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届高三年级2月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X至X页,第II卷X至X页。本试卷满分100分,附加题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到设在第II卷的答题卡上,不能答在第I卷上。考后第I卷不上交。
2.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主要标志是
A.水利灌溉事业发展 B.铁农具的使用
C.牛耕的推广 D.《考工记》的出现
2.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
A.秦朝 B.西汉 C.西周 D.元朝
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长安 B.江都 C.涿郡 D.洛阳
4.元朝对全国各地区实行有效管理的新制度是
A.中书省制度 B.察举制度 C.行省制度 D.郡县制度
5.我国明清古典科技的主要特点是
A.总结性 B.创新性 C.落后性 D.反封建性
6.通过鸦片战争掠夺中国的西方列强是
①英国 ②法国 ③美国 ④德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下列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不同 B.革命任务不同
C.革命性质不同 D.革命对象不同
8.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是
A.国民政府 B.北洋军阀
C.各帝国主义列强 D.日本帝国主义
9.与国共对峙局面基本结束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西安事变 D.皖南事变
10.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主要区域是在
A.中原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华北地区
11.下列具有明显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三反”“五反”运动
C.镇压反革命运动 D. 土地改革运动
12.1957~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探索的主要成果是
A.大跃进运动 B.快速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
13.1978年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是指
A.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B.农村向城市转变
C.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转变
D.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变
14.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败一成的关键因素是
A.是否坚持土地公有制
B.是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是否坚持改革
D.是否从根本上改革了生产关系
15.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中,首先到达美洲的是
A.迪亚士的船队 B.哥伦布的船队
C.麦哲伦的船队 D.达·伽马的船队
1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共和国的成立 D.查理二世的复辟
17.《人权宣言》颁布于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 B.美国独立战争中
C.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 D.德国工业革命中
18、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共同点是
A.建立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合专政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打碎外族的殖民枷锁
D.废除黑人奴隶制
19、下列不属于日本明治维新目的的是
A.消除民族危机 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D.建立近代化国家
20、下述国家垄断形成过程中,普遍集中程度最高的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2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主要由于
A.参战各国的战争目的 B.参战国的性质
C.战争的巨大破坏性 D.战争的规模
22.世界上第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23.比较好的解决了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是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2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下列会议,决定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是
A.德黑兰会议 B.开罗会议 C.华盛顿会议 D.雅尔塔会议
25.下列国际性组织中,囊括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建立的标志是
A.联合国 B.世界贸易组织
C.欧洲联盟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008届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毕业考试
历史
第I卷 答题卡(共5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得分 |
答案 | ||||||||||||||
题号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 |
答案 | - |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 第I卷 | 第II卷 | 总分 | ||
26 | 27 | 28 | |||
得分 |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周恩来在欢庆八一南昌起义胜利时的讲话
材料二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历史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有什么重大意义?(4分)
(2)遵义会议纠正了什么路线错误?(2分)材料二中所说“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有什么影响?(4分)
(3)材料三的方针通过什么事件的解决得到了落实?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4)通过材料二、三中共路线方针的变化,集中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2分)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2年春,担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通过在山东调查研究指出:“在当前,减租减息就是山东的中心工作,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这一中心来做。要全党来抓,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干部都来抓。”
材料二 生产资料除依法收归国有者外,均由乡农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也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使地主分子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这方面政策的完整内容应该是什么?(4分)中共中央当时推行这种土地政策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政策要消灭什么土地所有制,实行什么土地所有制?(4分)这种政策的推行在我国造成什么影响?(4分)
28.(18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哪几个领域产生突出成就?(8分)第三次科技革命又在哪些领域出现高新技术?(6分)这两次“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共同影响?(4分)
附加题(20分)
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之一,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国家)各发生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4分)试分析概括这股潮流在欧洲和亚洲各自的特点,(12分)并说明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4分)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2分,共25题50分。)
1.B 2.A 3.D 4.C 5.A 6.D 7.A 8.B 9.C 10.A 11.B 12.D 13.D 14.B 15.B 16.A 17.C 18.B 19.C 20.C 21.A 22.D 23.C 24.D 25.B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镇压中共和革命人民;开始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4分)
(2)纠正了中共党内“左”倾路线错误。(2分)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4 分)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解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4分)
(4)说明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的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把革命理论和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2分)
27、(1)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祖交息。(4分)调动地主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分)
(2)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4分)在我国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农民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4分)
28、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产生。(8分)
原子能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航天技术;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只要有三项就可)(6分)
影响:生产力、人类生活、经济结构、国际经济格局等(只要有两项就可)。(4分)
附加题(20分)
代表性事件:欧洲的德意志统一运动;(2分)亚洲发生“革命风暴”。(2分)
特点: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运动属于新式的,即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运动;其主要任务是结束分裂割据,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4分)结果取得了成功。(2分)
亚洲地区的民族主义潮流属于旧式的民族运动;其任务是维护独立为主,即反侵略又反封建。(4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2分)
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工业革命进行,资本主义迅速经济发展,与其政治上的分裂割据状态发生尖锐矛盾;新兴力量不断成长,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2分)同一时期的亚洲相继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各国传统经济虽已开始逐步解体,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都尚未成长起来。(2分)
评分说明:
非选择题部分,若学生答案与本答案不完全相同,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所分配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