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级第三周周测综合科理科基础
本试卷包括75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选出答案后,请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选对的得2分,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平动的物体一定都可以视为质点 B.有转动的物体一定不可以视为质点
C.研究物体的转动时一定不可以将物体视为质点 D.不可以把地球视为质点
2.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移和路程都是描述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B.质点的位移是直线,而路程是曲线
C.在直线运动中位移和路程相等 D.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和路程相等
3.子弹以900m/s的速度从枪筒射出,汽车在北京长安街上行驶,时快时慢,20min行驶了 18k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则
A.900m/s是平均速度 B.都是瞬时速度

C.54km/h是平均速度 D.54km/h是瞬时速度
4.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大时,加速度一定大;速度小时,加速度一定小
B.速度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
C.在时间t内,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一定不断增大
D.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一定为零
5.右图为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根据图线做出的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①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②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在t=2 s后开始沿正方向运动③在t=2 s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2 s后位于出发点正方向上 ④在t=2 s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甲、乙两物体分别从10m和20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落地时甲的速度是乙的1/2 B.落地的时间甲是乙的2倍
C.下落1s时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相同 D.甲、乙两物体在最后1s内下落的高度相等
7.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4m/s, 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8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7m/s B.5m/s C.6m/s D.5.5m/s
8.自由落体运动是
A.物体不受任何作用力的运动 B.物体在真空中的运动
C.加速度为g的竖直下落运动 D.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竖直下落运动
9.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要使一颗礼花弹上升至320米高处,在地面发射时,竖直向上的初速度至少为(g=10m/s2)
A.40m/s B. 60m/s C. 80m/s D.100m/s
10.关于直线运动中的物体,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若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虽然加速度很小,物体的速度还是要增大的
B.若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虽然加速度很大,物体的速度还是要减小的
C.不管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怎样,只要加速度不为0,物体的速度就是变化的
D.若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它的加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11.物体先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1,当速度达到v时,改为以a2作匀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分别为s1,t1和s2,t2。下列式子不成立的是

