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卷
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70分钟 试卷分数:100分 命题人:陈合全 审题人:张敏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成群的蝗虫在飞翔过程中突遇乌云遮日,立刻停飞,落在地面不动,这种现象在生物
学叫做
A.遗传性 B.适应性 C.趋光性 D.应激性
2.胰岛素和性激素都是生物激素,它们的化学本质分别是
A.蛋白质和脂肪 B.脂类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固醇 D.磷脂和蛋白质
3.下图表示细胞中各种化合物或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含量。①②③④依次为:
A.蛋白质、水、脂质、糖类;C、O、H、N
B.蛋白质、水、脂质、糖类;O、C、N、H
C.水、蛋白质、脂质、糖类;H、O、C、N
D.水、蛋白质、糖类、脂质;N、H、O、C
4.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核酸由C、H、O、N、P元素组成 B.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C.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DNA和RNA D.核酸能控制蛋白质合成
5.下列哪项是衰老细胞的特征之一
A.水分增加、细胞增大、细胞表面粗糙 B.水分增加、细胞变形、代谢不规律
C.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代谢减慢 D.水分减少、细胞萎缩、细胞表面光滑
6.下列物质水解后所释放出的能量可直接用于肌肉收缩的是
A.肌糖元 B.肝糖元 C.葡萄糖 D.三磷酸腺昔
7.ATP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医药商店出售的ATP注射液可治心肌炎。若人体静脉滴注这种药物,ATP到达心肌细胞内最少要通过细胞膜有
A.1层 B.2层 C. 3层 D.4层
8.蓝藻、噬菌体、酵母菌都含有的物质或结构是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蛋白质 ④线粒体 ⑤核酸
A.①④ B.②③ C.③⑤ D .④⑤
9.关于细胞器的叙述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在低等植物(如团藻)中,可同时具有叶绿体和中心体
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DNA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中
C.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均无膜结构,
D.在活细胞中均能找到线粒体
10.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含细胞壁结构的细胞必定为植物细胞 ②含中心体的细胞必定为动物细胞 ③同一动物体不同组织细胞中线粒体含量不同 ④植物细胞必定含叶绿体 ⑤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有叶绿体
A.①③ B.①④ C.③⑤ D.②⑤
11.取生长健壮的小麦根尖,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欲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几个时期则
A.应该选—个处于间期的细胞,持续观察它从间期到末期的全过程
B.如果在低倍镜下看不到细胞,可改用高倍物镜继续观察
C.如果在一个视野中不能看全各个时期,可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
D.如果视野过暗,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增加视野的亮度
12.下列生物的细胞分裂过程中,看不到染色体出现和复制的是
A.乳酸菌、蓝藻 B.酵母菌、草履虫 C.水螅、团藻 D.蚯蚓、蛔虫
13.下图a d表示连续分裂的两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此图中a、c时长相等,b、d时长相等,则a+b或b+c都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B.对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细胞来说,在任何情况下,a、c时长不变,b、d时长不变
C.在有丝分裂过程中,b、d时期发生过染色体数目加倍
D.a、c阶段完成后,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数目都加倍
14.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出现的时期、纺锤体消失的时期、着丝点分裂的时期、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的时期依次是
①间期 ②前期 ③中期 ④后期 ⑤末期
A.①③④⑤ B.②⑤③④ C.②⑤④④ D.③②①⑤
15.当病人患癌症后,医生都会尽快采取多种手段防止癌细胞在体内扩散和转移,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B.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
C.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D.癌细胞内的水分减少
16.在叶绿体中,[H]和ADP的运动方向是
A.[H]与ADP同时由类囊体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
B.[H]与ADP同时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膜运动
C.[H]由类囊体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ADP的运动方向则正好相反
D.ADP由类囊体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H]则是向相反方向运动
17.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显微镜下能看到细胞核的时期是根尖有丝分裂间期
B.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均是将A液(NaOH)和B液(CuSO4)混合后再用
C.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根尖细胞在解离后是死的
D.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材料必需用活细胞
18.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可以用于合成
A.葡萄糖和蛋白质 B.核酸和蛋白质 C.纤维素和淀粉 D.乳糖和核酸
19.关于植物有丝分裂顺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着丝点分裂 ②赤道板上出现细胞板 ③染色质高度螺旋 ④染色体解开螺旋⑤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⑥染色体移向两极 ⑦纺锤丝收缩牵拉 ⑧DNA复制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A.⑧③⑦⑤①⑦⑥④② B.⑧③⑤⑦①⑤⑥④②
C.⑧③⑦①⑤⑦⑥④② D.⑧③⑦⑤⑦①⑥④②
