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4

2014-5-11 0:34:03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秦汉文化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两汉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有()

①匈奴 ②乌桓 ③鲜卑 ④夫余 ⑤越族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⑤            D.①③⑤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北方有①②③,东北有④,南方有⑤。

答案A

2.“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大漠),独留青冢(墓)向黄昏。”杜甫这句诗的典故出自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霍去病北击匈奴

C.甘英出使大秦         D.王昭君出塞

解析文学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诗中“朔漠”告诉我们方位,“青冢”则告诉我们人物信息,青冢是王昭君的墓,至今仍存在。故选D项。

答案D

3.将下列史料所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令大将军青、票(骠)骑将军去病击匈奴 ②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大破之 ③遂并护车师(古地名)以西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自此始焉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解析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①指汉武帝命令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②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应是东汉时期,③是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④取百越之地建桂林、象郡的应是秦始皇。故选B项。

答案B

4.下图为西汉疆域图,图中西汉政府的管辖状况说明当时是()


A.西汉后期           B. “文景之治”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汉高祖时期

解析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地图可知,此图应在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置之后,故应选A项。其他三个选项都在公元前60年之前。

答案A

5.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是哪族首领()

A.西域各族           B.匈奴

C.北匈奴            D.南匈奴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到东汉初年匈奴才分裂为南北两部,而王昭君是西汉人。

答案B

汉朝时加强与西北、西南地区的往来,中国的疆域有所扩展。据此回答6~8题。

6.被司马迁称为“凿空”的历史事件是()

A.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         D.设置西域都护

答案C

7.“夜郎自大”这一成语出自()

A.秦始皇时期          B.汉高祖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东汉后期

解析这一成语出自汉武帝时期对西南地区加强管辖时发生的故事。

答案C

8.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A.张骞通西域使中西交通畅通

B.西域都护的设置保护了商旅往来

C.汉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解析汉代丝绸之路的兴盛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地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题目中所列的四个选项可以说都是其兴盛的原因,但题目要求的是“根本原因”,这就需要分析四个选项所表述的原因在丝绸之路的兴盛中所起的作用。A项是一种促进作用,B项是一种外在的客观保障,D项是一个重要的条件,C项才是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因素。

答案C

秦汉时期,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形成并发展。据此回答9~14题。

9.秦汉时期在生活方式和文化方面受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是()

A.朝鲜             B.日本

C.越南             D.印度

解析这里强调的是生活方式和文化方面,当时朝鲜的辰韩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嫁娶以礼”,语言称谓等方面与秦相似,被称为“秦韩”。

答案A

10.“汉委奴国王”金印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哪一位皇帝有关()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元帝

D.汉光武帝

答案D

11.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被封为博望侯。踏着张骞的足迹,汉朝的商人、使者接踵西行,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丝绸之路。当时丝绸之路向西最远到达()

A.葱岭             B.大月氏

C.安息             D.大秦

解析注意古今地名对照。葱岭——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大月氏——阿姆河流域;安息——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大秦——地中海地区。

答案D

12.西汉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区是()

A.印度半岛南端         B.马来半岛

C.孟加拉湾           D.马六甲海峡

答案A

13.2003年6月25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参观了洛阳白马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白马寺建立于西汉汉明帝时期 ②白马寺的建立反映了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原的历史 ③白马寺是中印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④瓦杰帕伊的举动表现出开创中印两国美好未来的愿望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白马寺建于东汉明帝时,他派人到西域求佛法,用白马驮来佛经,而佛教、佛经是从印度传入的,故白马寺的修建说明②③正确;瓦杰帕伊的行为说明④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14.见于历史记载的我国官方与地中海地区最早的直接往来发生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魏晋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后汉书》记载,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到东汉,把象牙等礼物送给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大秦在今地中海地区。

答案C

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此回答15~20题。

15.下列反映秦汉文化气势恢弘的有()

①万里长城 ②瓦当 ③《史记》 ④秦陵兵马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16.下列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居世界第一的有 …()

①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②“太初历” ③地动仪 ④麻沸散 ⑤纸的发明 ⑥《神农本草经》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注意审题,“世界第一”与中国“第一”“之最”等的区别。②⑥是中国第一,而非世界第一。

答案A

17.汉献帝时修筑一条农用灌溉水渠,计算土方可采用下列哪本书介绍的方法()

A.《九章算术》         B.《黄帝内经》

C.《太平经》          D.《墨经》

解析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A项是数学成就,B项是医学成就,C项是道教经典,D项记载了物理学成就。

答案A

18.2005年10月8日,南亚地区发生大地震,人类社会又遭受了一次大灾难。右图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仪器,其功能是遥测地震发生的方位。该科学家是 …()

A.张衡             B.张仲景

C.蔡伦             D.王充

解析该仪器是地动仪,其发明者是张衡。

答案A

19.文人司马相如要给汉武帝写份奏折,他最有可能采用哪种书写材料()

A.纸张             B.砖瓦

C.帛              D.简牍

解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作为奏折的材料,A、C、D三项都可以,但西汉时,纸张和帛都因成本太贵而没有得到推广普及,最主要的书写材料仍是竹、木简即简牍。

答案D

20.汉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输出的主要是()

A.应用性技术

B.农作物良种

C.手工业产品

D.书画艺术品

解析汉代在中外交往中输出的主要是应用性技术,例如中国的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传到越南并推广,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等。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假如你是一个导游,接待一个来西安考察两汉文化的韩国民间团体。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1)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

(2)两汉通过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远播欧非,想沿着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地区,重温当时的繁盛。

针对以上问题,你如何帮助他们?

解析此题以日常生活情境入题,考查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第(1)问回答时结合西汉有关史实归纳,一是道路的探索及畅通,二是交流的物品是丝或丝织品,抓住这两点即可;第(2)问实际考查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古今地名对照,注意对地图的观察和运用。

参考答案(1)简介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西汉击破匈奴,保证了与西域道路的畅通;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置,有效地控制了河西走廊,密切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此后贯通欧亚的东西交通线逐渐形成,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丝绸之路。

(2)帮其设计理想行走路线。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甘肃敦煌)—走北路到达疏勒(今新疆喀什)或走南路到达于阗(今新疆和田)—葱岭—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大秦(今地中海地区)。

22.秦汉文化表现出秦汉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据此回答:

(1)秦汉的文化成就,哪一项最让你欣赏?为什么?

(2)如果你生活在秦汉时期,你最愿投身于哪项文化事业?为什么?

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题,但回答时要注意完整性,具有说服力。像这类开放性的题目,关键在于论证(论据)要全面、充分,若只答一两句话,很显然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不会得高分。第(1)问无论答哪一项,实际上都要求回答该项的意义或影响。第(2)问则不仅要求回答该项文化事业的意义,还要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

答案要求①理由充分、全面。②思维清晰,叙述条理。③书写认真、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