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历史选择题练习隋唐1

2014-5-11 0:34:03下载本试卷

魏晋————隋唐 (11月29日)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封建社会实行这一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 A地主阶级的要求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法家思想的启示D统治阶级的权力欲

2、秦始皇将中央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最重要的保障性措施是A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B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C规定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 

D规定中央管理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并由皇帝任免

3、秦汉时丞相一职有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趋严密

4.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对南方生产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在于

①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②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③导致南方人观念更新 ④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不少领先世界的成就,其原因包括①北方经济的恢复和江南经济的开发②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③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④建立在领先世界的秦汉文化的基础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创制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的是  A.郑国   B.赵过  C.贾思勰  D.马钧

7.水碓、水磨的主要作用在于A.谷物加工B.灌溉提水 C.清除粮食杂质  D提高谷物质量

8.《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以下叙述正确的是①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农书                             

 ②该书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③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④该书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A.①②③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

9. 隋朝统一全国的客观原因包括 ①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③江南经济的发展 ④隋文帝的决策正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秦、隋统一条件的不同之处表现为    

A.民族之间的融合 B.江南经济的发展 C.军事上处于优势 D.统治者个人作用

11.隋统一的历史作用是①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隋朝在制度建设方面,既体现为“继往”、又体现为“开来”的是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府兵制 ④均田制和租调制  A.①②④B.①② C.③④D.①②③④

13.下列关于隋朝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央机构采取三省六部制    B.开始采取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C.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D.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

14.隋朝开创科举制,从本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C.网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15.隋朝时“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是指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郑国渠

1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政绩相似处有①重用人才②完善科举制度③虚怀纳谏④发展生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18.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说明

A.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   B.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C.体现了唯贤的原则         D.士族制度被摧垮

19.唐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以及其后的两税法,共同作用是

A.加强封建经济基础  B.更新生产方式   C.调整生产关系   D.巩固上层建筑

20.两税法最突出的特点是  A改变纳税依据B改变纳税时间C收取银两D赋、税合一

21.两税法的实行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增加唐政府的财政收入            B.使政府控制的人口大量增加
C.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D.减轻了农民负担

22.唐朝儒、法两家思想和当时佛、道教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麻醉人民B促进艺术的发展 C.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D.封建统治者重视和利用

23、

24、秦汉时丞相一职有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趋严密

25.各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正确的是①租庸调制无法维持②均田制破坏③两税法的实施④土地兼并严⑤封建经济发展 A.①③②④⑤ B.⑤④②①③ C.⑤②①④③ D.④⑤②①③

26.隋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其作用表现在

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②轻徭薄赋有利于荒地开垦,保障政府的赋税收入 ③稳定的赋税 ④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①基本特点是以身计税②实行租税和劳役相结合③反映的是一种商品不发达的生产方式④反映了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控制严格 A.①②③④均正确   B.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28、下列各项,在后世又曾大增修或扩建的工程是①郑国渠②都江堰③赵州桥④长城⑤大运河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⑤ D. ④⑤

29、

30.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之中吸取最重要的教训是A.皇帝必须任用贤臣 B.必须善于纳谏 

C.必须轻徭薄赋  D.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

31、导致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

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B、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劳动力充裕

C、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D、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

32、唐太宗在选官用人方面的措施有①广开耳目,求访贤哲 ②用人不拘民族、门第,兼收并用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 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

33、自隋唐以来,负责考试选官的中央部门是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工部

34、隋唐科举制   A使政权基础趋于狭小    B诱导士人埋头攻读四书五经

C使选才任官有了客观标准 D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35、隋唐的科举制,从本质上反映了A隋唐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B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唯才是举”C选拔人才的方式日趋完善 D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变动,士族日趋衰落

36.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④三省六部一直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7.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举措有①开始设置进士科②首创武举和殿试③以高官主持科举考试 ④实行糊名法以防止舞弊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8.下列史实与科举制度演进有关,正确的顺序是 ①创武举、殿试 ②始建进士科 ③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④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⑤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④①⑤    C.⑤④③②①   D.③②④⑤①

39.同以往的赋税制度相比,两税法的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它  

A. 开始以夏秋两次收税         B. 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 没有规定田租的数量         D. 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

40.唐朝实行的两税法 A.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的  B.废除了汉代以来的人丁税