20.水稻体细胞有24个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的数目依次是
A.24、24、24 B.24、48、96 C.24、48、48 D.24、24、96
21.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的主要目的是
A.去除细胞壁 B.溶解细胞壁之间的物质
C.使细胞解体 D.杀死细胞
22.有关淀粉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体分泌,在细胞内起作用
B.只能催化多糖分解成单糖,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C.高温使其分解成为氨基酸,失去活性
D.在反应前后本身不发生变化
23.A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其高能磷酸键中所储存的能量和可以接收的能量分别是
A.化学能;只能是光能 B.电能;化学能
C.化学能;光能和化学能 D.化学能;只能是化学能
24.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是
A.中期和后期 B.前期、中期和末期 C.中期和后期 D.前期和中期
25.细胞周期中DNA和染色体增加的时期分别是
A.间期和中期 B.间期和后期 C.前期和后期 D.前期和中期
26.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遗传物质的变化过程完全相同 B.末期细胞的分离方式不同
C.细胞核的规律性变化完全相同 D.只是细胞结构不同
27.恩吉尔曼利用一极细小光束,照在水绵上,结果发现经细光束照射的部位有大量的好氧性细菌聚集。在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中,该实验不能证明的是
A.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在叶绿体上进行的 B.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有氧气释放出来
C.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必须有光照 D.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是必需原料
28.光合作用过程中,不在叶绿体基粒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的是
A.ADP变成ATP B.氧气的产生
C.CO2的固定和还原 D.[H]的产生
29.右图为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光照强度
在B点时,限制光合作用强度进一步升高的因素是
①光照强度 ②CO2浓度 ③温度 ④水分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30.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的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是
A.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增多 B.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增多
C.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减少 D.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减少
31.在下列实验中,试管内容物变成蓝色的是
试管号 | 试管内容物 | 条件 | 检测 |
1 | 2mL浆糊十2mL纯唾液 | 37℃ 10 min | 3滴碘液 |
2 | 2 mL浆糊十2mL清水 | 37℃10 min | 3滴碘液 |
3 | 2 mL浆糊十2mL稀释10倍唾液 | 37℃ 10 min | 3滴碘液 |
4 | 2 mL浆糊十2mL纯唾液 | 95℃ 10 min | 3滴碘液 |
5 | 2 mL浆糊十2mL纯唾液+2滴浓HCl | 37℃10 min | 3滴碘液 |
A.1、2、3 B.2、3、4 C.2、4、5 D.2、4
32.在煮过和没煮过的土豆片上分别滴几滴过氧化氢。在土豆片X上出现泡沫,在土豆片Y上没有泡沫,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解释
A.土豆片X是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只影响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单糖
B.土豆片X是煮过的,因为在没煮过的土豆片中的酶能使过氧化氢不起作用
C.土豆片X是没煮过的,因为植物中含有酶,促使过氧化氢的分解,但酶会在高温
中失效
D.土豆片X是没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分解土豆片中的酶
33.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洋葱根尖装片的正确制作顺序是
A.取材→解离→染色→漂洗→压片 B.取材→染色→解离→漂洗→压片
C.取材→漂洗→解离→染色→压片 D.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34.一个ATP分子中含有
A.二个磷酸基,二个高能磷酸键 B.二个磷酸基,三个高能磷酸键
C.三个磷酸基,二个高能磷酸键 D.三个磷酸基,三个高能磷酸键
35.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分解及三碳化合物形成葡萄糖所需能量分别来自
A.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和光能 B.都是呼吸作用产生的ATP
C.光能和光反应产生的ATP D.都是光反应产生的ATP
36.右图表示20℃时玉米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对于曲线的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
A.b点位置不会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移动
B.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当植物缺Mg时, b点右移
D.曲线c点,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值,改变其它条件,
光合作用强度也不变
37.在提取菠菜叶片的色素时,在研钵中应加入
A.丙酮.碳酸钙.层析液 B.二氧化硅.丙酮酸.层析液
C.二氧化硅.碳酸钙.丙酮 D.丙酮.碳酸钙
38.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变途径,错误的是
A . 碳原子:CO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 B.氧原子:H2O→O2
C.氢原子:H2O→ATP→葡萄糖 D.氧原子:CO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
39.下列物质中以相同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A.甘油和二氧化碳 B.蛋白质和水 C.氨基酸和水 D.葡萄糖和糖元
40.有人分析一些小分子有机物的样品,发现它们含有C、H、O、N等元 素,这些样品
很可能是
A.脂肪酸 B.氨基酸 C.葡萄糖 D.核糖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6分) 吗啡是一种生物碱,对人体有镇痛作用。经常使用吗啡镇痛,不仅使
病人上瘾,而且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因此,吗啡在医疗上的使用受
