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2006-2007学年12月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

2014-5-11 0:34:03下载本试卷

泗洲东开学校2006-2007学年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2006-12-14

本试卷共分第I卷选择题(6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卷一:命题卷    

一.选择题(30题,60分)

先秦是我国华夏文明勃兴的时期,依据相关知识回答1-8题:

1下列各项史实,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①牧野之战 ②周平王迁都 ③盘庚迁殷 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2.西周与商朝相比较,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   

C.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D.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崩溃  C.大国崛起  D.诸侯野心大

4.下列哪一种情况符合战国历史

A.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  B.齐.晋.楚.秦等国争霸  

C.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D.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

5下列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  

B.我国在西周晚期开始出现铁农具  

C.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了铸铁柔化技术 

D.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6从公元前8世纪到前3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①国家由诸侯割据走向统一

②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

③华夏族与周边各族联系加强

④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春秋时期在安徽境内的水利工程是

A桔槔B都江堰C郑国渠D芍陂

8从战国到秦汉,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反映的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儒家思想是唯一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思想C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   D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在中国古代,对边疆的有效管辖,是封建国家国力强盛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表现。据此回答9-12题:

9.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是在

A.西汉B.`东汉C.唐D.元

10.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时的名称是

A.夷洲B.流求C.琉球D.台湾

11.秦统一后在东北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象郡B`陇西郡C`辽东郡D`九原郡

12.设南海九郡管辖两广是在

A.秦B.西汉C.东汉D.唐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道路艰辛曲折。依据相关知识回答13-15题:

13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是    

①辛酉政变后,清政府中一些具有新思想的人物掌了权 ②中外从战争状态重新转入“和平时期” ③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形成的师夷思想 ④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

年》。”他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15新中国成立以来采取的措施,对工业化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包括:

①工矿企业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②“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③大跃进“以钢为纲” ④改革开放发展乡镇企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 ①②③     D.②④

近代以来,列强不断加紧侵华,签订不平等条约是其侵略的重要手段。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此回答16—17题:

16.近代中国曾两次出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出现在19世纪末,第二次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

B.都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而结束

C.两次局面的形成,美国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D.都因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而被打破

17.下列对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进一步深化

B.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的尖锐对立

C.社会政治局势变化无常

D.帝国主义对中国争夺的重点已转移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依据相关知识回答18——20题:

18马克思说“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到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为不列颠和美国廉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牢固的中华帝国遭受了社会危机。”马克思的话说明了 

①落后的经济决定中国必然失败  ②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③中国将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封建主义终将无法战胜资本主义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19.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其中“革命化”是指

A.将发生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

B.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0.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A、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的      

B.中国封建势力强大

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阻碍     

D.受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

看病难是农民反映较强烈的问题之一,为此国家开始实行合作医疗。我国古代医学较发达。据此回答21题:

21属于安徽的名医是:

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孙思邈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依据相关知识回答22—24题:

22.《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从根本上说是:

A.当时紧张的军事斗争形势决定的

B.太平天国领导人集团内部矛盾决定的

C.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的

D.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23.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的平均地权,其特点是:

A.没收地主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B.向地主收购土地,分给农民

C.没收地主土地,归国家所有

D.由土地私有逐步过渡到土地国有

24.人民公社运动"一大二公"的错误在于:

A.违反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

B.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

C.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D.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化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反复的过程。据相关知识回答25—26题:

25.《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A.实现了国民一律平等         B.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法规       D.结束了封建统治秩序

26.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与1949年人民政协的相同点包括:

①主题是讨论建国问题  ②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③体现了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  ④反映了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青藏铁路通车是中国21世纪发展过程中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非常重视铁路建设,据此回答27题:

27.下列铁路属于“一五”期间修建的是:

A.宝成铁路B.兰新铁路C.成昆铁路D.湘黔铁路

禹启管仲庄子是我们刚复习过的皖籍名人,根据相关知识回答28-30题:

