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月考试题一
高二生物试卷
命题人:赵东乐
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3.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以下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
B.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
C.基因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D.基因重组只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
2.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子代表现出亲代所没有的表现型叫基因突变 B. 基因突变一定能引起表现型改变
C. DNA分子结构改变都能引起基因突变 D. 等位基因的产生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3.诱发突变与自然突变相比,正确的是
A.都是有利的 B.定向的可能性大 C.都是隐性的 D.出现的频率高些
4.以下情况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①唐氏综合症患者细胞中的第21对染色体有3条 ②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相应部分的交叉互换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 ⑥染色体上DNA个别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A. ②④⑤ B. ①③④⑥ C. ②③④⑥ D. ①③④
5.关于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体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②体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 ③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中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④体细胞中只含有一对染色体 ⑤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就是单倍体
A.③⑤ B.④⑤ C.①④ D.①⑤
6.引起生物可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有3种:即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以下几种生物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同一变异类型的是
①果蝇的白眼 ②豌豆的黄色皱粒 ③无子西瓜 ④人类的色盲
⑤玉米的高茎皱缩叶 ⑥人类镰刀型贫血症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7.萝卜和甘蓝是不同的物种,下列关于萝卜(2n=18)和甘蓝(2n=18)杂交的叙述,从理论上讲正确的是
A.萝卜和甘蓝体细胞内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18条染色体
B.二者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是可育的二倍体
C.二者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是不育的二倍体,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二者进行有性杂交,所得到的个体经过秋水仙素的处理,得到的是不育的四倍体
8.下列生物新品种的培育与相关原理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子番茄——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 B.无子西瓜——染色体变异
C.青霉素高产菌株——基因重组 D.太空椒——基因突变
9.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由于
A.培养技术操作简便 B.幼苗成活率高
C.单倍体植株生长迅速 D.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10.人类的生殖细胞中,下列哪两个配子结合可能产生先天性愚型
①23+X ②22+X ③21+Y ④22+Y
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下列细胞中具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
①水稻的受精卵;②水稻的受精极核;③普通小麦的受精卵细胞;④水稻的胚细胞;⑤水稻的胚乳细胞;⑥普通小麦的卵细胞;⑦普通小麦的胚细胞;⑧小麦的胚乳细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⑥⑦⑧
12. 可以导致大肠杆菌可遗传性变异的是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改变
13.某地区一些玉米植株比一般玉米植株早熟、生长整齐而健壮,果穗大、籽粒多,因此这些植株可能是
A.单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杂交种
14.已知某种玉米的基因型是AaBbCc,且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利用其花药离体培养,获得N株小麦,其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约有
A.N/4 B.N/8 C.N/16 D. 0
15.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
A.近亲结婚时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B.近亲结婚使后代出现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增加
C.人类遗传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D.近亲结婚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
16.下列不是生物进化原材料来源的是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不可遗传的变异 D.染色体变异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 B.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原料
C.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D.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8.“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
A. 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为物种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B. 正确,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但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 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生存,会导致物种的绝灭
D. 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会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
19.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20.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1. 下列有关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仅基因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B.仅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C.基因或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D.先天性疾病就是遗传病
22.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物种的形成必须先地理隔离,再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存在着生殖隔离
23.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B.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率越高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会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24.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物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的形成
D.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物种的形成
25.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个,aa个体占4个,那么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
A.24%、72% B.36%、64% C.57%、43% D.60%、40%
26.下列关于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变异是不定向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27.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杀菌药物,但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抗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药效降低,其原因是
A.细菌对青霉素有选择作用 B.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
C.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 D.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
28.日常生活中总有“春兰秋菊”、“南桔北梨”之说,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A.光和温度 B. 温度和光 C.光和光 D.温度和温度
29.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A.影响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海拔高度
B.新疆哈密瓜大又甜,昼夜温差是影响其糖分含量的因素之一
C.狐吃了一只兔,狐就可获得兔的全部能量
D.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移离后,植物竞争的强度会降低
30.下列因素中可导致松鼠种群内斗争加剧的是
A.环境温度升高 B.捕食者数量增加 C.种群内疾病流行 D.种群繁殖率提高
3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B.从种群特征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措施直接影响的是种群的出生率
C.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这两对变量决定的
D.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不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3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 种群数量最大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33.下列各种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A.松树、蘑菇、苔藓 B.水稻、硝化细菌、海带
C.酵母菌、地衣、蕨 D.仙人掌、乳酸菌、月季
34.噬菌体侵染细菌;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生长得好;无花果与无花果小蜂相依为命。以上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B.寄生、竞争、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寄生 D.竞争、互利共生、寄生
35.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的特征是
A. 自动调节能力较弱,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B. 流经的总能量等于本系统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 人类活动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D. 对其它生态系统具有高度依赖性
36.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3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都是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B.都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
C.碳循环以无机环境的CO2为起点,能量流动以光能为起点
D.碳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38.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 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39.能量在流入生态系统、在各营养级之间流动和流出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分别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的 A
A.光能、化学能、热能 B.光能、化学能、化学能
C.化学能、化学能、热能 D.热能、化学能、光能
40.从理论上讲,对于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仍需要提供
A.能量 B.无机盐 C.二氧化碳和氧气 D.能量和无机盐
41.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类的食物结构最好是
A.以禽、蛋类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猪、鸡等家禽的肉类为主
42.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连结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和重要角色分别是 ①蒸腾作用 ②光合作用 ③呼吸作用 ④生产者 ⑤消费者 ⑥分解者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
43.一对夫妻中,男性色觉正常,女性色盲,婚后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色觉正常的儿子,产生这种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细胞和时期分别是
A.卵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卵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精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精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44.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概念,错误的是
A.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形态、大小、结构相同的染色体
C.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组内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大小一般不同
D.卵细胞或精子中的所有染色体
45.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46.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47.右图是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哪种组成成分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甲是消费者,乙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
C.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D.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
48.在右图食物网中,a表示鸟的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A.
