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第七节戊戌变法

2014-5-11 0:34:06下载本试卷
第七节 戊戌变法

 
一、单项先择题
1.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直接目的是
A.抵制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 B.缓和阶级矛盾
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D.发展中国的民族
2.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洋务运动的刺激
C.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在政治上的主张是
A.振兴工商业 B.兴办学校
C.实行君主立宪 D.推翻清朝统治
4.使维新变法思潮迅速发展成为爱国救亡运动的政治事件是
A.《变法通议》的发表 B.公车上书
C.《中外纪文》的创办 D.强学会的成立
5.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
A.《新学伪经考》 B.《变法通议》
C.《应诏统筹全局折》 D.《定国是诏》
6.促使清统治集团分化和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为争夺最高统治权
D.康有为等人的宣传
7.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照办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8.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
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反映的内容是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
9.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世纪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飞.90年代
10.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因
A.论战最先震动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填空题
11.梁启超在上海担任《______》主笔期间发表《_____》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
派的因循守旧,阐述______的道理。
12.1898年顽固派慈禧发动政变,宣布“______”将光绪帝禁于中南海______变法失
败。不久,又杀害了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史称“_______”。新政内容中只保留了
_______等。
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三年来,泰西专以中国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
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2:“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飞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3:“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回答:①材料1、2两则上书出自谁手?依据材料1、2说明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反映了什么政治要求?


②根据材料3结合课本知识分析作者政治思想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加以认识?


14.戊戌变法的性质和进步意义如何?它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

一、1、C 2、A 3、C 4、B 5、C 6、C 7、D 8、B 9、D 10、D

二、11、《时务报》 《变法通议》 变法图存 12、“临朝听政”瀛台 戊戌六君子 京师大学堂

三、13、①康有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要求实行维新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②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进步性:体现了要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局限性:反对顽固守旧思想,但不敢正面对抗,而是借用孔子名义,并企图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反映了其阶级本质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四、14、①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进步意义: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救亡图存的思想,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历史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维新运动终归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