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生物试卷 - 高中二年级生物试题 - 正文*

高二生物进化与种群月考试题

2014-5-11 0:35:39下载本试卷

高二生物进化与种群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小题包括4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1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加拉伯戈斯群岛上分布着的多种地雀原因不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是形成多种地雀的重要原因    B.各岛上的不同地雀出现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C.地雀的形态结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不同地雀种群基因库组成有差异

2.某种群中,AA的个体占25%,Aa的个体占50%,aa的个体占25%。若种群中的个体自由交配,且aa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则子代中AA:Aa:aa的比值是:( )

A.3:2:3     B.4:4:1     C.1:1:0     D.1:2:1

3.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这种方式不需要下列哪种环节的综合作用:( )

A.提供进化原材料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使种群基冈库中基因定向变异的特殊环境

C.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自然选择    D.阻断不同种群间发生基因交流的隔离

4.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B.突变、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

5.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 ②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③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实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④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①②

6.从分子水平鉴定物种不能依据:( )

A.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B.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C.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  D.RNA分子中含氮碱基的排列顺序

7.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该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为:( )

A.55%  45%  55%  45%        B.42.5%   32.5%  55%  45%

C.55%  45%  45%  55%        D.42.5%   32.5%  45%  55%

8.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尔文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之为自然选

C.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

D.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使原来的物种变成了新的物种

9.下列现象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

A.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B.植物因开花季节不同而不能传粉

C.动物因生活的地区不同而无法交配       D.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10.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11.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左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 )

12.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为5人;男性患者为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多少:( )

A.12 %       B.9 %       C.6 %        D.4.5 %

13.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过程是:( )

A.地理隔离→基因突变→物种形成  B.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C.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形成  D.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14.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  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4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1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16.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17.图①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的环境后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在图②中能     反映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

18. 据资料报道,大连海礁上生长的海藻情况是:深海处生长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地方是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强度      B.每日光照时间   C.食物          D.温度

19.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20.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右图。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  )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21.下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增长速度的变化,在  1935年大约有多少只鹿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不会饿死(  )

A. 12000 B.35000 C.50000 D.100000

22.如图是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

A.a > b     B.a < b 

C.a = b      D.a ≈ b

23.海洋捕捞时应在最有利于种群恢复S 型增长曲线的( )

 A.环境负荷量上           B。环境负荷量一半的水平

C.S型曲线即将增长的水平      D。环境负荷量3/4的水平

24.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逐年观察.下列为两个种群的存活曲线,并根据曲线提出了保护措施.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种群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种群Ⅰ和种群Ⅱ都为1-10岁时期     B.种群Ⅰ和种群Ⅱ都为7-10岁时期

C.种群Ⅰ为0-1岁时期,种群Ⅱ为6-7岁时期

D.种群Ⅰ为1岁以后的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25.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个湖里的全部鱼       B.草原上的全部生物  

C.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   D.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昆虫、蜗牛等

26.一对正常夫妇,双方都有耳垂(控制耳垂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婚后生了一个

  色盲、白化且无耳垂的孩子,若这对夫妇再生一儿子,为有耳垂、色觉正常但患白化

  病的概率多大(   )

   A .3/8    B.3/16     C.3/32      D. 3/64

27.一段原核生物的mRNA通过翻译可合成一条含有11个肽键的多肽,则此mRNA分子至少含有的碱基个数及合成这段多肽需要的tRNA个数,依次为(   )

A.33 11     B.36 12    C.12  36    D.11 36

28.马(2N=64)和驴(2N=62)杂交形成的骡子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  )

A、马和驴的染色体不能共存         B、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变化

C、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D、马和驴的遗传物质有本质的区别

29、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以得到多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  )

A.干扰减数分裂的进行              B.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C.抑制着丝点的分裂              D.使细胞连续进行染色体复制

30.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31.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某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19,则杂合子Aa的频率是                             (  )

 A.0.1    B.0.6    C.0.9    D.0.18

32. 紫茎泽兰是外来入侵种,如果让其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紫茎泽兰相比

A.基因库变化相互影响         B.性状始终保持一致

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          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   

33. 文本框: 如图所示日照长度与开花时间关系的曲线图,  据图可知(  )

A.a是短日照植物,b是长日照植物    

B.a是长日照植物,b是短日照植物

C.a是短日照植物,b是日中性植物

D.a是日中性植物,b 是短日照植物

34.用花药离体培养出马铃薯植株,当该植株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正常联会,此时该细胞内共有12个四分体。据此现象可以推知,马铃薯正常个体细胞内共有多少个染色体组

