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2006-2007学年1月高2007级月考历史试题

2014-5-11 0:34:03下载本试卷

2006-2007学年1月高2007级月考历史试题

命题人:周兴海  2007.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写在答卷上。)

1.“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中“礼”主要指( )

A.礼仪          B.制度          C.风俗          D.贡赋

2.依据西周的政治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具有                         (  )

    ①君臣关系       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③等级从属关系  ④兄终弟及的关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尉统

  辖番禺、四会、龙川、博岁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泛)。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4.“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一项措施。

  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  )

    A.布衣为相,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C.置三公,事归台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5.为保证君权独尊,唐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以尚书台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B.起用布衣为相,近臣参与军国大事

    C.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     D.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

6.元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构成是                               (  )

    A.行省、路、州、县               B.诸侯王国与郡、县

    C.州、郡、县                    D.道、州、县

7、有关“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1819年奥斯特已发现如果电路中有电流通过,它附近的普通罗盘的磁针就会发生偏移。法拉第从中得到启发,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简单的装置——事实上法拉第发明的第一台电动机。两则材料读完后,你的结论是

A.科技是生产力并随社会需要而发展   B.磁性的应用有一定的过程

C.“电的鼻祖是我们中国人”      D.我国科技战滞后于西方

8.对孙中山被迫向袁世凯妥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有人认为是一种错误,究其原因,孙中山也别无选择,下列所表述中的原因,你同意的是

①南京临时政府在外交和财政上陷入极度困境  ②立宪派和旧官僚对革命派发动进攻

③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说明他是赞成共和    ④孙中山民主革命受到列强的军事威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者把鸦片战争称为英国为维护正当贸易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的

  实质是①掩盖战争的性质 ②强调战争的作用 ③为殖民侵略辩护 ④表达对东方市场

  的渴求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10.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到:“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前提是                  (  )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D.军民鱼水情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有三名民主党派,分别是民革的宋庆龄、李济深和民盟的张澜。这说明中央人民政府是                              (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    B.民主联合政府

    C.共产党不居于领导地位的政府      D.实行多党制的政府

12.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                                                (  )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国家利益  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国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神圣职责

13.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史学界对他的褒贬不一。有史学家指出,对中国历史发展来说,李鸿章仍有值得肯定之处。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者

    C.与顽固派进行论战              D.率兵收复新疆

14.《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都皆该国一流工厂,次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知识分析,你认为解决这种态势应该采取的方法是

A.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C.冲破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15.下列各项,有利于中国新的阶级力量发展的是

①洋务运动军需工业的发展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③外国在华企业的建立④工商业的纷纷破产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16.国共十年对峙后期,中国共产党调整政策产生的最大成果是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出现高潮 B.揭开国共两党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C.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 D.取得农村包围城市的初步胜利

17.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他的做法不包括

A.开展以“游击战”为主的武装斗争     B.加强党的建设

C.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D.进行土地革命

18.明成祖称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期夷习。”……梁启超语: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达.伽马后,有无量数达.伽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再看两支船队的对比表,你认为造成不同局面的原因是

 

船队性质

经费来源

航海目的

船队成员

扮演角色

中国方式

皇帝特遣船队

国库支付

宣扬国威

官吏、士兵、

水手、工匠

外交使团

文本框: 班级 学号 姓名 评分、西洋方文本框: 班级 学号 姓名 评分、

私人航海探险队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王室

赞助

探险、寻找新土地、黄金和香料

冒险家、投机商、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者、海盗

A.国力不同           B.远航的动机不同

C.东西方差别          D.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别

19.下列关于先秦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A.禹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国人暴动”使商朝由盛而衰

C.葵丘会盟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D.儒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

20.下列描述,能够说明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是

 A.“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B.“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

 C.“天下之盛,扬为首”       D.“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21.皖南事变最终没有演变成“四·一二”政变,其根本原因是

 A.中共以斗争求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工农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

 C.国内外舆论的强大压力            D.中日民族矛盾仍是主要矛盾

22.“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下列人物中,有可能发表这一议论的是
  A.林则徐 B.郑观应 C.左宗棠 D.李鸿章
23.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指示:在新的形势下,“抗日反蒋”的口号是不恰当的……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这一方针产生的背景有
①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②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③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④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④
山东莱东县农民唐和恩使用过的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路线: 莱东一平度一临淄一蒙阴一临沂一徐州一萧县一宿县一濉溪口等地,包括了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有关城镇和村庄的地名。据此回答24─25题:
24.从以上路线可知,他参加了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5.他积极支援前线,应与以下经济政策的成果有关  ( )
 A.土地改革总路线 B.减租减息政策
 C.土地革命路线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007级月考历史试题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非选择题,共25分)

二、问答题:(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2分)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2分)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2分)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2分)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2分)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2分)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1分)

30.20世纪是中国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逐步变成现实的世纪,它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个探索阶段,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分)

  (1)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探索民主政治过程及结果。(5分)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民主政治探索做出了哪些贡献?(3分)

  (3)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探索过程中有哪些成功实践?(6分)

2007级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D

D

A

C

A

A

A

C

C

B

C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B

B

B

C

C

D

B

D

B

A

(非选择题,共25分)

二、问答题:(25分)

26.(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此项工程兴建的报告,门下省审议此项报告,尚书省将其兴建计划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2分)

  (2)具体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2分) 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失败。(2分)

  (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2分)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2分)

  (4)职能: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2分)反映: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1分)

30.(1)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初步实践阶段,主要集中在君主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实践探索上。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始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维新变法,结果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此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分)

  (2)提倡“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为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2分)

  (3)1931年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为中国第一个人民民主政治的雏形;抗日战争期间在延安创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1949年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