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20

2014-5-11 0:34:03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

第一章单元测试B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典型的制度,是它存在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引文均出自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解析井田制是一种经济制度,其本质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际上也就是国王所有。

答案C

2.使西周成为空前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实行

B.广大奴隶创造出大量财富

C.农作物品种增多和手工业的发展

D.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

解析西周之所以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主要在于西周形成了较为成熟且先进的统治制度,即政治上的分封制和经济上的井田制。

答案A

3.有网友说: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宣扬赵国放弃对秦王的反抗就等于抗日战争时期宣扬对日本投降,秦始皇的天下观就是“大东亚共荣圈”。这种观点根本错在()

A.战国诸雄都是华夏族的一员,彼此的征战是内战而不是侵略

B.日本人同中国人一样都属于蒙古人种,是一个民族的成员

C.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没有历史的可比性

D.睦邻友好、和平交往是中日两国的历史主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历史概念的能力。中华民族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属于内战,它与中华民族和外国之间的战争有本质的区别。

答案A

4.周文王曾告诫儿子:“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这反映了()

A.统治者已认识到“仁政”的重要性

B.周人对环保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识

C.统治者认识到因事制宜

D.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进步

解析此题是创新综合题。周文王对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告诫其子要尊重自然规律。

答案B

5.先秦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磨制石器的使用

B.弓箭的发明

C.铁农具的使用

D.牛耕的运用

解析此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关键词是“农用动力”。

答案D

6.战国时期,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①诸侯割据混乱 ②封建城市的兴起 ③商鞅变法中的农本政策 ④度量衡混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商品、统一的市场,也需要有统一的度量衡,故①③④都对,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应排除。

答案B

7.下列最能反映春秋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A.铁器和牛耕用于农业生产

B.诸侯争霸

C.公田转化为私田

D.周王室衰微

解析此题实际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表现为公田转化为私田,奴隶制生产关系开始瓦解。而A项是促使C项出现的原因,不能作为表现。故选C项。

答案C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既有大国争雄的一面,也有封建地主反对奴隶主统治的一面。据此回答8~10题。


8.下图中属于齐国都城的是()

解析这是一道历史地图题,不仅要熟知历史事实,还要与地理空间知识相结合,这样历史才丰满、鲜活。

答案A

9.马陵道遗址反映的是哪两国的交战遗址()

A.齐国与晋国

B.晋国与楚国

C.齐国与魏国

D.秦国与赵国

答案C

10.下列关于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不符合史实的是()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C.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D.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解析对春秋争霸要全面分析,D项是其消极影响,A、B两项是客观积极作用,而B项与C项矛盾。故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C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逐渐实现了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最典型的是秦国。据此回答11~15题。

11.最能揭示“废井田,开阡陌”本质的是()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为提高生产效率,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解析“废井田,开阡陌”实际上是秦国商鞅变法中破坏井田制、摧毁奴隶制经济基础、奠定封建经济基础的最有效措施。

答案D

12.据《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这是商鞅哪两项变法措施执行的结果()

①废井田,开阡陌 ②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③实行连坐之法 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能力。由于②,故“民勇于公战”;由于③,故民“怯于私斗”。

答案C

13.商鞅变法的法令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燔诗书而明法令”

B. “为田开阡陌封疆”

C. “连什伍,设告坐之过”

D.“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解析经济决定政治,社会转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答案B

1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当时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是()

①奖励军功 ②奖励耕织 ③重农抑商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行法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解析此题的关键词是“当时”。战国时期,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实现富国强兵,都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而①②③④都有利于上述情况的出现,故选C项。

答案C

15.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解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由荀子的所见可知,“非幸也,数也”的意思为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答案C

16.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对于社会变化与思想状况之间关系的分析是 …()

A.正确的

B.根本错误的

C.片面的

D.表面的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走向衰落,封建社会逐步确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著书立说,都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

答案A


17.下图反映了古代人民的()

A.娱乐活动

B.农业活动

C.狩猎活动

D.军事活动

解析由图片可知,从左至右人们依次敲乐器、吹奏乐器、舞蹈、击乐等,可判断答案为A项。

答案A

18.下列战国时期的各学派中,在物理学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墨经》里面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答案C

19.公元前8世纪早期至公元前3世纪晚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包括()

①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华夏族和周边各族逐步融合 ③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④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此题先由时间判断出朝代,时代特征便更清晰了。公元前8世纪早期至公元前3世纪晚期正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此时正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更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而此时儒家思想还没有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

答案C

20.原始社会时期,长江流域的农业与黄河流域相媲美,但自战国时期我国南北发展差距拉大,造成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北方政局相对稳定

B.北方自然条件更加优越

C.铁器得到大力推广

D.北方劳动力资源丰富

解析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故A项不正确。就农业生产来说,南方自然条件优于北方。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是铁器的使用。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资治通鉴》卷6

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87

请回答:

(1)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历史上,秦在泾水流域的北面偏东区域开凿了郑国渠。在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作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3)战国时期还有哪些水利工程以及灌溉工具?

(4)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体现了哪派谁的主张?解析此题是对高考题的截取和改造,既联系了当今的生活实际,又考查了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第(1)问要从都江堰的作用及该工程体现的人们的智慧两个角度回答。第(2)问从材料中得出信息,如“乃使卒(最终)为之”“乃除逐客之令”及李斯的上书等。第(3)问较基础。第(4)问对水利的兴修与应用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利用,是荀子主张的体现。

参考答案(1)把水患变害为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了先民的勤劳和智慧。

(2)决策: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的建议。结果: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3)芍陂、西门豹渠(两者答其一即可)。桔槔。

(4)体现了儒家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答“人定胜天”也可)

22.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的史实,评述以上观点。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做这类题的规律是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分析历史事件,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也应看到其局限性,并能分清以哪方面为主。做这类题还应熟知历史事实,否则便成无米之炊了。

参考答案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

列宁的话适合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①战争给新势力提供了发展条件,要争霸就要富国强兵,因此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进行改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削弱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秦的统一提供了前提。③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交战,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