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08年高三年级历史考前模拟考试题
历 史 2008. 5
本试卷共6页,3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l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哪些是专制决策的结果?
①长城 ②大运河 ③十三行 ④票号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
C.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D.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3.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 ②传统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
③耕作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5.中国的部分家庭纺织业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
A.自身的落后保守 B.国内市场需求的萎缩
C.官办企业的压制 D.外来商品的冲击
6.近代中国曾经多次遭到日本的侵略,下图是中国人民抵制日货的宣传画,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其出现的时间是
A.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7.“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8.1911一1921年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B.由以城市为中心向以农村为中心转变
C.由资产阶级改良向资产阶级革命转变
D.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9.1923年前后,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思路是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10.1927~193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益成熟的十年。这“成熟”表现在
①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②妥善处理了党内矛盾和分歧
③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④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有人认为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新中国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③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各项任务
④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普遍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邓小平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对邓小平这段话理解比较准确的应该是
①核武器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根本因素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 D.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界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最深远的影响是
A.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
C.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14.1978年前的山东邹平县还是一个全国性的贫困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全国的百强县,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303亿元,利税28.7亿元。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国家
A.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 对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5.关于右图报纸出现的时代背景正确的是
A.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
B.“一国两制”方针的制订,祖国统一成为必然
C.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D.两极格局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16.伯利克里在著名的“葬礼演说”中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最能反映以上原则的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陪审法庭 D.四百人会议
17.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从封闭走向开放 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从分散走向整体 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18.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19.下列思想属于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是
A.倡导君主立宪 B.废除私有制 C.提倡三权分立 D.倡导人民主权说
20.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二者鲜明体现了
①天赋人权学说 ②人民主权思想 ③三权分立学说 ④反对种族歧视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21.“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得以“傲视全球”的直接原因是
A.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B.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C.成为海上霸主和殖民霸主 D.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22.英国宪章运动的三次运动高潮的出现表明当时
A.英国工人把争取普选权作为主要斗争目标
B.英国工人斗争受第二国际的影响,追求合法的议会斗争
C.英国工人运动实践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D.英国工人有了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下列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4.“冷战”时期,美苏关系主要表现为
A.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不断爆发“局部热战”
B.在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上的全面敌对,但双方不直接付诸武力
C.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D.仅在欧洲范围内相互争霸,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对峙
25.自2000年10月新一轮疯牛病危机在英国发生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严防疯牛病传入本国。这表明,面对经济全球化
A.必须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 B.必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C.必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D.必须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中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75分。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4分;29题11分;30题17分;31题9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李贽(1527——1602年),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①。是明末杰出的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②。李贽的进步思想首先表现在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③。这就是说,人们对是非的评论,本来没有固定的标准,对人的评论,也没有固定的结论,是非如同岁月一样,日夜不停地发展变化,而衡量的标准也应该随着社会前进而发展变化④。他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⑤。他还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曾说“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产者但说生产,力田者便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⑥。他公开为商人辩护,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⑦”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⑧。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材料中划线的部分,哪些属于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请写出序号。(6分)
(2)结合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分析李贽思想出现的原因。(6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例如,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署之曰满奴”。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均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有关社会心态的表述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
28.(14分)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依据材料和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 摘自《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4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是“救危亡之方”,可使“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消弭”。
