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18

2014-5-11 0:34:03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十七)

第五章单元测试B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与北宋中期的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体现了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 “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其实质是()

A.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防止了“陈桥兵变”重演

C.加强了皇权

D.防止了分裂割据

解析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文臣掌权,设置转运使、通判等信息与教材相对应,由此不难判断。

答案D

2.王安石变法中,经济上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有()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⑤农田水利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考查王安石变法中每项措施的作用。青苗法既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增加了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农田水利法利于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故应选B项。保甲法则不起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答.王安石变法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解析打击官僚贵族特权的措施有B、C两项;增加政府收入的措施有A、B、C、D四项;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C项。故应选C项。

答案C

4.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故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故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解析考查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王安石阐述了“用贤”与“弃贤”的不同结果,在叙述中其主张一目了然。

答案A

两宋时期突出的政治特点之一就是民族政权的对峙,民族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据此回答5~11题。

5.在下列叙述中符合西夏历史的有()

①都城在今天的银川 ②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③仿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西夏文字 ④推行科举制 ⑤与北宋一直和睦相处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考查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可用正选法和排除法结合来做,⑤不正确,可排除A、B两项,在C、D两项中只要确定③是否正确即可。

答案D

6.下列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①北宋 ②辽 ③西夏 ④金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D.④③①②

解析所列政权建立的时间分别是:北宋——960年,辽——916年,西夏——1038年,金——1115年。

答案B

7.未曾同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辽              B.西夏

C.蒙古汗国           D.金

解析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各政权的起止时间。辽是916~1125年;西夏1038年建立,被蒙古政权所灭;蒙古汗国1206年建立;金是1115~1234年。而北宋则是960~1127年。故选C项。

答案C

8.宋朝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戌”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这种现象约出现于()

A.澶渊之盟前          B.澶渊之盟后

C.宋金和议前          D.宋金和议后

解析题干中的改名现象具有很强的倾向性,表明双方矛盾缓和,民族关系和睦,这种现象的出现应是澶渊之盟的影响。

答案B

9.两宋时期,民族之间除战争外,具有更多和平的表现,主要有()

①两宋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 ②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封建文化 ③宋朝统治者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原地区 ④积极发展边境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解析考查史论结合能力。①无史实支持,从西夏文字的建立等史实中可证明②正确;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③正确;澶渊之盟后辽宋边境贸易兴旺证明④正确,故选C项。

答案C

10.岳飞在《满江红》一词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所指“匈奴”实为当时的“胡虏”,“匈奴”建立了什么政权,是什么时间建立的 …()

A.916年建辽

B. 1038年建西夏

C. 1115年建金

D. 1271年建元

解析岳飞是抗金名将,金在1115年由完颜阿骨打建立。

答案C

11.右图中甲政权采取了哪一措施()

A.实行猛安谋克制

B.仿照汉族文字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C.推行科举制

D.实行“蕃汉分治”

解析考查读图能力。由“大散关—淮水”、郾城、临安、大理等信息可知是金与南宋对峙。金采取的措施是A项。

答案A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多民族的政权,它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据此回答12~14题。

12.右图反映的史实是…()

A.东北地区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B.行省长官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

C.东北地区首次出现由中央政府设置的机构

D.东北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解析此题既考查了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也考查了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行省是地方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故A项正确,B、D两项不正确;C项这一事件应发生于唐朝。

答案A

13.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主要是 ……()

A.首次对西藏和台湾进行行政管辖

B.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C.维护国家统一与打破边疆地区闭塞状态、抵御外来侵略相结合

D.在西北边疆设置专门的管辖机构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A项符合元朝史实;B项错误,宣政院是统领宗教事务及管辖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C项发生于明清时期;D项错误,西北边疆当时由钦察汗国控制,提醒注意地图知识。

答案A

14.元朝的特点包括()

①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②存在时间不足百年却给后世留下深远影响 ③民族大融合达到新阶段 ④建立行省对辽阔疆域实行有效管辖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宋元文化高度繁荣,在某些领域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此回答15~18题。

15.下列哪一项是源于中国且对近代世界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发明()

A.地动仪                      B.指南针

C.圆周率                      D.内燃机

解析由“源于中国”排除D项;由“近代世界”可知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世界由相对隔绝到联系为一体,符合这一点的是指南针。

答案B

16.甲同学所在班级将举行有关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故事会,他准备到图书馆去查找有关资料。你向他推荐以下哪部著作供其参考()

A.《资治通鉴》

B.《红楼梦》

C.《史记》

D.《道德经》

解析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唐朝的武则天,而C、D两项都是唐朝以前的资料;《资治通鉴》写于宋朝,其中有关于她的记载;《红楼梦》虽晚于唐朝,但不是史书,内容上也未涉及武则天。

答案A

17.下列人物的作品中表现了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的是()

①苏轼 ②陆游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答案B

18.右图为20世纪90年代初,宁夏贺兰县出土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此佛经经过著名考古学家、西夏学家牛达生缜密研究,发现“部分文字印墨有轻有重,字体方向颠倒,行距、字距宽窄不同……”关于这一印本及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①西夏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大 ②表明西夏的雕版印刷水平不如宋朝先进 ③西夏已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④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部分文字印墨有轻有重,字体方向颠倒,行距、字距宽窄不同”,特别是“字体方向颠倒”这一信息,这是排版粗心导致的错误,与传统的书写和雕版印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属于活字印刷技术。由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答案D

19.宋朝的饮食相当丰富,假如你是北宋东京城的一位市民,下列哪一种食物是你不可能享用到的()

A.石榴     B.葡萄      C.羊肉     D.马铃薯

解析马铃薯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宋朝人享用不到。

答案D

20.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大抵杭州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至观桥下,无有一家不买卖者。”这说明()

A.北宋东京商业的繁华景象

B.南宋临安商业繁荣

C.元朝江南商品经济活跃

D.江南杭州最繁华

解析考查理解能力。“杭州是行都之处”,结合北宋灭亡,赵构建南宋偏安江南,定都杭州的史实判断,此处繁荣景象是南宋时期,由“万物所聚,诸行百市”“无有……不买卖者”等信息知商业繁荣,故选B项。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时人称之为“拗相公”。他在北宋中期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宋神宗是在什么情况下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

(2)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什么?有何为证?

(3)变法需要人才,王安石又是如何培养人才的?

(4)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投入变法中,也注重培养人才,但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第(1)问实际要求回答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第(2)(3)问则主要考查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第(4)问要求回答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1)当时的北宋统治者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表现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冗兵、冗官、冗费问题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辽、西夏的威胁。

(2)理财。采取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3)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明经诸科,改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科律例和断案;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等。

(4)变法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当政,废除新法。


22.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   


 图1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图2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图3宋金对峙形势图             图4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1)图2与图1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2)图3与图2相比,又有何变化?

(3)图4与前三幅图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运用图片构设新情景,要求从图片中直接去观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体现出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此题的一大特点,也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的新亮点。此题较好地考查了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有助于探究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较好地把握五代、辽、宋、夏、金、元在政治上发展的整体特征。

参考答案(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等并立。

(2)南宋偏安于江南,统治区域比北宋缩小,辽、北宋被金所灭。

(3)变化:元朝结束了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

原因: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加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蒙古骑兵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而此时其他民族政权统治腐朽等。

考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