C.使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 D.承认了土地兼并后土地占有的实际情况

41.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重要前提   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市场扩大  C.粮食产量提高 .农作物品种增多

42.唐朝的商品经济比前代更为发达,其中最能反映其发达程度的是        

A.开元通宝成为通用货币        B.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C.市的四周布满邸店          D.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43、“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这首唐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人际关系的庸俗B、社会风气的败坏C、商品经济的发达D、价值观念的更新

44.中国开始走向海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  B.张骞开通了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C.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45.反映了唐朝时期我国进一步走向海洋的史实有                 

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       ②唐朝高僧到印度研究佛学 

③唐朝建造“海上霸王”④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46.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下列军事机构(或官职)曾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的有 ①西域都护②安西都护府③北庭都护府④黑水都督府⑤驻藏大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⑤

47.唐太宗与汉武帝相比,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相同点不包括 

A.发动反击战争 B. 加强行政管理 C.注意发展经济 D.实行册封制度

48.唐朝时,中央政府与东北地区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是

A.联姻通婚   B.有战有和    C.会盟结盟    D.册封管理

49.设立机构、册封与和亲是唐代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唐朝对下列哪个民族先后实行过上述三种举措A、突厥族   B、回纥族    C、靺褐族    D、吐蕃族

50.与唐朝的诗歌繁荣有直接关系的是A唐朝强盛B造纸术发明 C社会安定D科举制实行

51、唐朝文化特征中,最值得世人学习的是      A、博大精深,全面辉煌

 B、泽被东西,影响深远  C、开放探求,兼收并蓄  D、崇尚实用,推陈出新

52、唐朝726年登记的户口数大约707万户,到742年则达853万户,在16年间增加了约21%,以上情况反映出    ①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商品经济发达    ④政府对人口的控制比较有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3.唐朝时,我国既向外传播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反映了:

A、唐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      B、唐吸纳了很多国家的留学生

C、唐文化充满活力         D、中国文化圈形成

54.世界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是A《千金方》B《四部医典C《唐本草》D《本草纲目》

55.“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56.唐·骆宾王《讨武氏檄》:“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这从本质上反映   

A.武则天不得人心      B.武则天代唐建周,违背历史潮流

C.武则天政敌对她进行人身攻击    D.庶族地主与土族地主的斗争

57.对唐蕃“和同为一家”含义的正确理解是   A.西藏已经正式归属唐政府管辖      

B.汉藏两族加速了融合 C.唐蕃之间建立军事同盟  D.唐蕃友好关系密切程度加深

58.三省六部制之所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因为它:

   ① 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对人民的镇压 ② 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③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 分散了地方权力,防止了割据的出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

59.两税法开始实行的时候,户口明显增多,赋税收入也相对增加。主要原因是

A、土地兼并受到限制B.收税标准发生改变C.国家役额有所减少D一年夏秋两次收税

60.南北朝时期经济面临的最突出的任务是  A.开发江南,恢复北方经济B.发展士族庄园和寺院经济

  C.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   D.少数民族实现农业化

61.秦朝、隋朝兵役、徭役繁重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 破坏了农业生产    C.导致王朝覆灭  D.造成百姓贫困
62.唐朝两税法的实行表明①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②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③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④从根本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⑤封建经济的发展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⑤
63.隋唐以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封建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A.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大批人才 B.控制思想文化发展,培养皇帝的奴仆

  C.形成了“重文”传统,阻碍自然科学发展D.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

64.唐朝前期的疆域空前辽阔,最西已达

A、咸海一带  B、葱岭一带  C、陇西一带   D、里海一带

65、以下制度之间有明确依存关系的一组是:

 A、分封制与郡县制  B、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C、两税法与均田制  D、士族制与科举制

73.唐朝的庸与隋朝的庸相比,主要不同点在于

A.没有年龄限制          B.所交绢、布数量较少

C.徭役、兵役都可以纳绢代役   D.交钱代役

76.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是

A.长安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82.唐文化对日本本土影响极大,在当时最重要的影响是

A.日本京都建筑样式都完全仿造长安

B.日本文字参照汉字草书、楷书偏旁而创作

C.日本朝野上下的风尚风俗都追求唐朝方式

D.日本仿造唐朝制度实行改革

54.唐太宗说:“中国百姓,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犹如枝叶。”其中的“四夷”及其方位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