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2014-5-11 0:34:04下载本试卷

惠州市2006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 史 试 题 (2005、10)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 共75分)和第II卷(非选择题 共7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6页,答题卷4页,共10页。

第I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独立答题卡的同学,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无答题卡的同学,填在答题卷卷首的答题表格中。)

1、《史记》上有这样一段记载:“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即尝胆”。 上述国君所在地在今  
 A.长江中游      B.珠江三角洲
 C.长江三角洲     D.钱塘江流域

2、西汉监察制度与秦朝相比更为严密,主要表现为

A.刺史监察地方郡国          B.刺史执掌州军政大权

C.刺史监察中央官吏          D.形成地方三级管理制度

3、你认为下列古币中属于假币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表现是

A.发明了印刷术和火药           B.中国古代历法体系开始成熟

C.有了总结性的工艺百科全书      D.出现了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5、明朝对外交往频繁,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一时期对外交往结果的是

A.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B.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C.传入西方近代生产方式          D.传入西方近代科学知识

6、近代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获得侵华特权的同时,也要求分享其它列强获得的特权,最早反映这一要求的条款出自

A.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B.中法《黄埔条约》

C.中美《望厦条约》        D.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7、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得以进行,原因在于

①列强侵略战争的刺激   ② 洋务派掌握地方实权

 ③ 洋务派控制了中央政权 ④慈禧太后的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8、《天朝田亩制度》与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相比,其共同之处是 

A.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B.制定土地国有政策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摧毁小农经济

9、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 

①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系统  ②革命采用暴力斗争手段

③革命有了统一的指导思想        ④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拥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A.彻底废除旧制度           B.民主和科学 

C.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民主和共和

11、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其主要影响是

A.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削弱了北洋军阀统治的阶级基础

C.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

D.为民主革命的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12、 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①发生在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       ②“兵谏”具有爱国意义

③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    ④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坚实的基础”是指 ①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③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有   

①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② 建立统一战线

③ 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④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15、解放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这主要体现在 

A.全国物价得到稳定          B.土地改革胜利完成

 C.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D.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

16、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这个时期”是指:

A.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7、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是
A.安徽、四川、广东、福建    B.四川、广东、浦东、安徽
C.广东、安徽、江苏、浙江    D.四川、浙江、福建、浦东

18、关于商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世界各地区各民族联系加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②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

③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④货币购买力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9、十七、十八世纪,世界历史发生了巨大转折和变化,其表现不包括

A.英国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 

B.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D.欧洲思想领域出现了改造旧社会的政治构想

20、被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是 

A.牛顿力学体系   B.元素周期律   C .相对论    D.细胞学说

21、二十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同于十九世纪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表现在

  ①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领导权  ②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③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④斗争遭到了殖民当局的镇压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22、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并遵守公平经营章程,这实质上是
 A.限制工业企业进行自由竞争     B.由国家干预经济  .
 C.工业企业按国家计划进行生产    D.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23、二战前夕,德、日、意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  )
A.骗取国内人民的支持       B.欺骗英法以利于进一步扩张
C.对付苏联和共产国际       D.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24、战后亚洲部分国家经济腾飞和东欧剧变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启示是要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重视科教兴国
C.保持稳定           D.结合本国国情有原则地进行改革开放

25、下列有关当今国际形势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A.和平与发展是主流   B.地区性冲突有所增加

C.世界形势趋于紧张   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 28题 15 分,共37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文明,在16世纪中叶以后就再也不能避免地要发生正面交锋了。在最初的交往之后,一方面中国士大夫中,出现了像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等愿意接受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人;欧洲天主教内部,也出现了以利玛窦、艾儒略等人为代表的同情、容纳和接受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主张。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

   材料二  台湾,……荷兰红毛人居之。……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街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遣使曰:“土地我固有,当还我;珍宝恣尔归。”围七余月,红毛存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       

 ——《中国通史全编》下

  材料三   因清政府担心“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                      ——梁廷楠《粤海关志》

回答:

(1)指出明清时期东西方不可避免地发生正面交锋的原因。(4分)

(2)据材料指出这一交锋给当时社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分)对此应如何评价? (2分)


   (2) 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分)其依据是什么? (2分)

(3)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①1949年美国拉拢英国、法国等成立了北约组织,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了华约组织。

②1951年法国、意大利、西德等欧洲六国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③20世纪80年代中,欧洲共同体的年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当。

④1993年,欧洲共同体12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欧盟),1994年欧盟成员国增至15国。

