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中国古代史测试
出卷人:钟文麟 审卷人:王丽珍 成绩: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不断,井田制崩溃,封建制确立。回答l~3题。
1.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器的运用 B.牛耕的运用 C.水利灌溉的运用 D.铁口犁的运用
2.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在秦国修建的有 ①芍陂 ②都江堰 ③西门豹渠 ④郑国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器 B.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
C.我国春秋战国时已发明铸铁柔化技术 D.我国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铁农具
“汉承秦制”,汉朝在废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损益变化。回答4~5题。
4.秦汉时期,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东汉刺史制度比西汉进一步加强,表现在
A.定期巡行所属郡国,检阅刑狱情况,考查长吏政绩
B.全国分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C.刺史没有固定治所
D.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5.汉代实行的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度 B.科举制度 C.察举制度 D.刺史制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朝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回答6~8题。
6.秦朝时最西和最南的两个郡,治所分别是今天的
A.甘肃临洮南、广西桂林 B.甘肃岷县、广东广州
C.甘肃临洮、广西崇左 D.甘肃岷县、广东惠州
7.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御史大夫的是①负责管理军事②负责国家监察事务③执掌群臣奏章④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秦朝制定的秦律①分类较细②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意志③参照了六国律令④因过于残暴,被后世所抛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各国纷纷变法,封建制度确立。回答9~1l题。
9.各国变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
A.诸侯国君 B.奴隶主贵族 C.奴隶的反抗斗争 D.新兴地主推动
lO.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直接触犯旧贵族政治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
11.推动秦国封建化进程的核心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回答12~14题。
12.下列现象与佛教无关的是
A.《洛神赋图》 B.《敕勒歌》 C.石窟艺术 D.《神灭论》
13.范缜在《神灭论>中说:“浮图(佛教)害政,桑门(僧侣)蠹俗。……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以至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情游,货殚于泥土。”以上文看,范缜反佛是因为①佛教造成了社会的分裂战乱②佛教破坏了家庭和亲属关系③佛教防碍了政府的行政活动④佛教造成了社会的经济负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我国古代唯物论思想家王充和范缜思想的共同点是
A.自然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B.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C.人的精神和肉体共存亡 D.人是能战胜自然的
府兵制、募兵制是隋唐时期重要的军事制度。回答15~16题。
15.对府兵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源于西魏,初创时,采取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
B.隋朝时,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C.唐朝时,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将帅难以拥兵自重
D.安史之乱后,府兵制崩溃,实行了募兵制
16.下列关于募兵制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它形成于武则天时期②它是均田制遭破坏的产物③它使兵将之间逐渐形成隶属关系.易导致军阀形成④它是唐前期国家富强的重要措施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两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回答17~19题。
17.有关庆历新政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B.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C.设立市易务,稳定物价 D.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18.王安石变法中与唐代的“庸”相似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募役法
19.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大官僚的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C.阶级矛盾尖锐 D.边境少数民族进攻,无暇改革
20.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B.解除北匈奴的威胁
C.恢复汉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D.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
21.我国大规模北民南迁时期不包括( )。
A.春秋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北宋末至南宋
22.1683年,康熙帝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
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 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地域 D.驱除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23.下列战争中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抗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雅克萨之战
C.戚继光抗倭 D.牧野之战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虽渐趋衰落,但封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超过了前代。回答24~25题。
24.明朝的商业,与战国时期相比,其进步性表现在①封建政府放弃了轻视商业的政策②商业活动的内容更加贴近人民的日常生活③盐、铁贸易已经趋于衰落④出现了具有明确分工的工商业中心城市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日益发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而且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历程。回答26~27题。
26.下列关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说法,正确的有①职权有分工、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②三省的运行机制是:中书——尚书——门下③三省长官的品级较低④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7.宋太祖及其继承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由于
A.朝中大将权势过重 B.中央财政出现严重困难
C.宋太祖是通过政变获取皇位 D.地方藩镇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28.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
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B.改变地方行政机构,分散其权力
C.废l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D.改变选官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29.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衰落,最能反映这一特征的历史现象是
A.封建专制王权发展到极点 B.封建经济发展缓慢下来
C.封建文化发展停滞 D.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成分
30.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改革 B.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C.各民族间战争 D.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第31题8分,第32题1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括了哪些人的意见?(1分)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2分)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2分)
(4)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庸,每日三尺。 ——《大唐六典》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明史·食货志》
材料四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4分)
(2)归纳材料一中赋税制度的特点。(3分)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2分)
(4)比较材料三、四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2小题,第33题8分,第34题12分
33.两宋时期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概括并用史实说明这种特点对时中国济发展趋势、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8分)
34.概括指出宋元与明清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这种不同特点的原因形成,据此你有何认识?(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