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上)单元测试

2014-5-11 0:34:03下载本试卷

中国近现代史(上)单元测试(三)2006-8-29

1(选择题 9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90分。)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是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D.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推动

2、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其含义主要是指            

A.民主共和的主张                    B.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3、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两个方面都有其重要意义的作品是 

A.《敬告青年》 B.《狂人日记》 C.《文学改良刍议》 D.《文学革命论》

4、有关右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陈独秀等在上海创办       
B.《狂人日记》首先在该刊连载
C.被当时读者称为“青年界良师益友”
D.从第二期起更名为《新青年》

5、新文化阵营逐渐分化的原因在于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北洋军阀政府的破坏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6、最能够突出说明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论据是

A.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B.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

C.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D.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7、五四运动能取得初步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

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指导作用

8、五四爱国运动中,上海工人高呼“勿忘国耻”,这里的“国耻”是指:

A.中国要求被英美拒绝     B.政府基本接受“二十一条”

C.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    D.英国策划“麦克马洪线”

9、五四运动斗争目标得以完全实现的是: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0、五四运动最主要的作用是

A.促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 B.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促成人民的新觉醒

C.促使北洋军阀政府撤销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D.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

A、民主和科学精神      B、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彻底反封建斗争精神

12、中共一大成立的中央局,其组成人员是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③张国焘  ④李达  ⑤毛泽东  ⑥瞿秋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①②⑤

13、下列哪些内容是我党“一大”不成熟之处                          

①以城市斗争为中心                  ②把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敌人

③确定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         ④没有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                   

A、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结目标      B、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C、有先进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D、组织严明、纲领明确

1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开展的中心工作是

A.制定革命纲领    B.领导工人运动  C.建立健全组织   D.领导农民减租抗捐

16、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是

A.联盟关系    B.领导与服从关系   C.两党关系   D.合作共事的关系

17、中共“二大”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表明

A.以发动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党在实践斗争中走向成熟

C.为实现国共合作扫清障碍             D.党对中国国情认识加深

18、中共“二大”内容不包括

A.认定中国的社会性质                 B.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C.考虑同国民党合作                  D.加入共产国际

19、中共“三大”的最大缺陷在于

A.没有提出党对军队的领导权       B.没有提出党对工农运动的领导权

C.没有提出党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    D.没有制定保持党的独立性的方针

20、孙中山说:“国民党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       B.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C.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人才

21.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在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同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A.“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双重压制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C.中国共产党正致力于寻找革命的同盟者

D.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22、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行中,宣言审查委员会将宣言中收回租界、收回海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具体条文删去,孙中山坚持恢复这些条文,并说,假如不通过这点,那么大会就毫无意义。这件事表明孙中山:   

①把反帝主张视为国民党一大的一个重要内容 ②把反帝主张同反帝斗争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 ③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强烈愿望 ④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在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主要特点有

①强调阶级性  ②民权的广泛性  ③与反帝斗争结合  ④缩小贫富差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4、孙中山先生阐述的新三民主义含有富民思想,这主要体现在

A.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B.反对民族压迫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限制小私有者

25、毛泽东曾特别强调“新三民主义”必须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其实质是强调新三民主义必须

A.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B.坚持国共合作

C.代表工农利益             D.具备反帝反封建原则

26、下列历史事件,没有提出明确反帝斗争目标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广东革命政府北伐

27、近代中国各革命阶级第一次自发的联合斗争发生于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北伐战争

28、最能体现中国各革命阶级进行联合斗争并取得重大成果的是

A、五卅运动  B、国民大革命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9、在中共领导下,1925年出现工人运动的高潮,这次“高潮”的本质特征是

A.上海、广州是运动的中心地点   B.建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C.集中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D.民族资产阶级始终参加革命

30、1924年之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高潮过去时,而中国却正处于国民大革命高涨时期,其主要原因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B.共产国际的指导

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1、廖仲恺对国民革命的重大贡献主要包括

①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②组建黄埔军校

③主持广州国民政府工作       ④两次率军东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

32、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主要是为了

A.适应革命重心北移的需要      B.缓和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

C.保障中央革命政府安全       D.地理条件上的优越

33、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国民革命军进人攻入河南后的主要对手是

A.吴佩孚   B.段祺瑞   C.孙传芳   D.张作霖

34、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共同点是

A.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都彻底完成了革命任务

C.都以国民党为领导力量    D.都是亚洲觉醒的组成部分

35、北伐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收回了列强在长江沿线一些城市的侵略权益是:

A. 内河航运权   B. 英国租界    C. 开设工厂权   D. 京汉铁路

36、北伐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北洋军阀统治,民主政治有望实现,但最后民主政治再次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是

A.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背叛了革命

C.国民大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D.东北的奉系军阀依然存在

37、1924年7月国民党中央发表声明:“本党既负有中国革命之使命,即有集中全国革命分子之必要。故对于规范党员,不问其平日属何派别,惟以其言论行动能否依本党之主义政纲及党章为断。”文中核心思想是

A.谴责军阀政客   B.维护国共合作  C.弹劾国民党右派  D.对中共表示不满

38、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时,正处于

A.广东革命政府时期       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广州国民政府时期        D.武汉国民政府时期