B.
C.
D.
49.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表示。一年内输入这4 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
营养级 | a | b | c | d |
能量(J·m-2) | 141.10×105 | 15.91×105 | 0.88×105 | 871.27×105 |
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所属营养级是
A.a B.b C.c D.d
50.下面是不同纬度地带的六类生态系统(A—F)枯叶年输入量和枯叶现存量的比较表:
A | B | C | D | E | F | |
枯叶输入/t·hm-2·a-1 | 1.5 | 7.5 | 11.5 | 7.5 | 9.5 | 50.0 |
枯叶现存量/ t·hm-2 | 44.0 | 35.0 | 15.0 | 5.0 | 3.0 | 5.0 |
由上表分析可知:
A.土壤有机物积累量A<B<C<D<E<F B.F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枯叶分解速率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没有关系
D.分解者作用的强弱依次是A>B>C>D>E>F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50分)
51.(5分)右图是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及有关基因分布情况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
(1)甲是____倍体生物,乙是____倍体生物。
(2)甲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条染色体,由
该生物的卵细胞单独培养成的生物的体细胞中含
有____个染色体组。
(3)图乙所示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交配,其F1 代最多有____种表现型。
52.(8分)有两个纯种小麦,一个是高秆抗锈病(DDTT),另一个是矮秆易染锈病(ddtt),现进行三组实验。第一组:DDTT×ddtt→F1(自 交)→F2 ;第二组:DDTT×ddtt→F1,并将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某药品处理;第三组:对DDTT进行X射线、紫外线综合处理。
实验结果发现:三组实验中都出现了矮秆抗锈病品种。试问:
(1)第一组F2出现矮秆抗锈病的几率是____,在矮秆抗锈病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
(2)第二组使用的方法,在育种上称为________,常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____植株;然后用_______(填化学药品名称)处理使其染色体加倍,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3)第三组方法出现ddTT后代是偶然的、个别的,它是DDTT经_______来实现的。
53.(10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试验材料。
(一)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9个个体,分析回答: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____。
(2)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____。
(3)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______。
(二)右图为果蝇染色体的图解,据图回答:
(1)图A所示的果蝇的性别是___性果蝇,因为它的
性染色体是____。
(2)图B果蝇共有____条染色体,有___个染色体
组,若用X、Y代替图中性染色体编号,每一个染色体组
的染色体是____________。
(3)图B果蝇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为______。
54.(8分)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观察到14种地雀,它们的大小和喙形各不相同,栖息场所和食物也不同,其种间杂交一般不育。据研究,它们是由一种祖先地雀进化来的。
(1)这些鸟的祖先由于偶然的原因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它们逐渐分布到各个岛上去,各个岛上的地雀被海洋隔开不能交配,这就造成了_______,阻止了种群间的_______,最后产生了_______,这才形成了不同品种的地雀。
(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其身体大小和喙形各不相同,据研究是由于它们的祖先原来就存在着_____,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
(3)由于环境不同,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说明______对不同种群的_______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从而证明了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55.(8分)根据右面的南极食物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食物网中有___条食物链。
(2)_____属于三级消费者。
(3)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
(4)由于某种原因大鱼全部死亡,试问对磷虾的数量有何影响____。
(5)假如虎鲸的食物来源于:浮游植物→大鱼→企鹅→虎鲸这条食物链,那么虎鲸增加1kg,至少需要浮游植物___kg。
(6)假如该生态系统也被DDT污染,则DDT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
(7)须鲸与磷虾的关系是______。
(8)如果上图代表一个生态系统,则还缺少______。
56.(11分)科学家对某水库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后,得出下图所示的数据。请据图回答:
某
水库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图(单位:J/cm2/年)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J/cm2/年;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
(2)由上图分析可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2分)
(3)此水库中所有的青鱼属于一个____。
(4)某年此水库受到农药污染,大部分草鱼死亡,少部分生存下来。草鱼对农药的抗药性差异说明生物的变异是____。
(5)由图可知,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②其次是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③还有少量能量被____利用。
(6)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