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2014-5-11 0:34:03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都比较重视制度的建设,回答1-7题

1.唐朝贞观时期,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这主要是指: 

①科举制的延用 ②三省六部制完备 ③府兵制的健全 ④租庸调制实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唐朝开元年间,江南某地发生洪灾,需要修筑堤防。在唐朝的中央机构中,具体负责执行这项工作的是: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工部

3.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

A、猛安谋克制          B、"蕃汉分治"  

C、行省制度           D、八旗制度

4.北宋科举制与前代相比,主要的不同之处有:

①首创武举和殿试         ②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③命题仅限于"四书""五经"   ④严格考试方法,实行糊名法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夺将帅权力        D、削减地方权力

6.下列官职中与秦朝的太尉职能相近的是:

A、(唐)节度使           B、(汉)刺史  

C、(宋)枢密使           D、(明)都指挥使

7.不属于明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锦衣卫

C、废行省设立三司    D、设立东厂西厂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封建王朝在对外关系中经历了一个从开放到闭关的过程,回答8-15题

8..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 

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

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贸易往来

9.西汉时,海上丝绸之路经过: 

A.马六甲海峡  B.直布罗陀海峡 C.英吉利海峡 D苏伊士运河

10.在汉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的国家是: 

A.安息     B.大秦     C.贵霜      D.印度

11.《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西海"是指:

A、地中海    B、红海      C、波斯湾    D、巴尔喀什湖

12.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到达:

A、马来半岛          B、马六甲海峡  

C、印度半岛南端        D、波斯湾

13.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A.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对外交通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朝重视对外贸易

14.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不包括            

A.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B.开始遭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C.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D.开始接受西方的一些先进科技

15.清朝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A.只希望官方获利         B.防止不法商人与外敌勾结

  C.外商要求独占中国市场      D.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学习历史需要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回答16-19题

16.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场景,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道具是                                               

 ①书案上毛笔、纸张 ②一叠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④墙角放有琵琶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7.隋朝一商人从余杭经水路到长安做生意,他所经过的正确路段是①永济渠②通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⑤广通渠 

  A.④③②⑤  B.③④②⑤  C.④③①⑤  D.③④①⑤

18..某电视剧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的书房场景,其中符合情理的是

①书桌上摆放一本《资治通鉴》 ②墙角放着一把管型火器 ③书柜中摆放着印制的书籍 ④墙上挂着一幅《宋金议和后形势图》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9.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不可能做到:

A、 见到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的公文  B、观看悲剧《窦娥冤》的演出

C、借助指南针进行远洋航行      D、阅读科技著作《梦溪笔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汉族和边疆各族共同共同缔造的,回答20-23题

20.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②大一统使中央政权更加巩固③匈奴分裂,势力衰落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一位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此去妄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作者肯定王昭君是因为昭君出塞

A、是为了个人幸福     B、不畏艰难险阻 

C、是为了国家安宁     D、加强了汉与匈奴的关系

22.唐太宗说:"中国百姓,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犹如枝叶。"在当时其中的"四夷"及其方位正确的是 

 

23.清朝和元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相同之处是          (  )

A.形成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首领的制度  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

C.委派官吏进行直接有效管辖     D.设理藩院管理西藏事务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学习历史应该学会对比历史事件的异同点,回答24-25题

24.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  (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③采用的政策具有连续性 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之处是    (  )

  A.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    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的职权

  C.加强由皇帝控制的禁军      D.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

二、非选择题(共三题,其中26题14分,27题16分,28题20分)

26.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材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三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古语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⑴.《论语》是一部怎样的著述?其基本治国思想是什么?(4分)

⑵.战国、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分)

⑶.宋代的儒学发生了什么变化?目的是什么?(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代疆域图)     材料二:(唐代疆域图)

 

 

 

 

 

材料三:(清朝疆域图)

 

 

 

请回答:

⑴.指出三图各自所代表的朝代。列举最能反映当时中央政权与我国西北部领土、人民之间关系的重大史实。(6分)

⑵.概括三个时期中央政权与西北部领土、人民之间关系的阶段特征(6分)

⑶.由此你能得到哪些认识(4分)

28.阅读毛泽东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列举"秦皇"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4分)

⑵."汉武"在我国古代西部开发方面有何建树?(4分)

⑶.简评"唐宗"的经济政策。(4分)

⑷."宋祖"改革有何进步性和影响?(4分)

⑸.你是如何评价成吉思汗的军事活动的?(4分)

 

 

 

 

历史试题答题卷

2005.9.28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 A B C D 题 A B C D 题 A B C D 题 A B C D 题 A B C D

1 ○○○○ 6 ○○○○ 11 ○○○○ 16 ○○○○ 21 ○○○○

2 ○○○○ 7 ○○○○ 12 ○○○○ 17 ○○○○ 22 ○○○○

3 ○○○○ 8 ○○○○ 13 ○○○○ 18 ○○○○ 23 ○○○○

4 ○○○○ 9 ○○○○ 14 ○○○○ 19 ○○○○ 24 ○○○○

5 ○○○○ 10 ○○○○ 15 ○○○○ 20 ○○○○ 25 ○○○○

二、非选择题(共三题,其中26题14分,27题16分,28题20分)

26(1)

 

 

(2)

 

 

 

(3)

 

 

27(1)

 

 

 

 

(2)

 

 

 

 

 

(3)

 

 

 

 

 

28(1)

 

 

 

 

(2)

 

 

 

 

(3)

 

 

 

 

 

(4)

 

 

 

 

(5)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 A B C D 题 A B C D 题 A B C D 题 A B C D 题 A B C D

1 ○○○● 6 ○○●○ 11 ○○●○ 16 ○○○● 21 ○○●○

2 ○○○● 7 ○○○● 12 ○○○● 17 ●○○○ 22 ○○○●

3 ○●○○ 8 ○○○● 13 ●○○○ 18 ○●○○ 23 ○○●○

4 ●○○○ 9 ●○○○ 14 ●○○○ 19 ○●○○ 24 ○○○●

5 ○○○○● 10 ●○○○ 15 ○○○● 20 ●○○○ 25 ○●○○

 26 ⑴.《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治国思想是:以德治国、以德治民,反对暴政和刑杀;

⑵.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遭受冷落。

  秦统一后,焚书坑儒,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独尊"地位,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⑶.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新儒学理学。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目的: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27⑴.秦、唐、清前期。

  秦修长城抵御西北部游牧民族的进攻等;

  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建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等;

  清朝平定西北边疆分裂分子叛乱,设置行省、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等;

⑵.秦朝民族政权并立; 唐朝中央政权向西北部开疆拓土,初步确立对西北部领土和人民的统治权; 清前期中央政权对西北部继续加强管辖,维护西北部领土统一,西北部人民完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⑶.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历代中央政权都把处理西北部问题放在极为突出的战略地位;加强西北部开发和管理,对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⑴.秦皇贡献: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派兵北击匈奴,南攻越族,开拓了疆域。

⑵.汉武建树:兴修六辅渠和白渠,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发展; 在川南、云贵建立郡县,有利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人才;

⑶.唐宗经济政策: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封建经济繁荣;

⑷.宋祖改革:解除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知州派转运使到地方理财,编练禁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但却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军队数量激增,财政开支浩大,到北宋中期,出现统治危机。

⑸.成吉思汗:领导一支强大军队,统一蒙古;起兵反抗金朝统治者压迫,是值得肯定的正义战争;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迫使西夏、吐蕃、维吾尔臣服和归附蒙古,并占有中亚和欧洲大片土地,具有掠夺性的非正义的一面。总之,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功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