A.2个        B.3个       C.4个       D.6个

35、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

A、单倍体育种     B、杂交育种   C、人工诱变育种   D、多倍体育种   

3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C、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D、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37.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

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B.核糖体不同  C.转运RNA不同  D.信使RNA不同

3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B.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C.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

D.单基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39.下列有关纯合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相同基因的雌雄配体受精发育而来        B.连续自交性状能稳定遗传

C.杂交后代一定是纯合体             D.不含等位基因

40.玉米籽粒黄色对无色显性。现用无色玉米为母本,去雄后授以黄色玉米花粉,若母本植株所结籽粒中出现无色籽粒,原因可能是

①父本是杂合子   ②外来花粉授粉   ③多倍体不育   ④未受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附加题) 棕色鸟与棕色鸟杂交,子代有23只白色,26只褐色,53只棕色。棕色鸟和白色鸟杂交,其后代中白色个体所占比例是

A.100%       B.75%       C.50%        D.25%

生物答卷纸

一、单选题(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文本框: 班级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二.非选择题 ( 共60分)

41、(7分)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根据图回答:

⑴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的曲线是图中的   所示。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这是生物具有

          的特性。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理由是                           

文本框: 姓名                    

⑵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的曲线是图中的    所示。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42.(10分)下图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喷施DDT)和生物防治(引入无数捕食者)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示意图:

文本框: 学号 (1)A点开始进行的是       防治;     

E点开始进行的是          防治。

 (2)在A点开始的防治中,害虫数量越来越多,其原因是:一方面害虫           ;另一方面害虫的天敌          

(3) 根据图型,生物防治与农药防治相比,哪一种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

结论:                     

                                

                               

 (4)F—I段种群数量已无明显波动,说明                      。

 (5)一般认为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害虫种群的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试用生态学原理解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中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已经达到了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 因此上图中最需要防治的时间点是       

43.(17分)(1)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

项目

地区

白色蛾

黑化蛾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污染区

64

16

25.0%

154

82

53.2%

非污染区

393

54

13.7%

406

19

4.7%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自然选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②表中两组数据____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___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请根据下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 

                      

44.(6分)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这—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1)某农民在水稻田中发现一矮秆植株,将这株水稻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这种变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        期。

(2)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                  

(3)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假设该植物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本的概率为      。(4)“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样,它们的实质都是                        

45.(20分)玉米子粒的胚乳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两对性状自由组合。今有两种基因型纯合的玉米子粒,其表现型分别为:黄色非糯、白色糯。

(1)请用以上两种玉米子粒作为亲本,通过杂交试验获得4种子粒,表现型分别为黄色非糯、黄色糯、白色非糯、白色糯,比例接近1︰1︰1︰1(用遗传图解回答)。

若亲本不变,要获得上述4种子粒,但比例接近9︰3︰3︰1,则这个杂交试验与前一个杂交试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用文字回答)

(3)现有多株白色糯玉米,对其花粉进行射线处理后,再进行自交。另一些白色糯玉米植株,花粉不经过射线处理,进行自交。结果,前者出现黄色糯子粒,后者全部结白色糯子粒。由此可推测,黄色子粒的出现是基因发生    的结果,其实质是射线诱发     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

(4)在适宜时期,取基因型杂合黄色非糯植株(体细胞染色体为20条)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对获得的幼苗用      进行处理,得到一批可育的植株,其染色体数为__________。这些植株均自交,所得子粒性状在同一植株上表现   (一致、不一致),在植株群体中表现      (一致、不一致)。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B

B

A

D

C

D

D

C

B

B

C

D

D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A

D

C

A

B

B

C

B

C

B

C

B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D

A

C

B

二、非选择题

41.(每空1分,共7分)⑴ a; 过度繁殖 。 气候适宜、 食物、空间充足 、无天敌  ⑵、 b; 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42。(每空1分,共10分)(1)农药  生物  (2)抗药性增强  被大量毒杀

(3) 生物防治好 ①能有效防治害虫:②减少农药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  (4)该农业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关系,共同进化,一旦一种生物灭绝,就会破坏食物链,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6)DE

43.(17分) (1)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②53.2%,25.0%;13.7%(两组数据先后顺序可以调换)(2)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类捕食。

44.(6分)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  (2)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3)基因重组   1/8   (4)基因频率的改变  

45.(20分)

(1)   

(2) 前一个试验是F1进行测交;后一个试验让F1进行自交。

(3)突变;DNA      (4)秋水仙素;20;一致;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