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二十二)
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随着世界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前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是和制定的远景规划重点项目分别是
A.钱学森;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B.钱学森;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
C.郭沫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D.郭沫若;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2.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B.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中国科学远景规划的制定
3.“两弹一星”指的是
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C.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D.原子弹、导弹、地球资源卫星
4.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5.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极端困难的条件”是指 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②苏联背信弃义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③生产力水平、科技设备落后 ④“左”倾错误对科技研究的冲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06年10月17日凌晨,5天前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启航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平安飞行115个小时32分后重返神州,缓缓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草地上。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神六的飞行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的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领先水平。
图一 图二
6.图一中的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的时间是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十年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7.图二的记录的应该是
A.苏联的航天成果 B.美国的航天成果C.中国的神舟五号成功着陆D.中国的神舟六号成功着陆
8.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东方红”I号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神舟”号飞船进入太空 D.“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
9.中国的航天科技步人发达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A.“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B.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C.载人飞船“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D.“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0.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了
A.“科教兴国”战略 B.“两弹一星”计划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战略D.中国科学发展的第一个远景规划
11.“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不过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巨大的一跃。”这“巨大的一跃”指的
A.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B.“阿波罗—ll号”飞船成功登月
C.国际人类基因组织计划正式启动D.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2.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对上图的人物有过这样的评价:“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也有人称下图中的人物为农民科学家,下列有关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2号”B.“他”指的是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他培育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D.他的贡献在国际上被称为“第三次绿色革命”
13.中国农民说,吃饭要靠“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分别体现这两个人哪方面的成就
A.解放思想、杂交水稻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
C.改革开放、勤俭节约 D.一国两制、转基因技术
14.在国际上被当做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的是
A.原子弹 B.人造地球卫星 C.载人航天 D.杂交水稻
15.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
A.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B.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C.“第二次绿色革命”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
在人民内部,不但有宣传唯物主义的自由,也有宣传唯心主义的自由。只要不是反革命分子,不管是宣传唯物主义或者是宣传唯心主义,都是自由的,两者之间的辩论也是自由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6.“双百”方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②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③周恩来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 ④中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它是在哪一年由谁在什么会议上正式提出?
A.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B.毛泽东;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C.周恩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D.周恩来;中共八大
18.“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两个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
A.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B.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C.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D.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9.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是怎样理解“双百”方针的“自由”的? 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措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②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③双百方针必须是符合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 ④可以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斗争的自由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会议讨论是
A.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B.电影的创作与发展
C.小说的创作与发展 D.话剧的创作与发展
21.“双百”方针遭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文化大革命”开展C.“左”倾错误的影响D.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看待
22.改革开放后,在处理科学、文艺工作中要求处理好三个关系中最基本的是
A.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B.科学、文艺工作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C.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D.科学、文艺工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23.中国古代史上第一创立私人办学的人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24.中国的完整的科举制度最早建立于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5.中国的教育最早跳出科举的束缚,培养真正服务于社会人才,开始于
A.鸦片战争前夕 B.洋务运动中 C.戊戌变法中 D.太平天国运动中
26.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
A.基础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继续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蓬勃发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7.哪部法律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A.《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B.国家对教育拨乱反正C.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 D.专业结构更趋合理
29.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采取
A.大力普及义务教育 B.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C.大力普及“希望工程” D.建立学位制度
30.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A.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B.加快课程教材改革C.促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D.着手实施“211工程”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一壮举”是指
A.袁隆平培育出“东方魔稻”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D.大学招生加快了改革步伐,扩大了办学自主权
32.右图是我国正在实施的一项伟大工程的标志照片,它应该是
A.手拉手工程
B.希望工程
C.211工程
D.863工程
33.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突出表现是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倡导尊师重教
C.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战略 D.恢复高考制度
邓小平同志对教育的要求曾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4.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教育方面提出的指导方针是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实质是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D.就越多发展需要超前性
35.为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把哪一内容放在重要位置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劳动
二.非选择题
1.材料分析题:
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研制成功,但当时决策层对于是否立即试爆有分歧。“早试”会使中国锋芒毕露,“晚试”的目的是避开锋芒,以赢得更多韬光养晦、发展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时间。报告送到毛泽东那里,毛主席权衡再三,决定:既然原子弹是用来吓人的,就要早响。
原子弹响了之后,美国总统约翰逊怒不可遏,拍案而起:“美国不能在沉默,我认为应该把第七舰队调往南中国海,向中国人表明美国的态度。”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则轻轻地反问了一句:“总统先生,您是想证明美国强大呢,还是害怕?”
随后,美国总统果然向全世界作了一个很温和的电视讲话。在讲话中,美国总统只是抱怨中国政府不该把本应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钱用于发展核武器,并破坏了世界环境等。
请回答:
(1) 1964年的中美关系处于什么状态?当时的国际形势怎么样?
1964年的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美苏对抗,中苏关系破裂,中美敌对。
(2)知道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美国总统为什么会怒不可遏?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中国有没有通过发展核武器赢得韬光养晦的发展国内工农业的时间?
因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打破了美苏两大国的核垄断。中国发展核武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向全世界特别是两个超级大国展示了国防力量,为以后的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三: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四:“神舟”五号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处于航天技术前沿,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大跨越,飞船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
请问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无论环境怎么恶劣,我们都能完成别人能完成的所有事情。
(2)材料三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解决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水稻杂交技术。
(3) 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的科技成就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影响
原子弹、杂交水稻、航天技术。原子弹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杂交水稻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对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载人航天飞船上天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搞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77年5月24日)
材料二:科学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邓小平这段谈话的背景是怎样的?
针对“文革”时期宣扬“读书无用论”,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做法;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
(2)材料一和材料二所阐述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 据材料一、二回答,为什么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国力的强弱、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培养。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干涉他们。在刊物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
材料二:
马寅初表示:“决不向专以力 “文革”中,剧作家吴祖光和他的妻子
压服不以说服的那种批判者 著名演员新凤霞曾被下放劳动改造。
们投降。”
材料三: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新局面》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造成了什么影响?
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
影响: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
(3) 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材料三是对材料一的继承和发展,把“双百”方针的贯彻上升到“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角度来认识“双百”方针的作用。
(4)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说明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能够吸取教训,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也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