵火案”

4.在1936年,①日本确立军事法西斯专政;②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③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其中

A.①②③均正确                        B.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C.①②③均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③正确

5.日本广田弘毅内阁确立的《基本国策纲要》,对外宣传要“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的国策含义是

①欲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②欲发动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 ③欲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④表明要夺取东南亚的立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形成的共同原因有

①“一战”后,德日两国统治者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 ②法西斯势力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欺骗群众  ③统治阶级和军队支持法西斯势力 ④经济危机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7.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与以往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它超出亚非两洲,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B.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的

C.在统一战线形式下进行的

D.具有反对法西斯主义侵略的性质

8.下列不符合20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形势特点的一项是

A.全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的威胁

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渐崩溃

D.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9.有一种观念认为,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二战的彩排”。这主要是因为

A.西班牙战争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B.西班牙成为“二战”中举足轻重的国家

C.西班牙战争充分反映了当时各主要国际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D.国际纵队的参与使西班牙内战变成了一场国际冲突

10.1939年6月30日,美国国会讨论修改中立法时发生激烈的辩论,众议院以二百票对一百八十八票通过了对交战国维持军火禁运的议案。其说明当时的美国

A.“孤立主义”仍占优势                B.国会支持法西斯主义

C.人民厌恶战争                       D.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缓和

11.在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中,具有共性的是

A.武器落后                           B.没有外援

C.英法的纵容侵略                         D.内奸破坏

12.德意法西斯大力援助西班牙叛军的目的有

①获取西班牙丰富的战略资源  ②控制西班牙,为发动大战作准备 ③切断英法与其海外殖民地的联系 ④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慕尼黑协定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B.英法为本国利益而牺牲小国利益的绥靖政策发展到顶点

C.英法与德国为同一阵营的侵略者

D.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民族矛盾尖锐

14.促使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直接原因是

A.慕尼黑阴谋给苏联带来威胁             B.苏联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

C.为避免东西两面受敌                     D.利用德国打击英法美

15.“二战”时,波兰灭亡与法国溃败的共同原因是

A.希特勒的突然袭击

B.英法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

C.意大利趁火打劫

D.陈旧的武器装备和落后的战术

16.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的考虑是

A.波兰灭亡后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B.波兰的存在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C.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D.帮助波兰维持独立会大量消耗英国国力

17.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A.都受绥靖政策的影响

B.法西斯军队突然袭击

C.直接决定了法西斯同盟失败的命运

D.使世界人民受到极大鼓舞

18.在1940年,被法西斯德国侵占的国家有

A.波兰、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法国、挪威

B.波兰、丹麦、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法国

C.丹麦、挪威、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法国

D.波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

19.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出现在苏德战场的原因是

A.苏德战场面积大,坚持时间长

B.苏联的参战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C.苏德战场是欧洲主要战场,苏联红军抗击着德国绝大部分兵力

D.德军在该战场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

20.二战期间,中国曾两次与英美发表重要宣言或公告,这说明

A.中国取得了与英美相同的国际地位

B.英美对日侵华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C.英美为了中国领土完整而对日作战

D.中美英是对日作战的主要国家,需要相互支持

2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力最先转入反攻的战场是

A.太平洋战场                            B.苏德战场

C.北非战场                           D.西欧战场

22.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战争的根源是帝国主义

B.都未给美国造成任何损失

C.英法与德意均站在两个敌对阵地

D.战场遍及欧亚非和太平洋

23.二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通过了许多决议,其中基本落空的一项是

A.根除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B.开辟第二战场

C.建立联合国

D.战后合作

24.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在于

A.美国太平洋舰队对日本威胁大

B.一战后美日间积怨多,矛盾不断加深

C.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D.德意日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25.二战中,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发生变化始于

A.修改“中立法”                         B.发表大西洋宪章

C.给予苏联军事、经济援助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6.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

C.美国改变“中立”态度

D.苏联的参战

27.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对日投掷原子弹与苏联对日宣战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D.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

28.一战和二战对世界的影响的相同点是

①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 ③打击了帝国主义,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④促进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越出一国范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9.二战前,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的主要背景是

A.德国势力的壮大

B.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仇恨

C.英国经济军事势力相对下降

D.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30.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可以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美国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33题13分,共40分)

31.联系“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分析德国在发动“二战”时实施“先西后东”方针的原因。德国又是怎样实施这一方针的?