⑤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成功启动。

⑥今年夏欧洲议会出台了《欧洲宪法》草案,正在争取各成员国批准生效;欧盟成员国发展至25国。

——以上材料从《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及近期新闻中摘录

根据以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二战前后,欧洲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地位有什么显著变化?(2分)试分析其变化的重要原因。(3分)

(2) 二战后至今,欧洲走向一体化有何显著特征?(3分)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特点?(3分)

⑶ 欧洲迅速走向一体化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2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4分,共计38分。

29、 以唐朝长安、扬州及明清南京、北京为例,说明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景象。(6分)这些新景象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出现这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0、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与欧美各国相比,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在发生背景、资金和布局等方面具有怎样的特征?(3分)

(2)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6分) 

(3)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简要分析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3分)

3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垄断地位,德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分析导致两国经济地位变化的各自原因,(8 分)以及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6分)

文本框: 学校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惠州市2006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2005、10

历 史 答 题 卷

一 、选择题答题表:本大题共25小题,共计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全卷得分表

题号

总分

26

27

28

29

30

31

得分

二、材料解析题:(37分)

26(1)原因:﹎﹎﹎﹎﹎﹎﹎﹎﹎﹎﹎﹎﹎﹎﹎﹎﹎﹎﹎﹎﹎﹎﹎﹎﹎﹎﹎﹎﹎﹎﹎ ﹎﹎﹎﹎﹎﹎﹎﹎﹎﹎﹎﹎﹎﹎﹎﹎﹎﹎﹎﹎﹎﹎﹎﹎﹎﹎﹎﹎﹎﹎﹎

﹎﹎﹎﹎﹎﹎﹎﹎﹎﹎﹎﹎﹎﹎﹎﹎﹎﹎﹎﹎﹎﹎﹎﹎﹎﹎﹎﹎﹎﹎﹎﹎(4分)(2)新变化:﹎﹎﹎﹎﹎﹎﹎﹎﹎﹎﹎﹎﹎﹎﹎﹎﹎﹎﹎﹎﹎﹎﹎﹎﹎﹎﹎﹎﹎﹎﹎﹎﹎﹎﹎﹎﹎﹎﹎﹎﹎﹎﹎﹎﹎﹎﹎﹎﹎﹎﹎﹎﹎﹎﹎﹎﹎﹎﹎﹎﹎﹎﹎﹎﹎﹎﹎﹎﹎﹎﹎﹎﹎﹎﹎﹎﹎﹎﹎﹎﹎﹎﹎﹎﹎﹎﹎﹎﹎﹎﹎﹎﹎﹎﹎﹎﹎﹎﹎﹎﹎﹎﹎﹎﹎﹎﹎﹎﹎﹎﹎﹎﹎﹎﹎﹎﹎﹎﹎﹎﹎﹎﹎﹎﹎﹎  (6分)

27(1)主要意图:﹎﹎﹎﹎﹎﹎﹎﹎﹎﹎﹎﹎﹎﹎﹎﹎﹎﹎﹎﹎﹎﹎﹎﹎﹎﹎﹎﹎﹎﹎﹎﹎﹎﹎﹎﹎﹎﹎﹎﹎﹎﹎﹎﹎﹎﹎﹎﹎﹎﹎﹎﹎﹎﹎﹎﹎﹎﹎(2分)评价:﹎﹎﹎﹎﹎﹎﹎﹎﹎﹎﹎﹎﹎﹎﹎﹎﹎﹎﹎﹎﹎﹎﹎﹎﹎﹎﹎﹎﹎﹎﹎﹎﹎﹎﹎﹎﹎﹎﹎﹎﹎﹎﹎﹎﹎﹎﹎﹎﹎﹎﹎﹎﹎﹎﹎﹎﹎﹎﹎﹎﹎﹎﹎﹎(2分)(2)核心观点:﹎﹎﹎﹎﹎﹎﹎﹎﹎﹎﹎﹎﹎﹎﹎﹎﹎﹎﹎﹎﹎﹎﹎﹎﹎﹎﹎﹎﹎﹎﹎﹎﹎﹎﹎﹎﹎﹎﹎﹎﹎﹎﹎﹎﹎﹎﹎﹎﹎﹎﹎﹎﹎﹎﹎﹎﹎﹎﹎(2分)