28下列各项关于禹的各项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A.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建立夏朝   

C.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D.治理黄河有功

29.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同点是

A. 都代表地主阶级      B. 都废除井田制

C. 都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都实现富国强兵

30.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与庄子的观点截然相反的思想家是:

A.孟子B.荀子C.墨子D.韩非

`材料题:3111分,329分,339分,3411分,共40

31.阅读下列材料:(11)

材料一: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请回答:

①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1分)各主张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4分)

②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1分)

③上面哪种主张对当时的影响最大?(1分)为什么?(1分)

④上面哪种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最大?(1分)为什么?(2分)

32.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9)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也: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2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①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三各是怎样评述的?(3分)

②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为什么?(2分)

③刘邦借鉴秦的经验,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制度?(1分)效果如何?

1分)最终如何解决的?(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9)

2006不仅是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也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同志逝世30周年纪念,他们虽已离开,但他们的丰功伟绩却长存于中国人民的心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2           3           4

  材料二  长征,是党和红军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生存危机下被迫进行的大规模战略转移。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更是一首用热血和生命谱就的史诗。

  1)根据材料一,导致毛泽东“辞职”与“撤职”的党内政治倾向分别是什么?(2分)分析其根源。(2分)

  2)根据材料一,毛泽东两次“任职”反映了上述政治倾向在党内的发展如何?(2分)

  3)根据材料二,从“民族危机”和“生存危机”两个方面分析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2分)

  4)由材料一到材料二的结局说明中共自身有何发展?(1分)

34.阅读下列材料:(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以内,自北至南,自通商都会以至于穷乡僻壤,贫乏之农夫,劳苦之工人,所在皆是。因其所处之地位,与所感之痛苦,类皆相同,其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义之意,亦必至为强烈。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者。国民党于此,一方面当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使日趋于发达,以期增进国民革命运动之实力;一方面又当对于农夫工人要求参加国民党,相与为不断之努力,以促国民革命运动之进行。盖国民党现正从事为反抗帝国主义与军阀,反抗不利于农夫工人特殊阶级,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质言之,即为农夫工人而奋斗,亦即农夫工人为自身而奋斗也。

                   一一选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二:……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因此,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一一选自《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大陆。4月29日,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广泛而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这是六十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一选自新华社新闻报道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党一大确立了什么新的政策,1分)并分析其原因。2分)这一政策的确立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1分)

  (2)根据材料二,与“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相比,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并分析其原因。1分)这一变化对抗日战争有何影响?(1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受到的启发,

并由此分析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大陆现实意义 (3分)

泗洲东开学校2006-2007学年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

答题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31题:

32题:

东开第三次月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B

A

D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C

A

B

B

D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D

D

B

B

A

C

D

B

31题:

治国1分);德治(1分);尚贤(1分);无为(1分);法治(1分);

②阶级立场不同1分)

③材料四(1分);秦用法统一(事实);或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理论);(1分)

④材料一(1分);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论据)(1分);汉以后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事实论据)(1分);

32题:

①材料一秦因郡县而亡(1分);材料二秦亡于暴政而非郡县(1分);材料三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1分);

②无(1分);秦亡于暴政而非郡县(1分);

③郡国并行制1分);封国严重威胁中央1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2分);

33题:

⑴陈独秀右倾1分);王明左倾1分);主观:党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1分);客观:共产国际的干扰1分)

⑵“八七”纠右1分);遵义纠左1分)

“民族危机”:日本侵华,蒋介石却“攘外必先安内”,围剿红军(1分)

“生存危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转移(1分)

⑷从幼稚走向成熟1分);

34题:

⑴扶助农工1分);农工是革命的主体(1分);孙中山的转变(1分);北伐胜利进军(1分);

⑵从武装反抗国民党到与之合作2分);民族矛盾的上升(1分);使抗日战争取得胜利(1分);

⑶启发:国共两党和则两利,分则两伤2分);利于台湾是和平统一进程(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