32.二战前,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分析各自的特殊原因,并指出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33.德国和日本都曾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今天两国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却不同。请比较二战后初期盟国对德国和日本处置的异同,面对今天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逆流,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二十一

答案

一、1.A  2.B 3.B 4.A  5.D 6.A 7.D  8.B 9.C 10.A 11.C 12.D 13.B 14.B 15.B

16.【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初看起来A、D均有道理,但联系英国当时外交政策(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波兰地理位置来分析,显然应选A。

【答案】 A

17.B 

18.【分析】 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解题的突破点是明确波兰灭亡的时间。波兰是1939年9月1日遭到德军突然袭击,两个星期后灭亡的。因此时间仍是在1939年。此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C项不包括波兰,故选C。解答此题的另一关键是准确理解“在1940年”这一时间限定,许多考生之所以误选是因为把“在1939年”理解为“到1940年”。

【答案】 C

19.C 20.D 21.A 22.A 23.D

24.【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理解能力。四个选项虽都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但历史根源是B。A、C、D三项都是促使日美矛盾加剧的因素,不是根源。

【答案】 B

25.A

26.【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辨别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的能力。题中A、C、D三项都是B项矛盾激化的具体表现,B项是根本原因。

【答案】 B

27.B

28.【分析】 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注重考查分析、比较能力。题中的②④结论均错误。一战摧毁的是同盟集团,不是法西斯主义;一战的最重要后果是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仅此一个,没有超出一国范围。

【答案】 C

29.C

30.【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将材料中“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理解为法西斯同盟。因此,相应“类似的总战略”则应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答案】 D

二、31.原因:①巴黎和会上,德国被制裁,其同英法矛盾超过同苏联的矛盾。②希特勒上台,利用人民反对凡尔赛和约、反对英法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为欺骗人民,向英法特别是法国的盟国波兰、捷克等开战。③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对德国的扩军备战没有作充分的准备,希特勒便利用这一点发动“闪电战”。④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英法遭受沉重打击,英法实力下降。而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苏联力量壮大。⑤西欧、中欧的战略地位重要,为解后顾之忧,希特勒先占西欧、中欧,再图东欧。(7分)

实施:①希特勒上台后,疯狂扩军备战,1936年同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法西斯轴心国正式形成。②1936~1939年德意志武装干涉西班牙,西班牙建立了佛朗哥法西斯统治,1938年吞并奥地利,一年后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③1939年9月德国侵占波兰。以后又侵占丹麦、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随后又侵略英国。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7分)

32.【分析】 本题第一问分析共同原因,应该把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原因放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具体历史背景下去分析。第二问作答时应该注意把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具体原因与对外侵略的必然性结合起来。

【答案】 (1)共同原因: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德、日两国经济陷入困境,阶级矛盾尖锐。为了对内镇压,对外寻找出路,两国的统治集团选择了法西斯道路。(4分)(2)德国的特殊原因及其侵略的必然性: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过分惩处造成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视心理。希特勒利用这一矛盾,煽动起民族复仇主义,从而获得了广泛支持。另外,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始终缺乏海外殖民地,希特勒扩大生存空间的宣传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因此德国法西斯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是必然的。(4分)(3)日本的特殊原因及其侵略的必然性: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资源不足、国内市场狭窄等问题。因此,日本始终把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继而独霸中国作为既定目标。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日本很快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与日本争夺东亚的主要是美国,华盛顿会议只是暂时协调了日美矛盾,而日本要独霸东亚也必然会与美国发生战争。(5分)

33.【分析】 本题是关于德日两国现代史的一道综合题,从历史到现实,跨度较大。作答时结合教材的知识进行整合与分析,从惩罚力度、占领方式、改革的彻底性几方面进行比较;第二问则应该联系现实,从政治、经济多方面考虑“对策”。

【答案】 (1)①对两国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都进行了惩罚,但惩罚力度不同:对日本法西斯处理得不够彻底,对德国的处理比较彻底。②对两国都实行了军事占领,但占领的方式有所不同:德国被盟国分区占领,日本则被美国单独占领。③对两国都进行了社会政治改革,但改革的彻底性不同:德国分裂,东西德都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政治改革;但日本的改革却保留了天皇制等残余,改革的不够彻底。(9分)(2)对策:团结一切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坚决反对日本的反动逆流;积极发展我国经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