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06届高三历史热身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先秦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A.禹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国人暴动”使商朝由盛而衰
C.葵丘会盟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D.儒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
2.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B.《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这一时期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D.范缜提出了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
3.史载船可以进入市内、“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的唐朝城市是
A.扬州 B.洛阳 C.长安 D.广州
4.元朝在中央设立的宣政院
①统领宗教事务 ②管辖西藏地区 ③行使宰相职权 ④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下列人物,翻译过西方科学著作的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 C.徐光启 D.宋应星
6.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曾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只比欧洲大陆上某些小王国如比利时、葡萄牙或那不勒斯稍微多一点点,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导致“奇怪的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商品价格昂贵 B.中国的小农经济大量存在
C.中外消费观念不同 D.中国市场没有开发
7.能为研究近代广东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提供较详尽资料的是
A.开平煤矿 B.汉阳铁厂 C.发昌机器厂 D.继昌隆缫丝厂
8、中华民国名存实亡的标志是
A. 1915年底,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修改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
D.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北伐战争中,北伐军在江浙地区消灭了哪个军阀的势力
A.吴佩孚 B.孙传芳 C.张作霖 D.陈炯明
10.中共最早直接领导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活动在
A.东北 B.上海 C.福建 D.华北
11.20世纪30年代,英美对蒋介石有时支持其抗日、有时劝降的根本出发点是
A.削弱中国革命力量 B.避免日本南下太平洋
C.维护英美在华利益 D.推动日本进攻苏联
12.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其中的一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与下列哪一会议内容相呼应
A.中共一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是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一五计划”超额提前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D.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4.下列图示中,最能显示“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一幅是
15、200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有代表强调,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警惕新农村建设刮起“大拆大建风”。其中“历史的教训”主要指下列哪一事件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6. 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对隔绝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文艺复兴运动C.尼德兰革命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共同点主要在
A.都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蓝图 B.都反对专制王权
C.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D.都重视人的价值
18.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A.垄断组织的形成 B.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出现
C.重工业发展迅速 D.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19.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的直接目的是
A.共同对付沙俄的威胁 B.帮助意大利争夺突尼斯
C.在全球与英国争夺殖民地 D.对抗法国的军事威胁
20.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中,扩大国内市场的主要手段是
A. 推广先进技术 B.加强生产管理
C.推行金元外交 D.增加银行信贷、推广分期付款
21.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开罗宣言》的发表 D.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22.下列哪个国家,最早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走上了一条结合本国国情、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南斯拉夫 B.匈牙利 C.捷克斯洛伐克 D.中国
23. 下列对经济全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 B.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C.区域经济集团化严重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材料解析题: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宋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肖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材料二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到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
材料三 在宋、夏战争正紧张的时候,辽派使臣刘六符向宋施加压力,再次索取关南地(后周世宗从辽夺取)。宋派富弼使辽,答应每年给辽增加银10万两,绢10万匹,才算了事。澶渊之盟时给辽的物品称为“岁币”,这次改为“纳”字,……
——以上均摘自《简明宋史》
回答:
(1)据材料一,盟约内容有何特点?指出其维系的基础是什么?(4分)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宋夏和约与宋辽盟约有何不同?其说明了什么?(2分)
(3)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指出两次宋辽盟约的不同点?指出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4)你认为宋与辽、西夏的议和有积极意义吗?请稍加说明。(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国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表
产品 | 1949年产量 | 1952产量 | 1957年产量 |
粮 | 1.1亿吨 | 1.639亿吨 | 1.95亿吨 |
棉 | 44.4万吨 | 130.4万吨 | 164万吨 |
钢 | 15.8万吨 | 135万吨 | 535万吨 |
煤 | 3200万吨 | 6649万吨 | 1.3万吨 |
—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
材料二 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我们必须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内把世界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远远地抛在我们后面。 ——八大二次会议《工作报告》
