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艺术考生文化调研考试
历 史 试 题
总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9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1、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秦朝第一次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C、秦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皇帝制度
D、秦朝的暴政导致了楚汉战争
2、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以下有关佛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此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B、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迅速传播,带来的危害之一是寺院经济的过度发展
C、齐梁之际范缜著《神灭论》从理论上反佛,根本原因是佛教是外来宗教
D、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都灭佛,说明佛教教义已不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3、下列科技成就中,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衡发明地动仪
C、华佗发明“麻沸散” D、《九章算术》的问世
4、王安石变法中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措施有
① 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一条鞭法在实行中遭到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激烈反对,这主要是因为
A、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 B、按人丁和田亩分担赋税
C、一切税役折成银两 D、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6、下列思想家中,既提倡“法治”,又反对君主专制的是
A、韩非子 B、李贽 C、黄宗羲 D、顾炎武
7、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南京条约》附件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8、《海国图志》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是
①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②目的是抵御外来侵略
③介绍外国历史地理情况 ④反映先进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9、中国民族资产阶段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0、中共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11、之所以说大革命失败了是因为它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
C、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D、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1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 D、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13、1935 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彻底消除了王明“左”倾思想的影响
C、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重大问题 D、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4、1953一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其表现是
A、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全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整风运动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5、改变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科学论断的事件是
A、反右派斗争 B、反右倾斗争扩大化 C、大跃进 D、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6、“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的任务、方针
③都强调要改革开放 ④都提出要拨乱反正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7、开辟新航路的后果中,不包括( )
A、西葡两国扩大了资本 B、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削弱
C、扩大了欧洲与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 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的衰弱
18、提出公共意志的思想家是
A、霍布斯 B、洛克 C、孟德斯鸠 D、卢梭
19、法国制宪会议的《八月法令》中规定:“一切公民和一切财产均应纳税。”这一规定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是
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维护大资产阶级利益
C、否定特权等级经济上的特权 D、标志资产阶级统治在法国确立
20、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德、日两国经济发展速度都很快,其共同的原因在于
A、都得到大量的外国投资 B、都得到大量的战争赔款
C、都得到许多海外殖民地 D、都得到大量的海外移民
21、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是
A、太平洋战争爆发 B、德军进攻西欧 C、德军突袭波兰 D、苏德战争爆发
22、西欧建立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军事强大、政治稳定的欧洲 B、联合起来与美苏争霸
C、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D、抵制英国势力均衡政策
23、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措施有
①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③稳定社会秩序 ④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1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4分,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共计39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始定律令。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栗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唐中宗时,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18以上为中男,23岁以上为成丁,58岁以上为老。
——《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建中元年)(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通鉴选·杨炎与刘晏》
材料四 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征税标准各是什么?为何出现这种变化?(4分)
(2)指出材料二中年龄变化的趋势,并说明其目的和效果。(4分)
(3)材料一中“庸”和材料三中“行商”的规定有何作用?(4分)
(4)材料四的规定有何作用?(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海关两)
年份 | 出口 | 进口 | 出超(+)或入超(-) |
1913 | 3 384 088 | 11 090 775 | -7 706 687 |
1918 | 10 080 756 | 947 420 | +9 133 336 |
1922 | 6 632 290 | 18 059 756 | -11 427 466 |
材料二 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行之愈远,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另一资本家又写道:“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纲》
请回答:
(1)透过材料一数值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态势的原因。(7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不要摘抄原文)。(4分)
