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一学期联谊学校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长河高中 陈志文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不同程度地重视对西部地区吃的开发与管理。1999年11月1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把世人的目光引向了西部地区,据此回答1—3题
1、中国古代在新疆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对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管理的朝代有
①西汉 ② 东汉 ③ 唐朝 ④ 清朝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生产技术首先传到西域的是
A.农耕与植棉 B.造纸与印刷 C.陶瓷与制茶 D冶铸与水利
3、西部地区文化遗迹众多,不属于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的是
A. 丝绸之路 B.莫高窟 C.都江堰 D.骊山兵马俑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诸多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据此回答4-7题。
4、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各诸侯国为争霸要注重农业发展 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高
5、三国时,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表述不准确的是
A.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B.曹魏推行了屯田制
C.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D.水利的兴修和灌溉工具发明
6、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为我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7、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家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
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分裂局面,但最终走向统一。据此回答8-10题。
8、《太史公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 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间争夺土地、人口互相残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9、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但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包括
①人民渴望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安定
③生产力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条件 ④统一的环境与民族融合趋势相适应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我们既肯定元世组忽必烈的统一,又肯定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对后者来说,主要肯定其
A.“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 B.反抗元朝专制的统治思想
C.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 D.顺应历史潮流的观点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的民族融合。据此回答11-13题。
11、自东汉至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汉族经济文化先进 B.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C.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D.农业生产有了更大发展
12、中华民族间的融合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最具凝聚力的因素是
A.互通婚姻,有亲密的血缘关系 B.有共同使用的语言文字
C.经济交往频繁,互通有无 D.共同的民族意识,认同的价值观念
13、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A.统治者的汉化政策 B.各族人民团结斗争
C.各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D.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发展过程也是走向世界的过程。据此回答14-16题。
14、中华文明产生于五六千年前的有力证据是
A.文字记载 B.历史传说 C.理论推导 D.考古文物
15、一般认为,唐文化对当时亚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产生这种影响的重大基础在于
A.强大的军事实力 B.发达的交通设施
C.先进的技术制度 D.辽阔的统治疆域
16、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 阿拉伯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C. 欧洲人完全照搬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D. 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
“改革也是革命”古今中外历史上有一系列的改革,对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回答17-18题。
17、商鞅变法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得到秦孝公支持,进行的较为彻底
B. 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D. 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1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带有开创性的一项是
A. 实行均田制 B.改穿汉服 C.迁都洛阳 D.提倡同汉族通婚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思想,据此回答19-20题。
19、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 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 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反映
③ 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 封建国家由于政治、军事需要的考虑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20、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
① 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③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的加强
④封建统治者需要商业获取奢侈品
⑤对传统经济思想提出了批评和挑战
A.①②⑤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赋税是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21-23题。
21、西汉政府实行编户制度的目的主要是
A. 控制剥削平民 B .作为税收的依据
C.农户无故迁移 D.便于编定农户对国家的负担
22、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质是
A.调整封建生产关系 B.缓和阶级矛盾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抑制土地兼并
23、明清时期,我国长期实行的徭役、人头税先后被取消,其主要原因是
A.农民的反抗斗争 B.土地私有化的发展
C.封建政府的政策调整 D.商品经济的发展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在我国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它的态度却是大相径庭。据此回答24-26题:
24、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在封建社会确立和发展之初,秦始皇却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它所针对的是
A.儒家仁政学说 B.诸子百家纷争的局面
C.六国旧贵族 D.分封割据的思想
25、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于西汉武帝时,得益于儒生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目的主要是
A.向汉武帝索要高官厚禄 B.接受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C.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维护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
26、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其根本目的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思想控制
C.巩固君主专制 D.防止人民反抗
频繁对外交流,是明代以前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据此回答27-30题:
27、有一名中国显要贵族,吃着波斯枣,看着中亚舞,以高丽参养身,诵佛经以养性。此贵族生活在
A.西汉 B.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28、中国人民早在古代就创造过世界航海壮举。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经历了有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的过程,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源是
A.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B.海上交通比陆上交通经济
C.古代经济重心向南移 D.科学技术的的进步
29、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中国与欧洲的直接交往始于东汉
B.波斯是唐代丝绸销往欧洲的中转站
C.明朝时中国与非洲开始了最早的交往
D.汉朝时陆路为主,宋元时又以海路为主
30、汉代中国文明传到西方,其中没有输出的手工技术有
A.冶铸技术 B.凿井技术 C.造纸技术 D.丝织技术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知识回答问题)
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
材料二 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
材料三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永定河的淀泊“水退一尺,则耕地占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清高宗实录》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要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简要分析其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黄河流域出现的突出社会现象并指出其弊端和隐患(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掾(丞相府的属官)和洽(和洽:魏时大臣)言于曹操曰:“······今朝廷之议,吏者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弊坏者,谓之廉洁。至今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今崇一概难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 ······操善之。 ——摘自《资治通鉴》卷66
材料二:《新唐书》记载,科举考生报名“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乡贡借怀牒(身份、履历证书)自列于州县。”《日知录》记载,“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起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文献通考》上载:“唐时所放进士,每岁不过二、三十人。”
材料三:梦得(叶梦得,北宋时的大臣)言:“自古用人必先辨贤能。贤者有德之称,能者有才之称。故先王常使德胜才,不使才胜德。至继今用人,以有德为先。” 上(宋徽宗)然之。 --摘自《宋史纪事本末》卷49
请回答:
① 分别指出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用人观。(6分)
②根据材料,归纳以上三个朝代出现不同人才观的重要社会原因。(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一小题,计18分)
33、秦汉时期,社会政治领域有哪些突出特点,试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概括,并举例说明
(18分)
2004年第一学期联谊学校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答题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长河高中 陈志文
二、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
序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三、 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知识回答问题)
31、(1)
(2)
(3)
32、 ①
②
四、 问答题(本大题共一小题,计18分)
33、题答
杭州市联谊学校2004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C | D | B | A | C | C | D | C | D | A | C | D | C | D | C |
序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C | C | A | B | A | A | A | D | D | D | C | D | C | C | C |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知识回答问题)
31题 (1)趋势:人口迅速大幅度增长。原因:统一局面稳固,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民间的传统思想观念。(4分)
(2)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与耕地有限的矛盾逐渐显著,并越来越严重。原因:人口增长的速度过快,成倍增长;生产力的发展相对缓慢;可垦地面积有限,资源有限。(5分)
(3)盲目开垦河滩地与淀泊湿地。恶果: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灾越来越严重。(3分)
32题 (1)材料1:认为不能以衣着好坏作为选拔和评定官吏清廉的标准。 材料2:主张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才华出众的人为官。 材料3主张选拔官吏要“以有德为先。”(6分)
(2)三国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并把持地方的政权;唐代,世族势力进一步衰落,而新兴地主阶级(庶族地主)势力增长;宋代,社会上重视封建伦理观念,朱程理学盛行。(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一小题,计18分)
33题
概括 举例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如秦朝确立皇帝制、郡县制;
制的形成、巩固(2分) 西汉解决王国问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1分)
(2)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如秦统一;西汉与西域各族
与初步发展(2分) 关系的发展等(1分)
(3)对外交流初步发展(2分) 如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
两汉与朝鲜、日本的交往等(1分)
(4)农民反抗斗争出现高潮, 如秦末农民战争,黄巾大起义等(1分)
推翻或瓦解封建王朝统治(2分)
(5)地主阶级内部开始发生变化, 如豪强地主的产生(1分)
出现特权阶级(2分)
(6)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 如外戚、宦官专权,吏治腐败,
弊端开始暴露(2分) 地方分裂割据等(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