材料三 1958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1958年钢产量提高到850万吨。6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提出了钢铁“跃进”计划并报告了中央,提出1959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1962年可以达到8000万吨,甚至9000万吨。最后毛泽东下了决心,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1958年6月19日,华东地区召开农业协作会议,会议提出:今明两年粮食产量可以提高到每人平均1000斤-1500斤,并认为“在三年到五年内,使粮食增产到每人平均有2000斤是完全可能的。”7月,西北地区农业协作会议竟提出1962年粮食产量每人平均突破3000斤。中共中央在6月估计1958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产2000亿斤(1957年粮食产量是3700亿斤),8月估计1958年粮食产量可达6000亿斤到7000亿斤(实际1958年的粮食产量为4000亿斤) ——王桧林主编 《中国现代史》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49年至1957年间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并结合史实分析出现此种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2)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经济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7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25日的《枫丹白露备忘录》中写道:“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将它的军队裁减到只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数量,将它的海军降到五等国家的水平。这一切终归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摘自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 英、法、日等国追求的主要目标都已达到。但对美国来说,尽管“十四点”中的某些具体内容在条约中得到了体现,但它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却遭到了失败。因此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1921年8月25日美国与德国单独签订了和约。
——摘自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列宁全集》
回答:
(1)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为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德国采取了哪些行动?(4分)
(2)如果你代表美国总统威尔逊出席巴黎和会,为了“攫取世界霸权”你希望和会做出哪些具体决策?依据是什么?(4分)
(3)凡尔赛体系的性质是什么?依据材料二、三,为什么列宁说它是“建立在火山上的”?(6分)
三、问答题:
27.隋唐、明清(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有何异同?农业发展的相同条件有哪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哪些问题值得今天引以为鉴?(14分)
28.根据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内容,这次会议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50年代初期到中期,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实践七届二中全会方针的?(14分)
29.17至19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发展神速。请略举数学、物理、生物学等方面的巨大成就说明之。结合17至19世纪后半期的历史事实说明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是如何推动社会前进的?(14分)
参考答案:
1.C 2.D 3.B 4.A 5.C 6.B 7.D 8.C 9.B 10.A 11.C 12.B 13.C 14.C 15.C 16. B 17. D 18.A 19.A 20.D 21.B 21.D 22.A 23.C
24.(1)特点: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妥协退让。基础:以当时双方力量对比的均势为前提。(4分)(2)不同:政治上夏国妥协接受册封,经济上岁币的内容相近而名称不同。其说明当时地夏国力量弱于宋,且双方都急于讲和。(2分)(3)第二次宋进一步退让,使双方政治上出现了不平等关系。(2分)原因:与当时形势及其造成的力量对比变化有关,但主要是宋妥助造成。(2分)(4)有。在战争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牺牲一点眼前利益,能避免更大的伤亡和更大的破坏,有利于双方的经济的发展。(2分)
25. (1)从1949年至1952年,主要的工农业产量增加迅速。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原因: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的完成;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等。从1953年至1957年,工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一五计划顺序完成。原因:中共的正确领导即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变革生产关系。(6分)(2)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经济建设客观规律。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并且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7分)
26.(1)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放手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践踏《凡尔赛和约》;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与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结成轴心国同盟;1938年吞并奥地利;袭击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4分)(2)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取得海上优势,打破英国的海上霸权;扶持德国,使它成为抗衡英法和反对苏俄的阵地;成立国联,控制战后国际局势和支配别国事务。限制日本:拆散英日同盟,消除在远东争霸的障碍;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要求列强承认“门户开放”原则,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4分)(3)它是一战后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因为体系内部隐含着许多矛盾:和约的掠夺性,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分赃的不均也使这种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6分)
27.特点:相同点:①粮食产量大幅提高;②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不同点:隋唐时期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水利的兴修和工具的改进,南方开始成为经济重心;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经济作物种类的增多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更加稳固。(6分)相同条件: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③农业生产技术提高。(6分)问题:①开发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②人口的过度增长影响经济的发展。(2分)
28. 历史贡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6分)实践情况: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2分)通过“三反”“五反”运动,教育了干部,打击了经济领域的丑恶现象;(2分)通过三大改造,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2分)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并通过一五计划的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2分)
29.举例: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牛顿和莱布尼茨建立的微积分学;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发现了电流的滋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生物进化学说诞生。(6分)史实: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蒙运动随之发生;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由于交通运输业的科技进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等。(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