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三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三历史复习练习题13

2014-5-11 0:33:54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练习(十三)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制服》,要求人们改变服装样式。新创制的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城市的饮食结构也发生变化,吃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人力车、自行车成为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出现了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富商巨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住宅中安装了电灯和自来水……但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草房仍旧大量存在。政府多次明令禁止缠足,有的妇女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脚的解放,标志着妇女地位的提高。……但在广大的农村,仍有许多女孩被迫缠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破除了这种陋习。—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

1.鸦片战争后人民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广州

2.据材料分析,民国初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有 ①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③妇女地位提高 ④在中国当时仍然存在着很强的封建思想观念和意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主要原因有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政体 ②民国政府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西学传人的影响 ④辛亥革命不彻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阅读下列两幅图片

qipao  F200000

图一 旗袍          图二 中山装

4.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之风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西式服装传入B.清政府实行服饰改革

C.中国人普遍欢迎西式服装D.中式服装遭到唾弃

5.对以上两幅图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②体现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进步 ③出现的时间应该不早于20世纪初 ④出现的地点应该是在上海、广州等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6.辛亥革命时期,有人做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到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7.中国近代史上有一首这样的打油诗“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请你运用你所就的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应该出现于  

A.洋务运动期间   B.维新变法期间 C.义和团运动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

8.揭开“断发易服”序幕的是    

A.广州、上海等地买办B.北京、上海等地青年学生C.留美幼童D.资产阶级革命派

08

中国妇女的“三寸金莲”

9.下列关于不缠足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政治色彩  

B.缠足给中国的妇女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C.不缠足运动首先是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发生的

D.放足受外国传教会极力宣传的影响

10.在19世纪末,维新派人士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         

A.外国传教会的宣传   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D.民族危机的影响

11.下列礼仪体现民主共和精神的是 ①三跪九叩 ②长拜作揖 ③鞠躬 ④握手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阅读下列两幅图片

pic_1449  xin_d044bea387576f0b4148d48c

图一 旧式婚姻        图二 新式婚姻

12.从以上图片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有 ①婚姻由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 ②婚姻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 ③这种变化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推动 ④这种变化在中国大地上都得到普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特征’条件包括:文理通顺可以写短文章;大家闺秀,不染自由之气;有服从性质。”“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能阻止的了’。”

13.从章太炎的征婚条件中,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         

A.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章太炎的征婚条件存在着严重的门第观念

C.当时人们征婚时对文化的要求很高D.封建思想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摘自《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14.1920年,某人到广州旅游,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在影剧院看电影《歌女红牡丹》  

C.在西餐馆就餐       D.听到有人称呼他“先生”  

  新中国建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

15.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中国社会家庭生活产生重大变革的标志是           A.取缔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B.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C.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D.制定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

16.为进一步提高百姓的饮食水平,政府发动了           

A.放心工程      B.安居工程    C.希望工程      D.菜篮子工程

17.中国人民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是在         

A.辛亥革命后     B.新中国成立之初 C.“一五”计划完成后 D.改革开放十年后

18.我国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产目的是 

A.让职工买到合适的商品房B.让来自农村地区的职工买到成本价住房

C.让中低收入的职工买到成本价住房D.让所有职工的住宅档次全面提高

19.下列表述不符合实际的有       

A.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中国人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

C.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下降 D.1995年,政府启动了“安居工程”

20.“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体现了  ①当代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高尚追求 ②现代生活节奏的高效与快捷 ③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④现代人对金钱的崇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21.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根本问题?    

A.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B.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C.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技的发展

D.刘铭传的提议不符合清政府的统治需要

22.清政府的这种做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 ①中国铁路起步晚 ②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③便于列强侵夺中国铁路路权 ④有利于清政府抵抗外外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23.标志中国铁路诞生的铁路是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汉铁路

24.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的铁路建造于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  D.辛亥革命发生之后

25.近代以来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是         

A.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的研制成功      B.磁悬浮列车的投入使用

C.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  D.飞机的发明

26.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同西北的联系,修建 

A.宝成铁路      B.兰新铁路  C.成昆铁路      D.陇海铁路

27.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A.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开始  B.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C.1909年试飞成功       D.1920年开通

28.铁路成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主要的因素有 ①铁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 ②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③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④ 清政府从一开始就支持建设铁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具大神通,经纬纵横,匪夷所思,惯传消递息,捷于影响。穿河贯汉,事更离奇,欲报平安,暗牵线索。入手行间墨尚滋。从今后,任洪乔善误,那怕愆期。何人费尽心机,纵万里关山信不迟,笑鱼笺雁帛,无斯火速。简书羽檄,枉说星飞。巧夺天工,能通造化,盼到还云一霎时,机枢动,贯蛟宫蜃窟,直达波斯。

——滇南香海词人:《洋场咏物词四阕·调倚沁园春》

29.以上材料主要是针对什么新事物而言?

