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2006-2007学年度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测试卷

2014-5-11 0:34:03下载本试卷

湖北省枝江二中2006-2007学年度第一次调研测试卷

高三历史

总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回答1~3题。

1.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的“相地而衰征”

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②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③维护了土地国有制          ④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税制是

A.编户制度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青苗法

3.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 , 其根本目的是

A. 限制土地兼并          B. 增加政府收入

C. 缓和阶级矛盾          D. 巩固封建统治

汉唐宋三朝的民族关系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回答4~6题。

4.公元前60年,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的地区是

A.越族地区  B.河套地区  C.四川、云南地区  D.西域地区

5.唐朝时期,先后设置了分治天山南北的地方行政机构应是

A.西域都护与北庭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与西域都护      D.北庭都护府与伊犁将军

6.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是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②它是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局面的产物  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   ④暴露了北宋政府的腐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结合中国古代汉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回答7~9题。

7.有关汉朝“丝绸之路”的说法 , 正确的是

①张骞通西域后开通  ②是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  ③因丝绸是主要贸易商品而得名  ④主要运输工具是骆驼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8.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A.佛教传入中国        B.法显游历天竺    

C.义净西行研究佛学      D.鉴真渡海传播佛法

9.唐朝与朝鲜、日本友好交往的相同之处有

①朝鲜、日本的学校以儒家经典为内容,教授儒学 ②留学中国的人回国策动革新运动  ③贸易往来频繁    ④都有对相互交往做出贡献的人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辉煌灿烂,回答10~12题。

10.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11.元朝的郭守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包括

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  ②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③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④主持编写《授时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对我国古代历法成就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人早一千七百年

B.《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

C.《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D.“太初历”的问世表明我国历法体系的成熟

第Ⅱ卷(主观题 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32分):

   材料一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能尽孝道,做事正直),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垦种田)。        

 ——蔡尚思《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二  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科)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国家之事。……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也,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朝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度在东汉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采用什么方式取士为官? (2分) 分析其积极作用。(12分)

(4)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认为唐朝选官制度的弊端是什么?(2分)他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改革措施?(6分)

  

14.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秦朝、北宋、元朝各推行了什么制度和措施?请结合背景说明各自的积极影响。 (20分)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C

D

D

B

D

D

C

B

D

B

D

第Ⅱ卷(主观题  共52分)

13(1) 品行、才学。(4分)

  (2)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或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政府政治腐败(或封建国家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或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6分)

(3) 设科考试(科举制)。(2分)抑制门阀势力的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12分,)

(4)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易造成士人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2分)改革措旋: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6分,)

14答:制度、措施:秦,实行郡县制;(2分)北宋,派文官担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使其相互牵制;(3分)元,实行行省制,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3分)

积极影响:秦,避免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分)北宋,有利于铲除唐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元,有利于管理辽阔的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