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历史复习练习题1

2014-5-11 0:33:54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练习(一)

             

随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西周时期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发生巨变。

1.对于孔子的说的“礼”的最本质内容是

A.王位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B.由部落联邦逐渐实行宗法制

C.大规模实行分封制 D.中央实行君主专制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

2.在《礼记•运道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段话主要讲一个什么问题?          

A.私有制度的出现  B.国家正在形成C.阶级差别逐渐形成 D.野蛮社会取代文明社会

3.从内容上看,中国早期的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A.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D.以宗法制为核心,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

4.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表述最准确的是

A.分封制决定宗法制   B.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表现形式

C.两者没有内在的关系 D.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表”,两者互为表里

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地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 

C.血缘关系    D.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6.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周初的分封制     B.西周末的周王室衰微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群雄并立

7.以上这种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A.土地 B.人口 C.爵位 D.权力

8.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实现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演变,演变的主要因素是A.内外服制度     B.封邦建国  C.礼乐制度     D.宗法制度

9.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        

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  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

10.据材料说明周初能够取得“封侯”的主要是

A.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B.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和一般“国人”

C.仅限于王族内部      D.仅限于周王室的“庶子” 

11.据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些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

①服从周王命令  ②向周王贡献财物 ③派兵随同周王作战④向国王交纳地租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分封制在周朝初期实行的结果和意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巩固原来控制的地区,使周朝更加巩固B.分散诸侯权力,使之无力抗衡中央

C.便于征收贡赋,使西周更强盛     D.扩大了西周疆域,巩固西周政权

《史记·周本纪》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泰、晋始大,政由方伯。《左传·桓公五年》载: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13.以上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C.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频繁   D.中国的社会出现大统一的趋势

14.以下哪一材料最能体现分封制解体   

A.“礼乐征伐自天子出”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废井田,开阡陌”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家”

15.(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之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楚王问鼎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与周王平分天下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6.李白的诗称赞了哪位君主的什么伟大功绩?

A.秦始皇      B.汉武帝C.唐太宗     D.商鞅

17.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B.秦国是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兼并战争D.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形容秦朝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18.秦始皇“法令一出”指的是    

A.制定颁布《秦律》   B.颁布“焚书令”

C.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推行郡县制

19.材料中的“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要是说明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   D.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0.对于材料中两人争论的焦点最准确的是 

A.应该由什么人来掌握国家政权  B.应该用什么治国思想来管理国家

C.应该用地方行政手段来管理国家D.用法家思想还是用儒家思想的争论

21.材料二中两人不同争论,秦始皇最终采纳   的建议,并实行了    制  

A.李斯、分封制   B.王绾、郡县制C.李斯、郡县制     D.王绾、分封制

22.秦始皇最后接受了李斯的观点,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最重要影响是     

A.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不利于国家统一,不利于经济发展

C.造成了秦朝的暴政            D.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23.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其中 “制六合”的主要措施是  

A.以郡县代替分封    B.统一文字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2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A.肯定秦朝的郡县制   B.肯定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秦朝的赋税制度  D.肯定秦朝的民族政策

丞相李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

25.依据李斯的建议,秦朝实行了什么政策?  

A.焚书坑儒     B.统一度量衡C.进攻匈奴      D.修筑长城

26.这件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是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B.不利于秦朝的统治C.摧残了中国的文化D.造成了阶级矛盾尖锐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他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地作了修正。如果容许这项制度以原来的法家方式来实现,即对帝国结构的各个部分进行严密的中央集权控制,那么它不可能维护得这么久。—摘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7.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     

A.地主阶级的权欲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地主阶级的要求  D.法家思想的启示

28.鉴于西周分封制的教训,秦朝“废分封,设郡县”最重要的实际效果是   

A.有利于中国的法治社会的发展  B.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稳定

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9.你之所以能够得出以上结论,主要依据是这种做法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30.下列有关秦朝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31.《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赏(偿)稼”。这说明

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B.当时的法律已日趋健全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溢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

32.材料中的“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主要是指  

A.秦朝中央集权制度B.秦朝实行的郡县制

C.秦朝实行的皇帝制度D.秦朝实行的分封制

33.鉴于这个“教训”西汉初期实行的最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举     D.实行刺史制

34.实行这种制度的最大影响是      

A.诸侯势力膨胀,严重影响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B.有效地避免了“孤立”的被动局面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有利于抵抗外族的侵扰

《史记·吴王濞列传》载:(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35.为此,西汉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对地方诸侯王的战争  B. “削藩”C.颁布了“推恩令”   D.“七王之乱”

36.有人说七国之乱根本上是因为“削藩”而造成的,而事实上      

A.只要西汉统治者不“削藩”,七国之乱就不会发生B.这是一个偶然现象,没法预见

C.不管西汉政府有无“削藩”,七国之乱一定会发生

D.统治者如果处理好内部的矛盾是可避免的

《汉书·主父偃传》载:(主父偃)说上日:“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37.由此,西汉政府实施了        

A.刺史制度  B.推恩令  C.削藩策 D.分封制

38.以上措施的推行,最大的作用在于   

A.解决了地方王国问题B.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C.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成熟D.造成了西汉政权的动荡

39.“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重用近臣夺相权,朝廷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B.尚书被中书取代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40.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A.地方势力的削弱   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和宦官专权

41.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42.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中央集权  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3.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4.《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太祖)等人,有功,典禁卫军。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我叛也,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观数人者,皆非统御之才,恐不能制服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耳。’帝悟。”

45.在材料中赵普的看法是        

A.杜绝士兵哗变   B.防止大将叛乱 C.削减禁卫军队    D.培养统御之才

46.上题中的太祖“悟”到什么?     