A.交通工具的变迁    B.通讯工具的变迁C.报刊事业的发展 D.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30.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的时间和地点是          

A.19世纪70年代,南京   B.20世纪初,上海

C.19世纪70年代,上海   D. 20世纪初,南京

31.清政府开通的第一部市内电话是在   

A.上海   B.南京   C.北京  D.广州

32.近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 

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台湾

33.下列有关近代电讯邮政事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B.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C.民国时期,邮政得到进一步发展

D.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电报电信事业无从发展

34.有关中国的电话通讯工具的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B.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C.到2000年末中国的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D.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35.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的影响是 ①信息传递快捷简便 ②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

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

36.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①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②晚清时中国有了近代报纸 ③“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 ④中国近代报业是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开创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7.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是         

A.报刊的诞生     B.电影的诞生C.电视的诞生   D.互联网的出现

阅读下列四幅图片

937172mb中华田园鸡-12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38.戊戌变法时期宣传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宣传革命的报纸分别是         

A.图一和图二    B.图一和图三  

C.图一和图四     D.图二和图三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党报是       

A.图一   B.图二 C.图三   D.图四

4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哪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①《红色中华》 ②《新华日报》 ③《解放日报》 ④《中央日报》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1.标志着中国的电影事业起步的事件是    

A.《歌女红牡丹》的拍摄成功B.《定军山》的首映成功

C.《风云儿女》的拍摄成功  D.《渔光曲》的拍摄成功

42.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风云儿女》   D.《渔光曲》

43.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的是  

A.北京电视台试播  B.上海电视台试播  C.广州电视台试播  D.天津电视台试播

欣赏下面漫画

193601

44.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互联网,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45.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是在     

A.1978年      B.1984年  C.1994年      D.1998年

46.你认为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的原因有 ①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界限,适应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②中国政府大力扶植 ③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它的发展 ④信息产业已经逐渐取代第一、第二产业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产业部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47.互联网正在覆盖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关于互联网的作用,正确的有①互联网使世界人们共享知识和信息 ②电子商务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贸易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人做生意 ③互联网在缩短世界距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 ④网络世界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更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8.改革开放以来电视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是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卫星传送技术的进步

C.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  D.电视价格的优惠

49.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信息量丰富      B.文字、图象声音兼备

C.高度互动,双向传授  D.时代性最强

50.下列有关互联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的发展方兴未艾     B.它有传播信息的功能

C.用户使用互联网费用低廉  D.它的普及削弱了传统媒介的地位

51.看图,这是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时使用的粮、布、油票。而现在你可以只赁手中的人民币在任何一家超市买到你想要的这些东西,这说明


①粮、布、油票的携带没有人民币方便,大家不愿意携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

③生产力解放的结果     

④日益现代的农业、工业、畜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民国初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快捷和舒适,你会选择                                        


      

 

    

 A         B        C        D

53.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54.以下饮食在我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③玉米

 

④可口可乐

 

②张裕葡萄酒

 

①石榴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55.下列组图是我国流传至今的生肖纪年,它反映了:

A、我国人民重视游牧  B、我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C、我国动物种类繁多  D、我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1.B 2.A 3.A  4.A 5.A 6.B  7.D 8.C 9.C  10.B11.D 12.B 13.D 14.B 15.B 16.D 17.D 18.C 19.C 20.A21.C 22.B 23.B 24.A 25.C 26.B 27.B 28.A 29.B 30.C

31.B32.D 33.D 34.C 35.C 36.B 37.A 38.A 39.C 40.A41.B 42.D 43.A44.A 45.C 46.B 47.D 48.B 49.C 50.D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 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请回答:

⑴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

⑵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

⑶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⑴轮船、汽车、电灯、摩天大楼、旗袍

⑵西式婚礼、西餐、西装、点头鞠躬、握手等等

⑶①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衣食往行、习俗风尚等,都出现了新特征。

②以吴老太爷为代表一部分社会守旧群体,在社会进步面前,己远远落后于时代,表现为封建保守、愚昧落后。

③虽然时代变了,但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

2.百年张裕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它经过了产生――发展――衰落――再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92年著名华侨实业家张弼士为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烟台建立了张裕葡萄酒公司。该公司采用欧洲现代醇酒技术生产优质葡萄酒,建立了窖内恒温为摄氏11度的亚洲唯一的地下大酒窖。它是我国最早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酿造葡萄酒的大企业。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张裕葡萄酒公司题词“品重醴泉”, 以示嘉勉;1915年,在为庆祝巴拿马运动竣工而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张裕葡萄酒公司送展的“可雅白兰地”、“红葡萄”、“雷司令”、“琼瑶浆”一举荣获最优等奖和4枚金质奖章。“可雅白兰地”因此被命名为“金奖白兰地”,成为世界名牌。这也是中国商品首次在国际上获得的殊荣。

材料二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张裕公司成了一家国有企业。……1994年公司进行了企业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张裕集团有限公司”挟品牌优势,成功发行8800万(B)股,成为国内同待业中首家上市公司,2001年张裕与世界葡萄酒巨头卡斯特集团合作,加速了张裕与国际化接轨的步伐。几年来,张裕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骄人业绩。

请回答:

(1)“张裕”建立后,仅用二十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世界著名企业,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张裕公司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指出变化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张裕公司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38、(1)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热潮;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采用先进的技术。

(2)由国有企业发展为股份制公司;

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政府的支持与有利的环境;先进的技术是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不断调整、改革,企业才能充满活力。

3.材料解析: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799

647762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056

91572

383513

526483

585007

互联网用户(户)

7213

回答下列问题:

(1)四大传媒指哪些?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2)哪种发展最快?为什么?

互联网。互联网的优势: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3)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更大限度地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