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二)
一.选择题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1835年6月格拉斯哥印度协会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信件):中国行雀垄断贸易,压迫英商,且常常发生破产事件,而广州英商又无生命财产保障,这些,都妨碍英国对华贸易,不符合相应于中国的庞大市场与英国开放贸易自由的机会……我们认为陛下政府倘在中国沿海取得一个或几个岛屿,作为进行贸易的基地,以避免中国政府的勒索、控制和烦扰,则必将对于我们的对外贸易大有好处。
1.材料中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怎样的要求?
A.使鸦片走私合法化 B.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C.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D.报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济损失
2.之所以出现材料中所谓中国政府“压迫英商”“勒索”“控制与烦扰”这种现象的根源,最准确的理解是
A.清政府奉行“天朝上国,不须借外夷互能有无”B.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C.中国的自然经济的影响 D.清政府的政治腐败
阅读下列的图表:
年份 | 1816 | 1824 | 1834 | 1835 | 1837 | 1839 |
鸦片 | 约4000 | 12639 | 21785 | 30200 | 39000 | 40200 |
3.图表直接说明了一种什么现象?
A.英国对中国鸦片走私的数量不断增加B.中国逐步被卷入世界市场
C.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D.中国成为了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4.据图表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清政府的态度及效果是
A.清政府进行禁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禁烟效果
B.进行禁烟,但没有彻底杜绝鸦片的决心
C.清政府进行禁烟,但没有任何效果 D.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没有任何措施
(1839年10月巴麦尊致义律机密件)……陛下政府对于今年春天广州事件所已经形成的意向,对于指导你的行动是很重要的,你应该首先得知其事。陛下政府感觉,对于中国人所加于不列颠人民和女王官吏的暴行,不得不表示愤怒。陛下政府认为,绝对必须把大不列颠和中国的今后关系安置在明确而安全的基础之上。为此,陛下政府意将派遣海军到中国海去,可能还有少量陆军。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5.右图所示是就是材料中所说的“广州事件”,这事件的最大功效在于
A.销烟这件事中华儿女不会忘记
B.林则徐领导的反英斗争永载史册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精神世代相传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
6.从以后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明确而安全的基础之上”指的是
A.平等的商贸关系B.用武力强迫中国接受英国商品和原料等要求
C.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D.控制中国的关税
《南京条约》的签订
7.上图的事件使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表现在( )
A.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8.上图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最深刻的是
A.中国的海关权遭到破坏 B.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
C.中国的经济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最主要的表现是
A.中国的资源被掠夺 B.封建制度衰落 C.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D.中国主权遭到破坏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而梁启超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10.丘逢甲的《春愁》应该写于
A.1894年 B.1895年 C.1896年 D.1897年
11.联系所学知识,以下哪一事例最能说明“甲午一役”唤醒中国民众的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中国战败并
12.1995年4月,台湾百年百人访问团来到日本,在当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举行纪念会,说《马关条约》让台湾脱离中国,是台湾人“不幸中的大幸”。这种观点实际上
A.客观地说明了《马关条约》的签订的积极影响
B.歪曲历史,伤害海峡两岸人民的民族尊严和感情
C.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 D.立场正确,但没看到日本侵占台湾的野心
13.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日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腑……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14.“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从材料中得知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最重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重B.清政府的腐败
C.山东地区的洋教泛滥 D.八国联军侵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5.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变成“抚”的最重要消极后果是
A.义和团运动合法化 B.由此义和团运动没有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C.义和团后被控制和利用,最后被联合绞杀
D.使义和团运动成为抵抗八国联军的主要力量
16.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共同点是
A.面临的民族危机的程度相同 B.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C.都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D.都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
17.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幅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一个中方官员站起来,义正辞严对了一幅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请问此条约是
A.《辛丑条约》 B.《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18.《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订导致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000年,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借口摆脱所谓“自虐史观”,主导编写了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的2002年度初中历史教科书。以下是日本文部省审定“合格”的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摘录:
有关日本发动“9·18”事变:中国人“由于受到通过暴力实现革命的苏联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出现了过激的特点,抵制日货、袭击日本人的排日运动活跃”。占领东北三省的原因也是由于所谓的“中国排日运动激烈”。
19.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通过的侵华方针是
A.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分裂中国,控制中国东北
C.扶植国民政府内部的亲日势力D.建立包括中国在内的“大东亚共荣圈”
20.根据东方会议的企图,后来日本发动了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5年)》
21.材料的认识通过什么具体事例得到了证实?