39、蒋介石在“整理党务案”中提出

A.共产党员必须退出国民党       B.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

C.共产党员必须退出国民革命第一军   D.共产党员必须退出黄埔军校

40、1927年周恩来给中央的意见书中说:“屠杀民众,捣毁党部,工会纯由蒋氏指挥……政府遂下决心讨伐,迅速出师,直捣南京。”文中的政府指:                             

A.广东国民政府    B.中华苏维埃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41、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特点是

A.以国民党身份发动和组织工农运动  B.成功地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C.组建国民革命军并取得北伐战争胜利 D.公开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

42、国民革命运动取得的主要成就不包括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部分收回了列强的在华特权

C.实现了民主政治的基本目标    D.奠定了革命继续前进的基础

43、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

A、中山舰事件 B、整理党务案的提出  C、四·一二政变 D、七·一五政变

44、国民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

①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②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武装

③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④中共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5、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要解决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是

A.实行民主和普及科学      B.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

C.完成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    D.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近代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60)

二、材料解析题:(第46题17分,第47题13分,共30分。)

4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论国之大本也。……(日本)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摘自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 “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自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三  “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

                        ——摘自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材料四 “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保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摘自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甲午战争前后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有何不同?(4分)

 

(2)材料3中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政策?(10分)

 

(3)材料4中孙中山为什么说“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3分)

 

4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党的纲领如下: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直到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至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所有制,没收和征用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工具。”

――引自《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材料二 “此时统治中国的是封建军阀,不是资产阶级。军阀独立政府,其实事事听命于国际帝国主义列强,不啻是他们的代理人。财政交通工业几乎完全操于国际帝国主义之手,中国资产阶级所占者仅仅日用品之极少部分。帝国主义者利用其在华政治势力,妨碍中国工业之自由发展,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引自《中国共产党“三大”会议案》

材料三 “国民党内虽有少数资产阶级成分,但它还是一个工农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现在的政府是国民党左派同共产党联盟的政府,……无产阶级现在并不希望完全掌握政权。并且目前手中也没有决定性的力量,共产党也还没有能够统治政府的足够的军队。”

――摘自中共“五大”文件《政治和组织报告》

回答:

(1)上述三个文件的思想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为什么?(2分)

(2)上述三个文件的思想路线对当时的革命形势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指出中共“三大”与中共“五大”有什么共同的局限?(2分)

(4)材料一和材料二这两个文件的思想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这种不同在思想路线方面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三、问答题:(第48题16分,第49题14分,共30分。)

48、如果把新文化运动分为三个时期(1915年至1917年,1918年至1919年5月,1919年“五四”运动后至1920年),举例说明每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和产生的历史影响。(16分)

49、政党是阶级组织,它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或者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或纲领)。采取共同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回答:

(1)在20世纪最初的20多年里,中国诞生了哪两个性质不同的著名政党?试从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两个政党诞生的历史条件。(6分)

(2)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与这两个政党有何联系?这两次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在哪里?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8分)

     

中国近现代史(上)单元测试(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DBBB   6-10 DBBDB  11-15 CBBCB   16-20 BDCCC   21-25 BBCCD

26-30 BBBCC  31-35 DADAB  36-40 BBCBC   41-45 ACDBD

二、材料解析题:(第46题17分,第47题13分,共30分。)

46、(1)不同:甲午战争前是改良(维新)思想。主张通过变法,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或建立君主立宪制)。甲午战争后是民主革命思想。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

(2)变化: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改组国民党,联合苏俄,发动民众。(2分)原因:a.辛亥革命后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相继受挫(失败)

b.得到中共和苏俄的帮助。(每点2分,共4分)

政策:a.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或提出新三民主义)

     b.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每点2分,共4分)

(3)理由:a.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b.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c.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每点1分,共3分)

47、(1)材料二的观点正确,因为当时中国革命的核心任务是反帝反封建。(2分)

(2)中共“一大”后,中共领导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但遭到军阀镇压;中共“三大”的策略方针,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中共“五大”未能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最终导致大革命的失败。(6分)

(3)两次会议都未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2分)

(4)材料一要求消灭资本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材料二强调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才是最主要的敌人。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逐步结合起来了。(3分)

三、问答题:(第48题16分,第49题14分,共30分。)

48、①1915年至1917年是第一时期,这一时期以提倡民主和科学为主,主要内容为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陈独秀提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两个口号。提倡新道德和反对旧道德,鲁迅写的《狂人日记》,深刻揭露封建礼教人吃人的本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写出《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6分)

②1918年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宣传社会主义革命,李大钊写出《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指出十月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2分)

③1919年五四运动后是第三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流,先后产生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2分)

历史影响:第一阶段: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2分)

第二阶段: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使中国产生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条件。(2分)

第三阶段: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2分)

49、(1)一个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一个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2分)

条件: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1905年孙中山组建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2分)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2分)

(2)辛亥革命是由中国同盟会领导的。国民大革命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盟的政党。而国民党的前身就是中国同盟会。

主要不同表现在:第一,领导力量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后者是国共合作的革命政府。

第二,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会党和新军;后者主要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第三,革命对象不同:前者是推翻清政府;后者是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

第四,成果不同:前者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后者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