(2)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为此,它可以仿行当时哪国的体制?(4分)
【材料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走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 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3)概据材料三、四,概括毛泽东与孙中山对民主政治不同认识,并指出各自的理论来源。(4分)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为建立民主制度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2分)
29.(11分)有学者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1840-1949年)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是走过了这样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各列一个近代前期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的代表性事件?(3分)
(2)“物质层面”的历史事件产生怎样的“物质”影响?(4分)
(3)“心态层面”的历史事件在思想文化的方面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30.(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 期 | 乡民迁出总人数 | 迁至他乡 种田人数 | 迁至城镇做工或 经营小商业人数 | 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
1820—1849年 | 29 | 29 | 0 | 0 |
1850—1879年 | 72 | 15 | 49 | 8 |
1880—1909年 | 156 | 0 | 118 | 38 |
1910—1939年 | 473 | 0 | 77 | 396 |
【材料二】 西部和西南部的路上挤满了饥饿的搭便车者。每一条铁路线的两侧都能见到无家可归者燃起的营地篝火。我看到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坚硬的路面上行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这次麦子和棉花大跌价中变得一无所有的佃农。……农民因为工人的贫困而变得贫困;同时,工人也因为农民的贫困而生活困苦。这两类人都没有钱去购买对方的产品,因此我们也就同时在一个国家中遇到了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现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美国富足生活中的贫困(1932年)>》
【材料三】 关于“新政”以及有关的政策和措施,一些人(如胡佛)把它说成是“极权主义”,另一些人(如大企业主)则把它说成是“社会主义”。……一些人,如查尔斯.E.库格林神父就曾鼓吹:“在我们中间,希特勒的政策,墨索里尼的建议和斯大林的教条,比华盛顿和杰斐逊的思想更受到尊重”,胡说“新政”是犹太人纲领,甚至提出要“用枪弹”消灭罗斯福。而另一些人,如激进民主派的休伊·郎,则提出要消灭超出一定数额的所有个人财产,鼓吹实行一种所谓“财富共享”的假社会主义。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的变化是什么?(2分)
导致乡民迁居谋生以及职业变化的两个基本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一中第四个时段出国的人数猛增,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造成材料二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4)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明进程的角度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6分)
31.(9分)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持怎样的看法?结合史实说明张之洞的观点。(4分)
(2)同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各顺应了什么历史潮流?两次改革从社会转型角度又有何相同之处?(3分)
(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为什么?(2分)
历史试题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75分。
1—5 ADAAD 6—10 BBADA 11—15 ACDBA 16—20 ACCDC 21—25 BADB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75分。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4分;29题11分;30题17分;31题9分。以下主观题部分,学生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
26.(13分)(1)史料:③⑤⑥⑦(2分); 史料解释:④(1分); 历史叙述:①(1分); 历史观点:②(1分); 历史评价:⑧(1分)
(2)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新兴市民阶层壮大;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文化:八股取士,文化专制,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成为一潭死水。(6分)
27.(12分)(1)视剪发辫为革命思想的表现;更新服饰追求时尚;肯定西方社会生活习俗,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4分)
(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许多法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思想的变化;伴随外国侵略的加深,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4分)
(3)不完全正确。因为这种现象只出现在一些大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并不显著;社会上还有一些人眷念过去,存在浓厚的皇权心态,如袁世凯掌权后企图复辟帝制等。(4分)
28.(14分)(1)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2分)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2分)
(2)消除内乱外患、维护专制统治。德国(日本)。(4分)
(3)认识:(孙中山)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毛泽东)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来源:(孙中山)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毛泽东)马克思主义。(4分)
(4)按“三三制”的原则的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七大”上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前夕,召开北平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立新中国。(2分,任答两个得满分。)
29.(14分)(1)历史事件: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心态层面:新文化运动。(3分)
(2)“物质”影响:有利于工业、教育、科技、国防的近代化;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2分);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中国近代交通、通讯的发展(答对任意3点可得3分)。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1分)
(3)影响: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思想解放;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或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科学文化(或文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新习俗(如新式婚姻等)的出现;(1点1分,共3分)前期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对东方文化绝对否定的做法。(1分)
30.(12分)(1)变化:由农村到城镇、国外。(2分)
基本原因:传统农业手工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衰落。(1分)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及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2分)
(2)主要原因:国内社会长期动乱;(1分)日本帝国主义入侵。(1分)
(3)主要原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无限制的股票投机,使股票价格严重背离实际价格;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导致市场的繁荣假象,使资本家盲目扩大再生产;资本高度集中造成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整个社会购买力低;工业大发展的同时农业却长期处于萧条状态。(答对3点以上即可得4分,2点2分,1点1分。)
(4)影响:政治: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缓解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像德、日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为在二战中战胜法西斯,维护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做出了重大贡献。(3分)经济:使救济和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分)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机。(1分)
31.(9分)(1)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国家发展强大。(1分)措施:实行新制(均田制和租调制)、整顿吏制,革除旧俗(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等)。(2分)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大融合。因此张之洞的看法符合事实,较为客观公正。 (1分)
(2) 不同: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侧重于顺应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潮流;(1分)而商鞅变法侧重于顺应了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各国为争霸纷纷富国强兵的潮流。(1分)都实现了向封建化的转型。(1分)
(3) 没有。(1分)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