A.九一八事变发生 B.领导“一二·九”运动
C.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卢沟桥事变发生
22.1936年,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其主要依据是
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B.各阶层人民对国民政府的态度
C.人民武装力量相对弱小 D.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已十分明显
23.在日本的疯狂侵略下,中华民族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英勇打击日本的进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中日的民族矛盾是中国的最主要矛盾 B.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
C.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合作宣言 D.瓦窑堡会议的正确主张
张伯伦《日本在亚洲的领导》一书中指出:“……每一个日本学校都挂有地图,标题叫做‘日本的邻国’,地图上以东京为中心,一圈一圈向外画了五个圈子,代表日本向外发展的阶段。第一重圈子是日本现在的领土,第二重圈是太平洋岛屿、朝鲜、满洲和蒙古一部分。这些区域叫做‘势力范围’。第三重圈里包括中国的华北及西伯利亚一部分。第四重圈子,把中国其他部分、越南、夏威夷、婆罗州都划进去,最后一重圈包括澳洲、加拿大和美国。”
24.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源是
A.日本是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的帝国主义国家B.日本的政治民主化程度低
C.日本的对中国自古就有侵略野心 D.日本的“大陆政策”
25.20世纪初,在中国问题上,日本是怎样贯彻“第三重圈子”目标的?
A.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B.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企图搞“华北五省自治”
C.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 D.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26.从中国方面看,日本在“第四重圈子”实施时,为什么最终破产?
A.中华民族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 B.中国共产党的出色领导
C.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有力打击 D.美苏等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支持
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致死方休。……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
——W·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8卷
27.1942年,为确保滇缅公路畅通,入缅甸作战的军队是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中国远征军 D.美英军队
28.汪道涵《致宋美龄女士亲属唁电》有这样一句话:宋女士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抗战……这段话
A.对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的谅解 B.对宋美龄反对日本侵略的赞扬
C.对宋氏三姐妹毕生事业的赏识 D.对蒋介石推行亲美政策的肯定
29.“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指的是 (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 B.冯子材领导的镇南关大捷
C.汉口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D.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30.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对这两个谜底认识正确的是
A.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C.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作用
D.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31.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不包括
A.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B.扭转了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屡败局面
C.开创了一条殖民地人民打败残暴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道路
D.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战略与管理》杂志第6期刊登的人民日报评论部马立诚的一篇题为《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的文章,称: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已经解决,日本是亚洲的骄傲,中国应该用“新思维”来理解和交好日本。让一个战败的日本永远不能恢复到正常国家状态,是不可能的,中国应该理解日本恢复正常国家军事状态的诉求。中国对日本不应过于苛刻,中国要有战胜国和大国的气度。这种观点引来很多异议,有人说这种所谓“新思维”的实质就是不能正视历史,纵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丑化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对日问题上的严正立场。
32.你认为,中国人民要做到“有战胜国和大国的气度”,最重要的前提是
A.日本首相不能再参拜靖国神社 B.日本不能再对钓鱼岛的主权提出要求
C.日本必须要正视侵华战争的历史 D.日本必须给予中国更大的经济援助
33.下图为发表于《讽刺与幽默》的一幅名为《战车装配中》的漫画,它主要是反映了日本
A.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B.极右势力否认侵略罪行
C.社会暴力激烈 D.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1.B 2.C 3.A 4.B 5.C 6.B 7.A 8.D 9.D 10.C 11.A 12.B 13.C 14.A 15.C 16.C 17.A 18.C 19.B 20.A 21.C 22.A 23.A 24.A 25.B 26.A 27.C 28.B
29.D 30.D 31.A 32.C 33.D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事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真未可预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令导致我民族之灭亡,亦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公告者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二: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意见不一。 负责进行(一般性)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的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的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但是有两个不变的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有美国的15%,但是美国——这个第二个决定的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请回答:
(1)日本天皇关于战争的目的和停战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史实对这种观点进行剖析。
战争的目的是为自己的生存和东亚的安定。停战的理由是为了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安全。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制定了对外侵略的政策,所以天皇的这种关于战争的目的的认识是虚伪的,是在美化战争。日本天皇宣称停战的目的是为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同样是虚伪的。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不仅剥夺了千万被侵略国人民的生命,同样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概括材料中关于日本战败原因的几种观点,你认为这些观点正确吗?