到严格限制。近年来科研人员在高等动物的脑中发现了比吗啡更具镇痛作用,
又不会使病人上瘾的物质,其分子结构如下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CH3
CH2-C6H4OH
CH2—C6H5 CH2-CH-CH3
CH—CO—NH—CH2—CO—NH—CH2—CO—NH—CH—CO—NH—CH—COOH
NH2
(1) 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它的基本组成单位的结构特点是都至少含有一个___________和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并且它们都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 图中“—COOH”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若将该物质完全水解,需要水分子___________个,水解后的产物有 __________种。
42.(5分) 右图示某植物根尖部分结构。请根据
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的细胞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_分裂。
图中的④⑥细胞分别处于细胞分裂
的____________期、_________________期这二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关系是_____________。
(2) 图中③时期的细胞区别于该时期动物细胞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43.(11分) 下图是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中编号回答:(括号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 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 ]________
(2)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
(3) 该细胞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ATP的细胞结构有[ ],如果在叶绿体内,ATP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若该细胞为衰老的细胞,细胞结构[5]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防止正常细胞癌变,我们要尽量避免接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致癌因子。
(5)若该B细胞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的一部分,则色素主要存在于[ ]
44.(10分) 下图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图中A叫做____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 在A中发生的反应称_____________,参与此反应的特有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
(3) CO2进入叶绿体后,在基质中被____________________后形成甲物质。若突
然停止光照,下图中能表示C3含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14C标记CO2进行光合作用,
可在_________________结构中检测到放射性。
(4) 能溶解于丙酮中的是存在于A结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其在层析液中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将其分离。
45.Ⅰ.(4分)为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出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1,调好水浴装置。
步骤2,将量好的酶溶液和天平称取的蛋白质块分别放入两支试管,然后将两支试管放入同一水浴环境中,持续一定时间,使试管内外温度一致,再将酶溶液和蛋白质块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保温并记录蛋白质块消失所需时间。
步骤3,将酶溶液改为等量蒸馏水,重复步骤2,并注意与步骤2的温度保持一致,进行对照实验。
步骤4,作好观察记录。
(1)你认为该方案存在哪些问题?
(2)在修改完实验步骤后,想一想,你完成该实验所要控制的实验变量是
(3)照原方案实验,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Ⅱ.(4分)取1—10号10支试管,在每支试管中加入完全相同的反应物和酶的混合溶液,严格控制温度,使每支试管分别在10—100℃的恒温条件下反应。5分钟后使10支试管同时停止反应,并分别检测每支试管中反应物浓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试管号 | 1号 | 2号 | 3号 | 4号 | 5号 | 6号 | 7号 | 8号 | 9号 | 10号 |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反应物浓度(mol/L) | 0.9 | 0.6 | 0.4 | 0.3 | 0.2 | 0.4 | 0.7 | 0.9 | 1.0 | 1.0 |
⑴在右侧坐标系中用曲线表示出生成物浓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同一支试管,如果在5分钟之内使温度由10℃均匀上升至50℃,则试管中反应物浓度一定大于0.2 mol/L
B.此酶的最适温度一定是50℃
C.同一支试管,如果温度由90℃逐渐下降至50℃,反应物浓度将下降0.8 mol/L
D.1号与8号试管中的反应物浓度相同,说明10℃和80℃时酶分子的空间结构相同
⑶此实验说明: 。
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5:DCACC 6—10:DCCAC 11—15:CACCC 16—20:CBBAC
21-25:BDCDB 26—30:DDCAC 31—35:CCDCC 36-40:CCCAB
二、非选择题(共计40分)
41.每空1分,共6分
(1)五肽 氨基 羧基
(2)羧基
(3)4 4
42.每空1分,共5分.
(1) 有丝 中 后 ④中的染色体为⑥中一半
(2) 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
43.(1)(2)(3)每空2分,(4)(5)每空1分共11分
(1)[7]高尔基体 (2)选择透过性膜
(3)[2、6、10] ATP由类囊体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
(4)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物理、化学、病毒
(5)[⑨]液泡
44.每空1分,共10分
(1) 基粒 囊状结构堆叠而成(2)光反应 色素、酶等 (3)固定和还原 C 缺少还原C3所需要的ATP和[H] 叶绿体基质(或B) (4)色素 溶解度
45.Ⅰ(4分)
(1)①试管应有编号。
②步骤2和步骤3所用的蛋白质块应等量。
③步骤3的蒸馏水应改为步骤2等量的酶溶液。
④步骤2与步骤3所用的温度应该不同。(写出3点即得2分)
(2)温度 (3)酶具有催化作用。
Ⅱ.(4分) ⑴温度 ⑵如右图
⑶A ⑷酶的最适温度是50℃左右,高于或低于此温度酶的活性都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