依据:﹎﹎﹎﹎﹎﹎﹎﹎﹎﹎﹎﹎﹎﹎﹎﹎﹎﹎﹎﹎﹎﹎﹎﹎﹎﹎﹎﹎﹎﹎﹎﹎﹎﹎﹎﹎﹎﹎﹎﹎﹎﹎﹎﹎﹎﹎﹎﹎﹎﹎﹎﹎﹎﹎﹎﹎﹎﹎﹎﹎﹎﹎﹎﹎(2分)(3)失败原因:﹎﹎﹎﹎﹎﹎﹎﹎﹎﹎﹎﹎﹎﹎﹎﹎﹎﹎﹎﹎﹎﹎﹎﹎﹎﹎﹎﹎﹎﹎﹎﹎﹎﹎﹎﹎﹎﹎﹎﹎﹎﹎﹎﹎﹎﹎﹎﹎﹎﹎﹎﹎﹎﹎﹎﹎﹎﹎﹎﹎﹎﹎﹎﹎﹎﹎﹎﹎﹎﹎﹎﹎﹎﹎﹎﹎﹎﹎﹎﹎﹎﹎﹎﹎﹎﹎﹎﹎﹎﹎﹎﹎﹎(4分)

28(1)变化:﹎﹎﹎﹎﹎﹎﹎﹎﹎﹎﹎﹎﹎﹎﹎﹎﹎﹎﹎﹎﹎﹎﹎﹎﹎﹎﹎﹎﹎﹎﹎﹎﹎﹎﹎﹎﹎﹎﹎﹎﹎﹎﹎﹎﹎﹎﹎﹎﹎﹎﹎﹎﹎﹎﹎﹎﹎﹎﹎﹎(2分)原因:﹎﹎﹎﹎﹎﹎﹎﹎﹎﹎﹎﹎﹎﹎﹎﹎﹎﹎﹎﹎﹎﹎﹎﹎﹎﹎﹎﹎﹎﹎﹎﹎﹎﹎﹎﹎﹎﹎﹎﹎﹎﹎﹎﹎﹎﹎﹎﹎﹎﹎﹎﹎﹎﹎﹎﹎﹎﹎﹎﹎﹎﹎﹎﹎(3分)(2)特征:﹎﹎﹎﹎﹎﹎﹎﹎﹎﹎﹎﹎﹎﹎﹎﹎﹎﹎﹎﹎﹎﹎﹎﹎﹎﹎﹎﹎﹎﹎﹎﹎﹎﹎﹎﹎﹎﹎﹎﹎﹎﹎﹎﹎﹎﹎﹎﹎﹎﹎﹎﹎﹎﹎﹎﹎﹎﹎﹎﹎﹎(3分)特点:﹎﹎﹎﹎﹎﹎﹎﹎﹎﹎﹎﹎﹎﹎﹎﹎﹎﹎﹎﹎﹎﹎﹎﹎﹎﹎﹎﹎﹎﹎﹎﹎﹎﹎﹎﹎﹎﹎﹎﹎﹎﹎﹎﹎﹎﹎﹎﹎﹎﹎﹎﹎﹎﹎﹎﹎﹎﹎﹎﹎﹎﹎﹎﹎(3分)(3)影响:﹎﹎﹎﹎﹎﹎﹎﹎﹎﹎﹎﹎﹎﹎﹎﹎﹎﹎﹎﹎﹎﹎﹎﹎﹎﹎﹎﹎﹎﹎﹎﹎﹎﹎﹎﹎﹎﹎﹎﹎﹎﹎﹎﹎﹎﹎﹎﹎﹎﹎﹎﹎﹎﹎﹎﹎﹎﹎﹎﹎﹎﹎﹎﹎﹎﹎﹎﹎﹎﹎﹎﹎﹎﹎﹎﹎﹎﹎﹎﹎﹎﹎﹎﹎﹎﹎﹎﹎﹎﹎﹎﹎﹎﹎﹎(4分)三、问答题:(38分)

29城市发展新景象:﹎﹎﹎﹎﹎﹎﹎﹎﹎﹎﹎﹎﹎﹎﹎﹎﹎﹎﹎﹎﹎﹎﹎﹎﹎﹎﹎﹎﹎﹎﹎﹎﹎﹎﹎﹎﹎﹎﹎﹎﹎﹎﹎﹎﹎﹎﹎﹎﹎﹎﹎﹎﹎﹎﹎﹎﹎﹎﹎﹎﹎﹎﹎﹎﹎﹎﹎﹎﹎﹎﹎﹎﹎﹎﹎﹎﹎﹎﹎﹎﹎﹎﹎﹎﹎﹎﹎﹎﹎﹎﹎﹎﹎﹎﹎﹎﹎﹎﹎﹎﹎﹎﹎﹎﹎﹎﹎﹎﹎﹎﹎﹎﹎﹎﹎﹎﹎﹎﹎﹎﹎﹎﹎﹎﹎(6分)

