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14

2014-5-11 0:34:02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九)

第三章单元测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南方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据此回答1~9题。

1.下列各项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特点的是()

A.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B.士族庄园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D.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答案D

2.南北朝时期,经济面临的最突出的任务是()

A.开发江南,恢复北方经济

B.发展士族庄园和寺院经济

C.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

D.少数民族实现农业化

解析考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经济决定政治,南北朝时期政治混乱,破坏经济,而经济落后又阻碍了统一的进程,统一是这一时期突出的历史任务。

答案A

3.南北朝时期,对改善生态环境起了积极作用的是()

A.江南经济的发展               B.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C.庄园经济的发展               D.统治者奖励耕织

解析这是一道史地综合题,许多历史现象都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经济的发展也受地理条件的制约。本题即是结合生态环境分析北方畜牧业发展的。

答案B

4.在古代,农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兴衰。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非常快。下列地区不属于江南重要产粮区的是()

A.三吴地区           B.洞庭、鄱阳湖流域

C.成都平原           D.岭南和闽江流域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六朝时期,三吴地区最发达,当然粮食产量高。B、C两项教材有叙述,岭南及闽江流域虽也开发,但不是重要产粮区。

答案D

5.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最基础的手工业部门之一。培育出一年内八次出茧的新品种是在()

A.蜀汉     B.东吴      C.曹魏     D.东晋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

答案B

6.在冷兵器时代,武器锐利与否很重要。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它不可能用什么技术生产()

A.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B.夹纻技术

C.百炼钢技术          D.灌钢法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A项是战国时的冶铁技术,B项是漆工艺技术,C、D两项是炼钢技术,最不可能用的技术自然是B项。

答案B

7.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地区手工业发展最突出的是 …()

A.丝织业    B.冶炼业     C.制瓷业    D.造纸业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三国时期,蜀汉所产蜀锦,遐迩闻名,行销吴、魏。故选A项。

答案A

8.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人口有500多万,近1/6来自北方。与之有关的现象有()

①中原经济发展相对于江南来说缓慢 ②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此题实际考查北民南迁的影响,②③教材中有叙述,同时也使北方丧失了劳动力,故①也正确。而人口迁移是民族融合的方式之一,故④也正确。

答案C

9.从地理位置看,古代中原地区相当于今华北油田的范围内。关于石油的利用可以追溯到()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魏晋南北朝时期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此题虽是小字内容,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故提醒学习时注意。

答案D

我国南北朝时期,科技也有一定发展,有些成就仍是世界领先的。据此回答10~12题。

10.《缀术》是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在唐朝时传入日本,曾成为日本的教科书。《缀术》是谁写的()

A.刘徽             B.祖冲之

C.贾思勰            D.裴秀

解析《缀术》是祖冲之著的。

答案B

11.某电视剧摄制组要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

A.毛笔、纸张          B.临摹的《洛神赋图》

C.王羲之的《兰亭序》      D.相州军刀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造纸术在东汉时就已改进和应用,《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所画,王羲之也是东晋人,相州军刀在北魏时著名。故从时间上判断,应选A项。

答案A

12.下列典籍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具有很高价值的是()

A.《禹贡地域图》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水经》

解析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通过为古书《水经》作注,以《水经》为纲,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1000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具有很高价值。

答案B

佛教的传播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非常迅速的,且对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13~15题。

1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时期寺院很多的原因不包括()

A.统治者利用宗教使人民甘受剥削,大力支持寺院

B.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民寻求寺院庇护

C.为了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

D.宗教教义符合战乱中人们的需要

解析此题实际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盛行的原因。宗教发展客观带来的影响是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而非宗教盛行的原因,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为传播,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绘画题材                    B.建筑风格

C.哲学斗争                    D.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史论结合能力。A项有曹不兴的画为证,B项有寺院建筑为证,C项有范缜的《神灭论》等反佛思想为证,D项所述应是指儒家思想。

答案D

15.被称为“书圣”和“佛像画始祖”的人分别是 …()

A.王羲之和顾恺之               B.蔡邕和曹不兴

C.王羲之和曹不兴               D.钟繇和顾恺之

答案C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异常繁荣,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据此回答16~20题。

16.文学是对现实的反映。建安文学的特点是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下列内容不是其代表作的是()

