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4-5-11 0:34:03下载本试卷

2005年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05年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 选择题(每题2分,25题共50分)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最 基本表现。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秦汉时期,以下哪一地区尚未使用铁制工具

  A.蒙古草原匈奴居住区  B.珠江流域越族居住区

  C.闽江流域越族居住区  D.西域各民族居住区

2、以下对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分析错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  

B.秦朝时在江南地区普遍推广

C.两汉时期在越南推广  

D.北朝时,西北地区已经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3、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新包括

  ①牛耕的使用 ②翻车的发明 ③筒车的使用 ④水排的发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以下对我国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叙述正确的是

A.商朝时人们已经能用粬造酒  

B.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二千年以上

  C.南北朝时发明了铜铁合炼的灌钢法 

D.唐朝中原地区发明了曲辕犁

我国古代的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辉煌和曲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战国时期商业和城市逐渐兴盛起来,其表现不包括

A.秦都咸阳商业发达程度最高     

B.许多诸侯国都城发展为商业中心

C.各诸侯国都铸造了自己的钱币    

D.中原市场成为四方商品的集散地

6、唐朝的商品经济比前代更为发达,其中最能反映其发达程度的是

A.开元通宝成为通用货币  B.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C.市的四周布满邸店  D.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调整关系到封建国家的兴衰。依据所学知识,回答7-9题

7、对西汉的编户和赋税制度的分析,正确的是

A.编户农民没有独立的身份  

 B.依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役

C.农民的田租和赋税都较轻  

D.郡县和封国征收的赋税都要上缴中央

8、唐朝的赋役制度比前代的新变化表现在:

  A开始以庸代役          B收取"租"和"调"

  C按人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D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收税

9、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与北宋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按土地的多少平均收税  B.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  

C.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  D.按土地的多少和田质的好坏收税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古代封建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0-14题

10、分封制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但分封王侯的方式却为许多封建王朝继续采用,其主要原因在于

  A.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的需要

  B.镇压人民反抗的需要   D.保证封建君主"家天下"的需要

11、西汉的分封与西周的分封相比,其变化趋势是

   ①分封的对象逐步集中到同姓子侄  ②封地面积逐步缩小   ③封国的政治权力逐步被削弱  ④封地的租税逐步收回中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12、以下对汉朝实行刺史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刺史制度开始于汉武帝时期,以州为单位作为监察区

B.刺史级别高,不仅可以监督郡县高官,而且可以监督诸侯王

  C.东汉时期,刺史逐步拥有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D.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13、北宋在各地方设置通判,其主要职能是

  A.掌握州的行政、军事大权   B.负责州的司法和刑狱

  C.负责监督知州         D.制约节度使的权力

14、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最基本特征是

  A.通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B.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C.通过加强思想控制,维护政治的统一

  D.通过各级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巩固君主专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加强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历代民族关系的主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5-16题

15、下列对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秦汉两代都组织移民开发边疆 

B.汉武帝时,西域和西南夷都已并入汉朝版图

C.汉与匈奴的关系以和为主流   D.秦汉两代都在南越地区设郡

16、今天的一些少数民族,是从古代民族发展而来的,以下古今民族没有渊源关系的是

A.回纥--回族    B.吐蕃-藏族  

C.南诏--彝族    D.黑水靺鞨--满族

17、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不包括  (  )

A.通婚联姻        B.经济文化交流

 

C.共同平定安史之乱    D.长庆会盟

走向海洋,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和开放的重要标志。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8-19题

18、中国开始走向海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 

B.张骞开通了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C.汉武帝以后,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19、反映了唐朝时期我国进一步走向海洋的史实有

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 ②唐朝高僧到印度研究佛学 ③唐朝建造"海上霸王" ④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居于世界领先行列。依据所学知识,回答20-22题

20、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固定系统 

B.西汉"太初历"是世界第一部完整历书 

C.唐朝"大衍历"标志着历法体系成熟 

D.元朝的"授时历"是我国历法体系的重大变革

21、奠定祖国医学理论基础的是

A.《黄帝内经》      B.扁鹊"四诊法" 

C.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D.孙思邈《千金方》

22、以下对我国古代在地理学方面取得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预测地震的仪器

  B.西晋裴秀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C.唐朝的《水经注》是一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D.春秋战国时最早提到了"地理"的名称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范围最大、程度最深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回答23-25题

2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包括

A.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C.主张以德治民,取信于民  D.反对社会改革,维护旧制度

24、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D.封建制的确立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25、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D.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二、       非选择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第28、29选做一题均为2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值)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2: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下敕:"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丁召募壮,长充边军。"称之为"长征健儿"。此后,更番戍边的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征募到的长征健儿,便成为终身制的职业兵。……于是,"师不土著,无家族之顾",藩镇的将帅就利用这一弱点,威胁利诱,使士兵服从他,来对抗朝廷。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