发展趋势:﹎﹎﹎﹎﹎﹎﹎﹎﹎﹎﹎﹎﹎﹎﹎﹎﹎﹎﹎﹎﹎﹎﹎﹎﹎﹎﹎﹎﹎﹎﹎﹎﹎﹎﹎﹎﹎﹎﹎﹎﹎﹎﹎﹎﹎﹎﹎﹎﹎﹎﹎﹎﹎﹎﹎﹎﹎﹎﹎﹎﹎﹎﹎﹎﹎﹎﹎﹎﹎﹎﹎﹎﹎﹎﹎﹎﹎﹎﹎﹎﹎﹎﹎﹎﹎﹎﹎﹎﹎﹎﹎﹎﹎﹎﹎﹎(4分)

根本原因:﹎﹎﹎﹎﹎﹎﹎﹎﹎﹎﹎﹎﹎﹎﹎﹎﹎﹎﹎﹎﹎﹎﹎﹎﹎﹎﹎(2分)

30(1)特征:﹎﹎﹎﹎﹎﹎﹎﹎﹎﹎﹎﹎﹎﹎﹎﹎﹎﹎﹎﹎﹎﹎﹎﹎﹎﹎﹎﹎﹎﹎﹎﹎﹎﹎﹎﹎﹎﹎﹎﹎﹎﹎﹎﹎﹎﹎﹎﹎﹎﹎﹎﹎﹎﹎﹎﹎﹎﹎﹎﹎﹎﹎﹎﹎﹎﹎﹎﹎﹎﹎﹎﹎﹎﹎﹎﹎﹎﹎﹎﹎﹎﹎﹎﹎﹎﹎﹎ ﹎﹎﹎﹎﹎﹎﹎(3分)(2)决策:﹎﹎﹎﹎﹎﹎﹎﹎﹎﹎﹎﹎﹎﹎﹎﹎﹎﹎﹎﹎﹎﹎﹎﹎﹎﹎﹎﹎﹎﹎﹎﹎﹎﹎﹎﹎﹎﹎﹎﹎﹎﹎﹎﹎﹎﹎﹎﹎﹎﹎﹎﹎﹎﹎﹎﹎﹎﹎﹎﹎﹎﹎﹎﹎﹎﹎﹎﹎﹎﹎﹎﹎﹎﹎﹎﹎﹎﹎﹎﹎﹎﹎﹎﹎﹎﹎﹎﹎﹎﹎﹎﹎﹎﹎﹎﹎﹎﹎﹎﹎﹎﹎﹎﹎﹎﹎﹎﹎﹎﹎﹎﹎﹎﹎﹎﹎﹎﹎﹎﹎﹎﹎﹎﹎﹎﹎﹎﹎﹎﹎﹎﹎﹎﹎﹎﹎﹎﹎﹎﹎﹎﹎﹎﹎﹎﹎﹎﹎﹎﹎﹎﹎﹎﹎﹎﹎﹎﹎﹎﹎﹎﹎﹎﹎﹎﹎﹎﹎﹎﹎﹎﹎﹎﹎﹎﹎﹎﹎﹎﹎﹎﹎﹎﹎﹎﹎﹎﹎﹎﹎﹎﹎﹎﹎﹎﹎﹎﹎﹎﹎﹎﹎﹎﹎﹎﹎﹎﹎﹎﹎﹎﹎﹎﹎﹎﹎﹎﹎﹎﹎﹎﹎﹎﹎﹎﹎﹎﹎﹎﹎﹎﹎﹎﹎﹎﹎﹎﹎﹎﹎﹎﹎﹎﹎﹎﹎﹎﹎﹎﹎﹎﹎﹎﹎﹎﹎﹎﹎﹎﹎﹎﹎﹎﹎﹎(6分)(3)原因:﹎﹎﹎﹎﹎﹎﹎﹎﹎﹎﹎﹎﹎﹎﹎﹎﹎﹎﹎﹎﹎﹎﹎﹎﹎﹎﹎﹎﹎﹎﹎﹎﹎﹎﹎﹎﹎﹎﹎﹎﹎﹎﹎﹎﹎﹎﹎﹎﹎﹎﹎﹎﹎﹎﹎﹎﹎﹎﹎﹎﹎﹎﹎﹎﹎﹎﹎﹎﹎﹎﹎﹎﹎﹎﹎﹎﹎﹎﹎﹎﹎﹎﹎﹎﹎﹎﹎﹎﹎﹎﹎﹎﹎﹎﹎ (3分)

