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三校联考试卷
南昌一中十中新建二中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分×25题=50分)
学习中国古代史,离不开对古文献的阅读和准确理解。据此回答1-7题。
1.(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之小大轻重,对曰:
“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产生楚王问鼎的
历史根源是: ( )
A.“国人暴动”,周王室东迁,地位一落千丈
B.管仲改革后,齐称霸诸侯
C.楚军大败晋军,称霸中原
D.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弊端
2.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
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对上述
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
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3.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 )
A.封侯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附益之法”
4.唐朝诗人温庭筠在《送渤海王子归国》中写到:“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此诗反映的是 : ( )
A.南诏与唐朝关系密切 B.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C.唐朝与新罗友好相处 D.日本与唐朝友好往来
5.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B.宋辽间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6.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为了便于管理“汉人”与“契丹人” B.为了维护契丹贵族的统治
C.由于南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 D.为了逐渐学习汉人的制度
7.明朝“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直接反映了: ( )
A.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
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与具体的时空相联系。据此回答8——16题。
8.“殷墟”是在今天的: ( )
A.河南洛阳 B.山东泰安 C.河南安阳 D.河南开封
9.隋朝广通渠的西端点是: ( )
A.开封 B.洛阳 C.长安 D.北京
10.鲁迅先生的故乡在唐代以生产什么产品著称 : ( )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铜镜
11.元朝时,南海、台湾的名称及管辖台湾的机构是 ( )
A.万里长沙 台湾 台湾府 B.千里石塘 夷洲 澎湖巡检司
C.万里石塘 琉球 澎湖巡检司 D.千里长沙 琉球 福建省
12.下列北方少数民族威胁中原政权的先后顺序是: ( )
A.匈奴、蒙古、回鹘、突厥、契丹 B.匈奴、回鹘、突厥、契丹、蒙古
C.匈奴、突厥、回鹘、契丹、蒙古 D.匈奴、契丹、蒙古、回鹘、突厥
13.下列地区在历史上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 )
①新疆 ②西藏 ③广东 ④黑龙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14.下列朝代,其都城位于黄河流域的是 ( )①商朝 ②秦朝 ③隋朝 ④唐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下列人物为2003年11月18日福建晋江市为纪念清廷统一台湾320周年而落成的一位著名将军的雕像。此人物应是: ( )
A.徐骧 B.郑成功 C.施琅 D.刘铭传
16.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两者相距:( )
A.209年 B.210年 C.211年 D.212年
出土文物和历史人物图片是生动鲜活的历史。据此回答17——22题。
17.下列属于秦朝官方标准字体的是: ( )
A B C D
18.下图是印尼爪哇出土的明代铜钱,这些文物说明: ( )
A.明与东南亚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比较频繁
B.明代有许多东南亚国家的使节来到中国定居
C.郑和下西洋以贸易为主,故沿途有明朝货币出土
D.从明朝开始,有许多华人到东南亚定居
19.下列人物取得的成就被外国学者称为“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的是:( )
1蔡伦 2李时珍 3 毕升 4 郭守敬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明清时期,中外交往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下图中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金瓶掣签 郑和下西洋 利玛窦来华 明锦衣卫印
A B C D
21.下图是著名的《步辇图》,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 )
A.唐太宗会见印度使者场面
B.唐玄宗会见大食使者场面
C.唐太宗会见土蕃使者场面
D.唐玄宗会见新罗使者场面
22.在下列著名石窟艺术中,具有较多的古印度佛教艺术特色和西域等少数民族风格的是:
1云冈石窟 2莫高窟 3龙门石窟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我国古代先后出现了多种选官制度,对当时社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据此回答23—25题。
2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提拔官员和受爵的主要标准是: ( )
A.耕织多少 B.军功大小 C.忠诚程度 D.考试成绩
24.西汉主要推行察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其直接原因是: ( )
A.门第是当时人们共同的评价标准 B.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迫切需要
D.社会的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D.统治者利用这一选拔制度树立形象
25.隋唐采取“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其实施的主要结果是: ( )
A.使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扩大了封建社会统治的阶级基础
C.缓和了庶族地主与士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D.大大加强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1分,28题14分,29题13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耨……不待贾(买卖)而足……
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旁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祀梓之利,英才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从汉代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变化。 (4分)
(2)江南经济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3)这些变化有何影响?(2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同时期北方经济的特点及其形成该特点的原因。(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弄城,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王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大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天把之神灵庄记》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3分)
②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2分)
③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3分)
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3分)
28.中央集权在中国封建社会主要表现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是什么?(4分)
(2)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
色?(8分)
(3)明清时期专制制度在思想方面受到冲击,举例说明。(2分)
29.汉唐时期,我国对外交往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汉唐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交通所达最远地区。(2分)
(2)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的特征有何不同?(8分)
(3)分析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的特征不同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分×25题=5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D | B | C | B | B | C | C | C | C | A | C | C | B | A | C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B | A | A | A | C | C | A | B | C | D |
二、非选择题:
26.(1)变化: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商业活动少,贫富分化不严重。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人口增多,大量土地开垦,与其他地区的物质交换发展起来,贫富分化现象严重。(4分)
(2)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1分);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分):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1分)
(3)影响: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改变了我国人口分布状况,加快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2分)
(4)特点:反复破坏和恢复。(1分)原因:北方地区战乱。(1分)
27.(1) 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3分)
(2) 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2分)
(3) 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3分)
(4)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3分)
28.(1)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专制主义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受中央控制。(4分)
(2)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焚书坑儒;唐太宗——分散相权、控制用人权;宋太祖——从集中军权入手,极大削弱地方势力;明太祖——废除相权,实行特务统治。(8分)
(3)出现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如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2分)
29.(1)汉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唐代可以到达波斯湾。(2分)
(2)不同特征:
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商贸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唐朝“丝绸之路”仍然是中西重要商道,而且还开辟 了登州,扬州,东至西亚,欧洲的海上商道。(2分)
②汉以商贸为主,唐使臣、商贸、文化全面展开,与朝鲜、日本、印度、大食都互有使臣往来通好。(2分)
③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取 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唐朝繁荣。(2分)
④品种增多。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1分)
⑤范围广,汉代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有所突破,唐代形成中华文化圈。(1分)
(3)原因:汉代江南经济较为落后,还不具备打通海上通商条件。唐朝南北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繁荣,造船业发达。因此,中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