材料3:北宋沿用开始于唐后期的雇佣兵制度,并希望充分利用这种制度,把破产的农民收容到军队中去,免得他们铤而走险,武装暴动。

(北宋将领)常加以易置和更调,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借以防范兵士和将领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军队的驻屯地区也时常更换……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

材料4:王安石执政之后,首先在西北的泾、渭、仪、原四州驻军中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后来又向黄河流域各路推行,每路分为若干单位,每一单位设置将与副将各一人,选用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军官充任……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

回答:

(1)依据材料1,分析唐府兵制的特点。(3分)

(2)对比材料1和材料2,分析唐朝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唐朝政局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依据材料2、3,分析北宋对唐兵制有哪些继承和改革?产生什么影响?(4分)

(4)对比材料3和材料4,指出北宋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三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引自《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2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引自《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3: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回答: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3分)

(2)根据材料2,主父偃主张采取什么方法解决王国问题?这一方法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4分)

(3)材料3反映了辽在其统治区域内采取的什么制度?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及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在一个国家中采用不同制度的认识。(3分)

 

28、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有关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

(1)汉、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4分)

(2)汉、唐选官程序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4分)

(3)从汉至唐在选官标准上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4)造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5)北宋王安石变法,选官制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9、我国古代王朝非常重视基础工程建设,在国防、水利、交通和城市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兴建了哪些重大的水利工程?对各诸侯国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6分)

  (2)秦朝有哪些重大工程建设?产生什么影响?(6分)

  (3)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有哪些?产生什么影响?(6分)

  (4)结合以上史实,谈谈你对国家兴建重大基础工程的认识。(2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25题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第28、29选做一题均为20分,3题共50分)

26、(1)

  (2)

(3)

(4)

 

27、(1)_

(2)_

(3)

(4)

 

28、(1)_

(2)_

(3)

(4)

(5)

 

29、(1)

(2)_

(3)_

(4)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25题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C B A D  B D D  D B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D  B A  C C B  B A B  D  C A

二、非选择题

26、(1)特点: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将帅临时委派,平时不能掌握军队。(3分)

  (2)表明唐的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2分)

     主要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府兵制失去经济基础。(2分)

     影响:藩镇掌握军队,导致后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2分)

(3)继承了唐后期的募兵制度。改变唐后期兵将结合的方式,实行兵将分离。(2分)

   影响:防止兵变和军事割据,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的"积弱"现象。(2分)

  (4)由兵将分离再到兵将结合。(1分)

    原因:北宋"冗兵"现象的日益加重,在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兵将分离的弊端明显暴露。(2分)

 

27、(1)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认为秦朝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孤立无援而导致灭亡。影响:诸侯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3分)

  (2)反对采取强削的办法,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结果使诸侯封地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王国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汉武帝时期国库充足和中央集权势力强大;景帝平定叛乱后,王国实力有所削弱。(4分)

  (3)实行"藩汉分治"的制度。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4分)

(4)认识:由于一国中不同地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国"的前提下,实行"两制"甚至"多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但落后的制度如果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将成为危害国家统一的隐患。(3分)

28、(1)汉代察举制(举孝廉)和皇帝征召制度;唐代科举制。(2分)

(2)汉代主要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唐代主要由中央用考试的方法选官。(2分)

  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2分)

(3)标准变化:西汉至东汉前期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东汉后期注重出身门第;唐代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为标准。(3分)

(4)变化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国家行政组织日趋瘫痪,选官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隋唐,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经济政治力量扩大,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统一,也要求把选官权力从地方豪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4分)

  (5)在科举之外,规定太学生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受官。使太学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材的地方,同时也广大了选官的途径。(3分)

 

29、(1)春秋时期楚国的芍陂,吴国的邗沟;战国时期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2分)

作用:推动农业或交通的发展,增强这些诸侯国国力,为争霸和统一奠定物质基础。(2分)

(2)秦修筑万里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开通灵渠,修建通达各地的驰道等。(2分)

影响:长城、灵渠和驰道有利于边疆的巩固和开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工程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导致农民起义推翻秦朝。(3分)

(3)隋兴建长安、洛阳两都,广设仓库,开通大运河,修筑北方驰道等。(2分)

影响:城市兴旺、国库充足、交通发达,为唐的繁荣及历代经济发展提供条件。但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导致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2分)

(4)认识:重大基础工程的修建,是国家发挥其职能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国家文明和强盛的重要象征,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如果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则可能对社会经济造成破坏,甚至危及统治。(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