12.自由落体(g=10m/s2)运动在任何两个相邻的1s内,位移的增量为
A.1m B.5m C.10m D.不能确定
13.物体由静止开始以恒定的加速度a向东运动t s后, 加速度变为向西, 大小不变, 再经过t s时, 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A.物体位于出发点以东, 速度为零 B.物体位于出发点以东, 继续向东运动
C.物体回到出发点, 速度为零 D.物体回到出发点, 运动方向向西
14.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当经过S位移的速度是v时, 那么经过位移为2S时的速度是
A. 2v B. 4v C.
D. ![]()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做直线运动,若在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的位移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C.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变化量恒定的运动
D.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恒定(不为零)的直线运动
16.关于位移、速度、加速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速度减小时,位移一定在减小
B. 某时刻物体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一定为零
C. 两物体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初速度相同,则末速度大的物体,其加速度一定大
D. 加速度的方向就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17.某物体从空中自由下落,最后1s下落的高度为总高度的
,则物体刚下落时离地面的高度(g=10m/s2)
A.20m B.45m C.80m D.125m
18.某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两个2 s内的平均速度分别是4 m/s和10 m/s,该质点的加速度为
A.3 m/s2 B.4 m/s2 C.5 m/s2 D.6 m/s2
19、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
A.Na2CO3是碱 B.Na2CO3是盐 C.Na2CO3是钠盐 D.Na2CO3是碳酸盐
20、下列分散系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 )
A.豆浆 B.牛奶 C.蔗糖溶液 D.烟、云、雾
21、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
A.胶粒直径小于1nm B.胶粒带正电荷
C.胶粒作布朗运动 D.胶粒不能通过半透膜
22、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特征是 ( )
A.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B.胶体粒子带电荷
C.胶体粒子不能穿过半透膜 D.胶体粒子能够发生布朗运动
23、用半透膜把分子或离子从胶体溶液分离出来的方法是 ( )
A.电泳 B.电解 C.凝聚 D.渗析
24、用下列方法来制备胶体,能够得到胶体的是 ( )
A.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Cl2溶液和硫酸相混和并振荡
B.把1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到20mL温水中,边加边振荡,并加热到沸腾
C.把1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一次性加入到20mL沸水中,并加以搅拌
D.把1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20mL到沸水中,边加边振荡
25、下列应用或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没有关系的是 ( )
A.用明矾净化饮用水
B.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
C.在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D.清晨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林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景象(美丽的光线)
26、在水泥厂、冶金厂常用高压电作用于气溶胶,以除去大量烟尘,减少烟尘对空气的污染。这种除尘法的原理是 ( )
A.渗析 B.电泳 C.凝聚 D.丁达尔现象
纳米科技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人们会利用纳米级(1-100nm,1nm=10-9m)微粒物质制造出更加优秀的材料和器件,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解答11、12两题。
27、下列分散系与纳米级微粒在直径上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
A.溶液 B.胶体 C. 悬浊液 D.乳浊液
28、将纳米级微粒物质溶解于液体溶剂中形成一种分散系,对该分散系及分散质颗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
A.该分散系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B.该分散质颗粒能透过滤纸
C.该分散质颗不能透过半透膜 D.该分散质颗粒能发生布朗运动
29、在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滴入下列某种溶液,出现的现象是先沉淀,后沉淀溶解。这种溶
液是( )
A.稀硫酸 B.饱和硫酸镁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饱和硫酸铵溶液
30、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l~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都产生红褐色沉淀 D.颜色都呈红褐色
31、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并且淀粉遇到碘单质,可以出现明显的蓝色特征。现将淀粉和稀Na2SO4溶液混合,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蒸馏水的烧杯内,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完好无损的是 ( )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加入碘水不变蓝
C. 加入BaCl2溶液产生没有白色沉淀产生 D.加入碘水变蓝
32、下列制备溶胶的方法可行的是( )
①0.5mol·L-1BaCl2溶液和等体积2mol·L-1H2SO4溶液混合并振荡 ②把1mL饱和的FeCl3溶液逐滴加入20mL的沸水中,边加边振荡 ③把1mLNa2SiO3溶液加入10mL1mol·L-1HCl溶液中用力振荡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都可行
33、土壤胶体颗粒带负电荷,因此土壤中施用含氮总量相同的下列化肥时,肥效最差的是( )
A.硫铵 B.氯化铵 C.碳铵 D.硝酸铵
3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盐、钙盐的是( )
A.石灰石 B.Ca(OH)2 C.CaCO3 D.CH4
35、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36、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C.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出现明显光带
D.溶液稳定,放置后不会生成沉淀;胶体不稳定,放置会生成沉淀
37.下列关于细胞主要化学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等有关
B.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C.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都属于脂类
D.动物乳汁中的乳糖和植物细胞中的纤维素都属于多糖
38. 下面关于细胞中水的含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是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B.老年人细胞中含水量比婴儿的少
C.抗冻的植物细胞内自由水含量大 D.新陈代谢越旺盛,细胞中的含水量越高
39.在人体内细胞正常分化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
A.细胞形态发生改变 B.细胞器数量的改变
C.细胞内mRNA的种类数目不同 D.细胞核遗传物质的改变
40.一小段小肠制成的袋子,其中装有物质M和能分解M的一种酶,此袋放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第二天检查蒸馏水时,发现其中含有物质X,根据这一观察,不能做出下列哪项结论 ( )
A.袋中物质M被分解了 B.物质X能穿过小肠壁
C.酶分解了物质X D.物质M的相对分子质量比X大
41.在新榨取的梨汁中加入裴林试剂,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将成熟花生种子的子叶作成临时切片,用苏丹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的颗粒;向新鲜豆浆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豆浆呈紫色,上述试验现象证明梨汁、花生种子的子叶和豆浆中主要含有的有机物依次是 ( )
A.葡萄糖、蛋白质、脂肪 B.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
C.糖类、蛋白质、淀粉 D.淀粉、脂肪、蛋白质
42.关于蓝藻和蛔虫结构及代谢特征的比较,正确的是( )
A.蓝藻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蛔虫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B.蓝藻有叶绿体,蛔虫没有叶绿体
c.蓝藻是光能自养型生物,蛔虫是化能自养型生物
D.蓝藻可以吸收利用CO2,蛔虫不能吸收利用CO2
43.当含有下列结构片段的蛋白质在人消化道中水解时,不可能产生的氨基酸是( )


44.假定甲乙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两种溶液均比细胞液的浓度高,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膜,甘油分子可以较快地透过膜,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甲乙两细胞的变化是( )
A.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乙细胞随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随后甲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均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45.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活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46.某学生完成了下面的实验:他用碘液检验一块干面包,面包变成了深蓝色。然后他嚼碎了另一块干面包,并用本尼地溶液(一种用来检验麦芽糖的试剂)检验之,嚼碎的面包变成了红色(麦芽糖与试剂反应的颜色),因此,他作出结论,认为当面包被嚼碎时淀粉变成了麦芽糖。这位学生的实验设计的错误在于( )
A.未对嚼碎的面包做淀粉检验 B.未对唾液做淀粉检验
C.未对干面包做麦芽糖的检验 D.未考虑面包的制作时间
47.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没有胰岛素基因 B.人体内不再分裂的体细胞中共有46个DNA分子
C.性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 D.内质网与细胞膜相连,不与核膜相连
48.除哪项外,下列①~⑨物质与结构在各种生物中的存在的叙述正确的是( )
1 核酸②蛋白质③中心体 ④叶绿体 ⑤线粒体 ⑥核膜 ⑦核糖体 ⑧细胞膜 ⑨细胞壁