(3)从上述材料你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出现,改变了欧洲大陆上的外交格局。普鲁士军国主义统治下的德意志帝国成为对欧洲和平的一个威胁。德国把奴役性的《法兰克福和约》强加在法国头上。它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既是由于那里有丰富的铁矿,又是出于战略上的筹划。
———摘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西方政治家曾经这样建议“关于萨尔区的协定仍然有效。……同时应当有一个附加条件,在同一时期内,法国应与德国缔结一项条约,规定由洛林供应德国的铁矿,至少是战前数量的50%,作为交换条件,德国应向洛林供应煤矿,其数量在考虑了萨尔区的产量之后,应与战前的供应总量相等”。
一一摘自凯恩斯《预言与劝说》
材料三 据报载:2004年6月6日,在法国诺曼底阿罗芒什举行了纪念盟军诺曼底登陆60周年仪式,德国总理施罗德首次应邀参加了纪念仪式,受到世人的关注。
材料四 从1870年到1945年主要发生在法德之间的几场大战导致了欧洲的分裂,而法德轴心共同推动的欧洲整合,一直到现在对整个欧洲都有强大的吸引力。
———摘自《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指出普法战争对欧洲国际格局的影响。(2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政治家的主要意图。这种意图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为什么能够重返欧洲大家庭?(4分)
(4)看了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关系的历史变化,谈谈你对国际关系取向的基本认识。(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27题13分,28题14分,29题15分,共计42分)
27、清朝前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时期,在边疆地区出现了哪些威胁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政治势力?(3分)
(2)清政府为此进行了哪些斗争?(6分)
(3)试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的原因。(4分)
28、20世纪40—6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曾面临三次困难。
(1)三次困难内容是什么?为克服这些困难,中共分别采取过哪些措施?(12分)
(2)从党对这些困难的克服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29、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世界政治局面面临着怎样的危机?概括指出这种严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以及对世界局势发展产生的影响。(15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答案 | D | B | A | A | B | C | B | C | B | B | A | D |
题号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
答案 | C | C | D | A | A | D | C | B | A | C | C |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4分,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共计39分。
24、(1)前者以人丁为主,后者以土地、财产为主。(2分)
原因: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以此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而实行两税法。(2分)
(2)变法趋势:丁男、中男的起岁增加,而“老”的年龄提前。(2分)目的:减轻赋役。效果:有利于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
(3)“庸”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发展农业生产;“行商”的规定使商业合法化,且量亦较合理,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4)废除了人头税,有利于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25、(1)发展态势: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一战后又衰落。(2分)
原因:一战中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高额利润的刺激及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一战后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5分)
(2)关卡林立,税收沉重;外资企业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特权,又具备在资金、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竞争优势。(4分)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中国要想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分)
26、(1)、德国成为先进强国;法国经济地位下降(受到遏制)(2分)
(2)、意图:法德经济进行合作,以化解彼此间的矛盾。(2分)不能实现的原因:《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掠夺性惩罚,加深了法德矛盾。(2分)
(3)、德国重返欧洲大家庭的原因:对二战的反省比较深刻、战后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主动加强与欧洲各国的合作。(4分)
(4)、战争、对抗必然两败俱伤;和平、合作才能共享繁荣。(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27题13分,28题14分,29题15分,共计42分)
27、(1)政治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外来侵略势力;地方割据势力。(3分)
(2)斗争:①平定准噶尔部反动贵族噶尔丹的叛乱;平定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②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挫败沙俄的侵略。③进军台湾,设置台湾府;平定三藩之乱。(6分)
(3)原因:①清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②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政府力量强大;③康熙、乾隆等皇帝的正确决策;④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4分)
28、(1)40年代初抗日根据地出现了物次极度匮乏的困难。
措施: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展大生产运动。(4分)
5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猛涨、市场混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困难。
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统一财经(或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4分)
60年代初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严重下滑的困难。
措施: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4分)
(2)启示:共产党是在曲折困难中成长起来的政党,共产党有能力解决所遇到所面临的困难,是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政党。(2分)
29.(1)危机:法西斯侵略扩张,世界大战的危机出现。(2分)原因: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德日等国的打击特别严重,两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分别形成了欧洲和亚洲两个战争策源地;英法等国对此持绥靖态度。(4分)(2)态度和影响:中国、西班牙、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人民奋起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但由于彼此孤立,没有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未能遏制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3分);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中立法案,纵容了法西斯侵略,助长了侵略气焰;(3分)苏联和世界进步人士对西班牙共和国进行了帮助,但是,苏联于1938年8月和德国又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行中立自保,有利于德国发动全面进攻。(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