战局不利于日本,加上美国投放原子弹;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日本经济的弱点、美国力量的强大等。这些观点都没有揭示日本战败的根源,即日本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和中国人民全民族的长期抗战。
2.以下是《马关条约》签定之前伊藤博文和李鸿章在马关的一段对话: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足,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订条款节略……
中堂(指李鸿章)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鸿章:“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所为。”
伊藤:“日限既促,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读了这段对话,请你想像一下谈判时双方的态度,再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伊藤博文咄咄逼人,蛮横强硬;李鸿章无可奈何,步步退让。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急于攫取侵略权益;清政府软弱无能,对列强的侵略要求只能俯首帖耳,逆来顺受。
3.清代民间歌谣云:“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远从印度运将来……将一座好神州化作烟世界。一方好田地,尽把罂粟栽。一个好人家,尽将烟器摆。一条好花街,尽把烟馆排。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鸦片曾经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当今毒品泛滥仍然非常严重,已成为人类的一大公害。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当怎样加强对毒品危害的了解,做到“远离毒品,珍惜生命”,并为禁毒运动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参加当地开展的“远离毒品,关爱未来”主题活动。通过参加毒品预防教育讲座、培训班,参观禁毒案例图片展等活动,认清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对人类的危害。不仅要做到自己远离毒品,远离歌舞厅、游戏厅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娱乐场所,同时要注意学习,历练品格,强健体魄,立志做一名有益于人民的人。主动宣传国家禁毒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拒毒、防毒知识。
4.这3件珍贵而且饱含着中华民族百余年血泪的文物分别叫做牛首、虎首、猴首,出自于圆明园,2002年,它们在嘉士德和苏富比两家拍卖行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上公开露面,无数华夏子孙为此震惊、愤慨、抗议;国家文物局也严正申明,要求两家拍卖公司停止拍卖。但正义的呼声竟没有得到回应,为防止国宝再次流失,保利集团到现场参与竞拍,并以3317万港币竞拍成功。历经140年历史沧桑之后,这三件文物终于重归故里。
思考与判断:百年的中国屈辱史是从何时开始的?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教训?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5.2001上映的国产反法西斯影片《紫日》中,有一段情节描写日本军官为将日本青年训练成暴虐杀人者,强令他们将中国百姓活活刺死。这场深刻揭露了侵略者恶魔本性的戏,却在天津、上海、北京的几场学校包场放映中,引来银幕下孩子的哈哈大笑,这让《紫日》导演冯小宁始料不及,痛心疾首。
2001年,红极一时的影星赵薇惹出了“军旗装事件”,却有很多人认为无所谓,这是个人喜好问题。
请问:面对上述事实,你认为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加强我们的历史教育?
对历史和耻辱的漠然说明我们有些人已被经济的刺激和时尚的潮流淡化、湮没了应有的基本原则。。在历史教育中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历史,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6.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请用“抗战十个月以来”的史实证明“亡国论”和“速胜论”是错误的,并分析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
史实:(1)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抗战前期的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中共建立了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进攻日军。上述事实证明中国不会亡国。(2)中国军队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次大规模会战,但结局都是失败,表明敌我强我弱,不可以速胜。
原因:抗日战争中日本是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日本国小,地小,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多,人多,兵多,能支持长期战争;且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为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