A.石王兵权太重可能取而代之   B.赵普不知石王等人是开国元勋

C.应该提醒石王警惕军队哗变   D.石守信和王审琦等皆非统御之才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地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

47.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48.北宋时期设置通判的的主要职责是   

A.征收地方赋税   B.处理地方案件C.征发国家徭役   D.负责监督知州

49.北宋初期为分散宰相行政权和财权而设立的机构分别是         

A.参知政事、三司使 B.转运使、参知政事C.三司使、参知政事 D.参知政事、转运使”

50.宋朝时的“二府”也即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军政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C.枢密院和兵部   D.参知政事和宰相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51.北宋过分集权造成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 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④地方上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52.针对宋朝的过分集权之不足,元朝进行局部调整,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A.大都及其周边河北、山西、山东三省   B.直隶行省

C.富饶的江南地区             D.成吉思汗起家的斡难河地区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53.在中国古代史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它们是    

A.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矛盾;军权与财权矛盾

B.兵权、行政权的矛盾;司法权与财权的矛盾

C.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外国矛盾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矛盾

54.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丞相专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中多是奸臣   B.皇权软弱 C.丞相权利过大  D.专制中央集权制本身

55.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演变的轨迹总体呈现 

A.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   B.相权多凌驾于皇权之上趋势

C.皇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    D.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自秦始皇置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56.导致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A.明太祖时丞相专权   B.由明太祖个人作风决定

C.维护社会稳定需要  D.加强皇权的需要

57.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58.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黄宗羲这句主要是说明

A.废宰相后君主专制逐渐发展到顶峰,加剧了政治腐败

B.废宰相后,使君权受相权威胁的局面得到改善

C.废宰相后严重破坏了民主法制,使政治开始腐败

D.废宰相后使古代政治民主化程度大大提高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59.为应付这种局面,明太祖的做法是           

A.废宰相    B.设殿阁大学士 C.设三司     D.设立军机处

60.以下对于殿阁大学士的职能,最准确的说法是(  )

A.实际上行使了宰相的权力   B.行使政府的行政权

C.权力不大,仅充当皇帝的顾问D.位卑权重,是政府的决策机构

  明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除了最大限度地加强君主权力之外,还制定《大明律》,加强了对人民的反抗斗争的镇压和监视.

14883

《大明律》

61.根据明清时期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请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下《大明律》的各项内容中最能体现明中后期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是        

A.规定了皇族和贵族的封建特权  B.增加了经济立法

C.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D.对贪污贿赂严惩不贷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缜密者入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辰、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62.清初皇权受到很大限制,主要是由于存在着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内阁  C.南书房      D.六部

阅读下面图片信息

Zs109464

63.以上图片中所示的机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C.巩固皇权     D.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64.对图片中这一政治机构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相当于唐代的三省合一机构B.替代了宰相的职能

C.主要职能是监督各级大臣D.是皇帝的机要秘书集团

65.明清时期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是           

A.丞相制度的终结   B.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废除  

C.军机处的设置    D.八股取士的实行

66.之所以得出以上结论,主要是因为   

A.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B.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C.军机处能迅速处理政务  D.皇帝能直接指挥中央官员

67.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68.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朝时废宰相,相权和君权矛盾最终得以解决

1.A 2.B  3.D 4.D 5.D  6.A 7.A 8.B  9.B  10.A 11.A 12.D 13.B 14.B 15.D16.A 17.B 18.A 19.A 20.C 21.C 22.A 23.A 24.A 25.A 26.C 27.B 28.C 29.D 30.D 31.A 32.B 33.C 34.A 35.B 36.C 37.B 38.A 39.A 40.C 41.C 42.B 43.C 44.C 45.B 46.A 47.B 48.D 49.A 50.B 51.D 52.A 53.D 54.D 55.C 56.D 57.A58.A 59.B 60.C 61.B 62.A  63.D 64.D 65.C 66.A 67.B 68.C

二.非选择题

zszhou071阅读下列材料:

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

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请回答:

(1)     材料中,周亚夫“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2分)

(2)     依据材料,由表及里的分析周亚夫被免于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 3分)

(3)     周亚夫曾经做过太尉,后来被廷尉逼供而死,太尉是什么官职?(1分)从材料看,廷尉又是什么官职?(1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3分)景帝之子汉武帝是如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3分)

(1)宗法制(2分);

(2)由于周亚夫和景帝的意见不同,经常触犯景帝、他人谗言,(1分)实质是皇权和相劝之争;(2分)

(3)太尉掌管军事(1分),廷尉掌管司法(1分)

(4)原因:①汉初刘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封制兼用的政策。他逐一消灭异姓诸侯和功臣,同时分封同姓诸侯,希望巩固刘姓统治地位。(1分)  ②但同姓诸侯势力越来越大,威胁中央,(1分) ③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土和权力,引起诸侯不满。(1分)  

 武帝:①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子弟也可继承爵位和分得土地(郡守统辖)。(1分) ②将全国分为13个州,派史监察地方。(1分)  ③大量废诸侯。(1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材料四  科举者……专取四书:刊号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日知录·语文格式》

请回答:

(1)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4分)并说明选官标准的重大变化。(3分)

(2)   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2分)

(3)   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 (2分)

(1)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明朝八股取士。(4分)

变化: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八股取士取呆板空洞的八股文为标准。(3分)

(2)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主义日益加强,严格以八股取士,培养服从皇帝的奴仆。(2分)

(3)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1分)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