A.①、②在噬菌体、大肠杆菌、衣藻、草履虫体内都存在
B.⑦、⑧、⑨在大肠杆菌与衣藻体内都存在
C.①~⑨在衣藻体内都存在
D.①~⑨中除③、④、⑨以外,其余的在衣藻与草履虫体都存在
49.如图所示,在U形管中部C处装有半透膜,在a侧加入细胞色素c(分子量为l.3万道尔顿的蛋白质)水溶液(红色),b侧加入清水并使a、b两液面高度一致,经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将是( )
A.a、b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无色 B.a、b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红色
C.a液面低于b液面,b侧为红色 D.a液面高于b液面,b侧为无色
50.糖蛋白普遍存在于细胞膜上(形成糖被),如果将细胞培养在含某种抑制剂的培养基中,发现细胞无法糖基化,不能在蛋白质上形成糖链。据此推断此抑制剂可能作用在蛋白质合成及加工过程中哪一种细胞器上( )
A.核糖体 B.高尔基体 C.内质网 D.中心体
51.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分为如下三步:①C6H12O6→丙酮酸+[H] ②丙酮酸→C02+ [H]
③2[H]+
O2 →H2O 以上三步形成ATP的数量是( )
A.三步基本相同 B.第一步多,后两步少
C.前两步少,后一步多 D.只有第三步才形成
52.下列4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不同的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菌细胞制备物。经一定时间的保温后,会产生C02的试管是( )
①葡萄糖+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 ②葡萄糖十线粒体
③丙酮酸+线粒体 ④丙酮酸+内质网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53. 对硝化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含有核糖体不含叶绿体 ②含有DNA和RNA,且DNA位于染色体上
③因为它是需氧型生物,所以含有线粒体

④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⑤在遗传中会发生基因突变
A. ②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④⑤
54.图中能表示动物肌肉细胞内ATP产生量与O2供给之间的曲线是( )
A.a B.b C.c D.d
55.某人到饭店吃饭,结帐时服务员说,如果不要发票可以赠送一份小礼品,礼品的档次视消费金额而定。饭店不开发票
A.表明企业具有自主经营权 B.是偷逃国家税款的行为
C.是骗税行为 D.对消费者有利,消费者最终会得到实惠
56.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就业130万人。这说明
A.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B.第三产业在增加就业上有独特的优势
C.第三产业是需要劳动力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D.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57.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 .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58 .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A .要善于抓住重点 B .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59.联想成功收购IBM全球PC业务的绝大部分股份,交易总金额达12.5亿美元。这是中国IT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也是影响全国PC产业版图划分的标志事件。联想集团在海外的并购行为是
A.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 B.信息传播国际化的具体表现
C.国际贸易方式国际化的具体表现 D.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的具体表现
60.近段时期以来,《沉默的远山》、《张思德》、《郑培民》、《生死牛玉儒》等主旋律影片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大众的热诚。从经济上看,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有利于
①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精神 ②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需要 ④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1.海信集团十多年来投入技术研发资金15亿元,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款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芯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打破国外垄断。这表明,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
A.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B.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值总量不变,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C.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D.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62、下图中的生产工具分别出现在什么朝代( )

A、汉朝和唐朝 B、春秋战国和汉朝 C、三国时期和唐朝 D、都是唐朝
63、陶器的发明是下列哪个时期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
A、原始社会时期 B、商周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64、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是在( )
A、 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6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孙吴 B.东晋南朝 C.中唐时期 D.南宋
66、到汉代,由于经济分布的差异,全国已形成了四大经济区域,其中在唐朝以前一直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 )
①山东 ②山西 ③江南 ④龙门碣石以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7、“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也”。这种生产关系最早出现在( )
A、黄河流域 B、江南地区 C、四川地区 D、山东地区
68、下列关于清朝推行的闭关自守政策含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关闭国门,封锁海关 B、禁止对外贸易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严厉打击外国的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抗
69.晴朗的夜空中,人们肉眼能看到最多的天体是( )
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彗星
70.关于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B.太阳大气层从外到里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
C.太阳活动的类型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 D。太阳活动对地球没有影响
71.一探空气球升到30千米高度,测得由地面到30千米高度的气温变化是 ( )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72.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到45,那么( )
A.地球上只有热带和寒带 B.晨昏线平面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变小
C. 太阳给地球的热量会增多 D. 直射点移动变慢,一年的天数会增加
73. 12月22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地方在( )
A.北极圈以北 B.南极 C.北回归线 D.晨昏线上
读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完成6—7小题:
74.秋分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图中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75.当太阳直射点从④到⑤这一时间内( )
A.北半球昼长夜短
B.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在增大
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D.赤道上白天时间越来越长
第三周周测答案
理科基础
1—10 A D C C D C C D C C 11--20 C C A C D D C B A C
21--30 B A D D C B B A AC 31--40 B C D C D C D C D C
41--50 B D B B D C C D D C 51—60 C A B B B B B C D D
61—70 C C A D D A B C A C 71—75 A A C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