A.《蒿里行》          B.《七哀诗》

C.《悲愤诗》          D.《木兰辞》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木兰辞》虽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但它是北方民歌,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答案D

17.与右图人物有关的著作是()

A.《蒿里行》

B.《归园田居》

C.《采桑度》

D.《敕勒歌》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素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著名诗句,与之相关的诗是《归园田居》。

答案B

18.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是由众多的书法家创造出来的,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的是()

A.蔡邕             B.钟繇

C.王羲之            D.王献之

答案B


19.下列图片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①云冈石窟          ②白马寺

③昭君出塞      ④“汉委奴国王”金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③体现了国内民族交往,①②体现了外来佛教对中国的影响,④体现了中日交往。故①②④符合题意。

答案C

20.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分裂、动荡,但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不少领先世界的成就,其原因包括()

①北方经济的恢复和江南经济的开发 ②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③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 ④建立在领先世界的秦汉文化的基础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文化发展离不开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各民族间、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以及历史的继承与发展,这些要素具备的越充分则文化越发展,反之亦然。此时虽有民族融合与民族交流,但少数民族封建化并未完成,故选D项。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21题10分,22、23题各15分,共40分)

北朝方格兽纹锦(吐鲁番出土)

21.下面三幅图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读图回答问题:


         北朝方格兽纹锦(吐鲁番出土)


图1


 

南朝青瓷(南京出土)      纸绘生活图(吐鲁番出土)

图2                图3

(1)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你能读出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问从图片中提取信息,既要注意其反映的信息——什么行业、状况如何等,又要注意图片的内容——兽纹锦上织的是什么、青瓷的造型及装饰、吐鲁番的生活场面。第(2)问实则要求总结出三幅图的共同点——手工业发展状况,然后分析其原因,其原因在回答时要注意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融合、政治分裂对经济的影响,侧重于思维训练。

参考答案(1)图1表明北方的纺织业特别是织锦业比较发达,其图案也体现了鲜明的北方风格;图2形制美观,制作精良,表明当时南方制瓷业特别是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以莲花装饰反映了当时佛教的盛行;图3的纸张表面平滑,质地细薄,反映了造纸技术进步明显,其画面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三幅图体现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手工业水平较高。

(2)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江南迅速开发;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发展;分裂割据政权中的一些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发展经济,以上因素都利于手工业发展。

22.请欣赏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云冈石窟佛像   龙门石窟佛像

(1)这两尊佛像是鲜卑人先后开凿的,请问它们现在位于何地?

(2)仔细观察一下,说一说两者在外貌气质上有什么差别?这种差别体现了哪一历史发展趋势?

(3)“北石窟,南寺院”是佛教兴盛在建筑上的表现。佛教为何盛行?

(4)佛教既然有利于统治者进行思想控制,为什么有的皇帝还灭佛呢?典型的皇帝有谁?

解析此题以两尊佛像入题,考查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的原因、对石窟艺术的影响及统治者抑佛的原因等知识点。第(1)问从“云冈”“龙门”这一信息上回顾教材,属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第(2)问从两尊佛像的外貌特征及地理位置考查了民族融合这一趋势;第(3)问教材叙述很明确;第(4)问重在审题,该问不要求全部回答佛教的影响,只要求回答佛教盛行对统治者都有什么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1)山西大同;河南洛阳。(顺序不可颠倒)

(2)云冈石窟的佛像脸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是典型的胡人形象;龙门石窟的佛像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是典型的汉人形象。这种变化体现了民族融合这一趋势,具体表现为汉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人民痛苦不堪,佛教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4)原因:佛教盛行,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因此灭佛也是从加强统治出发。代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

23.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经历了由北方到南北趋向平衡再到重心转移到南方的发展演变过程,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1)六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呈现什么趋势?结合史实加以论证。

(2)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3)这种趋势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格局有何影响?

解析这道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趋势很明确,史实需要概括归纳;第(2)问教材中叙述明确,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第(3)问则是在前两问的基础上分析历史发展趋势,难度也不大。

参考答案(1)趋势: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史实: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到闽江流域和岭南,三吴地区最发达;手工业方面,吴国的缫丝业、蜀锦,南方的青瓷及建业、扬州的造纸业都很著名;南方的商品经济也相对比较活跃。

(2)北民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和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民族融合的促进;统治者的重视;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3)这种趋势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