31原因:﹎﹎﹎﹎﹎﹎﹎﹎﹎﹎﹎﹎﹎﹎﹎﹎﹎﹎﹎﹎﹎﹎﹎﹎﹎﹎﹎﹎﹎﹎﹎﹎﹎﹎﹎﹎﹎﹎﹎﹎﹎﹎﹎﹎﹎﹎﹎﹎﹎﹎﹎﹎﹎﹎﹎﹎﹎﹎﹎﹎﹎﹎﹎﹎﹎﹎﹎﹎﹎﹎﹎﹎﹎﹎﹎﹎﹎﹎﹎﹎﹎﹎﹎﹎﹎﹎﹎﹎﹎﹎﹎﹎﹎﹎﹎﹎﹎﹎﹎﹎﹎﹎﹎﹎﹎﹎﹎﹎﹎﹎﹎﹎﹎﹎﹎﹎﹎﹎﹎﹎﹎﹎﹎﹎﹎﹎﹎﹎﹎﹎﹎﹎﹎﹎﹎﹎﹎﹎﹎﹎﹎﹎﹎﹎﹎﹎﹎﹎﹎﹎﹎﹎﹎﹎﹎﹎﹎﹎﹎﹎﹎﹎﹎﹎﹎﹎﹎﹎﹎﹎﹎﹎﹎﹎﹎﹎﹎﹎﹎﹎﹎﹎﹎﹎﹎﹎﹎﹎﹎﹎﹎﹎﹎﹎﹎﹎﹎﹎(8分)影响:﹎﹎﹎﹎﹎﹎﹎﹎﹎﹎﹎﹎﹎﹎﹎﹎﹎﹎﹎﹎﹎﹎﹎﹎﹎﹎﹎﹎﹎﹎﹎﹎﹎﹎﹎﹎﹎﹎﹎﹎﹎﹎﹎﹎﹎﹎﹎﹎﹎﹎﹎﹎﹎﹎﹎﹎﹎﹎﹎﹎﹎﹎﹎﹎﹎﹎﹎﹎﹎﹎﹎﹎﹎﹎﹎﹎﹎﹎﹎﹎﹎﹎﹎﹎﹎﹎﹎﹎﹎﹎﹎﹎﹎﹎﹎﹎﹎﹎ (6分)

惠州市2006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 史)答案2005、10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计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A

B

D

C

A

C

C

D

C

D

A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C

A

C

C

D

B

B

B

D

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 28题 15 分,共37分。

26、(1)原因:欧洲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积极对外扩大市场;中国市场广阔,封建专制腐朽。(4分)

(2)新变化:出现侵略和反侵略斗争;双方扩大思想文化交流;中国封建王朝实行锁国政策(6分)

27、(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2分)
    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分)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2分)。

依据:①日俄因君主主持变法而取得成功 ②中国风气未开。(2分)

(3)原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维新派脱离广大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4分)

28、⑴变化:欧洲丧失了国际关系的中心地位(或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2分) 

原因:因为二战使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政治霸主,在美苏势力均衡的基础上,形成了雅尔塔体系。(3分)

⑵特征:通过和平方式;规模不断扩大;由经济联合到谋求政治统一。(3分)

   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3分)

⑶影响: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交流与发展,增强了欧洲的实力,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2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4分,共计38分

29、城市发展新景象:长安:坊、市分开,出现了繁华的商业区。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繁华的夜市。北京和南京是当时全国性商贸城市。(6分)

发展趋势:①商品经济日趋繁荣;②城市发展逐渐由政治中心向经济、政治中心转变;③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在部分城市出现。(4分)(任答两点即得满分)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30(1)特征:在外来刺激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条件下开始的;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发展畸形、地区分布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3分)

(2)决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2分)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实施“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分)

   八大:强调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 ,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2分)

(3)原因:充分认清国情,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3分)

31、原因:英国可从殖民地获得巨额利润;它不愿用更多的资本更新技术和设备;(4分)

德国是后起资本主义国家,更利于采用新技术和设备;通过战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条件。(4分)(答出具体史实亦给分)

  影响: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在欧洲形成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