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生物学科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30小题,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卷相应的表格内
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2.下列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正确的有
A.在a中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1中内容物释放至2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细胞中的线粒体形成了结构1
D.1中内容物可以使b产生兴奋或抑制
3.关于胰岛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
B.胰岛素既能减少血糖的来源,又增加了血糖的去路
C.胰岛素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D.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4.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5.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A.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6.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7.在抗体的形成过程中,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密切关系的细胞结构是
A.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染色体 B.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膜
C.核糖体、线粒体、质体、高尔基体 D.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8.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9.下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C.甲状腺活动只受垂体促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10.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1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顶端优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
C.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
D.可利用生长素类似物防止落花落果
12.下图表示一项生长素的研究实验,以下哪一
项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是正确的 ( )
A.M长得比N长
B.N长得比M长
C.M弯向一侧而N不弯曲
D.N弯向一侧而M不弯曲
13.“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熟,并无涩味”,这是宋朝苏轼《植物粗谈·果品》中记录的一种方法。此文中“气”指的是什么,其功能是什么
A.“气”指的是气为CO2,作用是使柿成熟
B.“气”指的是乙烯,作用是去除柿的涩味
C.“气”指的是乙烯,作用是使果实催熟
D.“气”指的是生长素,作用是促使子房发育为成熟的果实
14.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15.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16.根据右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
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17.下面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C.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18.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19.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20. 在一段倒伏的树干上,生活着蘑菇、苔藓、蚂蚁等,这些生物可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1. 右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就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22.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kg的体重,约消耗植物
A、10kg B、28kg C、100kg D、280kg
2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2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循环利用的
25.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 |
|
|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
![]() |
2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下图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27.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A.花香引蝶 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
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
28.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A.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基本代表出生或迁入
B.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
C.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D.若X表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表示光合利用
29.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
30.“两个黄莺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看,这句话体现了野生资源的
A.直接使用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科学研究价值 D.潜在使用价值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31.(6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向前传导。
(2)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至 ,引起其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 。
(3)神经细胞与肌细胞接触点的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肌细胞收缩,乙酰胆碱很快被胆碱脂酶分解,肌细胞恢复舒张状态。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若美洲箭毒进人人体,其效应是 。
(4)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雄激素与动物性行为的关系,用尚未发育成熟的仔公鸡为材料,进行了摘除睾丸实验,发现阉割的仔公鸡长大后,不出现啼鸣、鸡冠不发育和无求偶行为,因此得出雄激素能促进和维持公鸡第二性征和求偶行为的结论。科学工作者认为该实验有不严谨之处,请给予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2.(5分)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据图回答:
(1)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被称为 。
(2)上图过程表示的属于 免疫。与③过程相比,④过程的应答特点是 。
(3)若X是禽流感病毒,则患者彻底消灭x必须依靠a增殖分化的淋巴细胞去裂解 。
如果X是HIV,则由于图中 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而死亡。
33.(5分)糖尿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图6是人体内的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糖尿病患者主要是图中[ ] 细胞受损,使[ ] 分泌不足,糖代谢发生障碍,使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所以病人出现机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的症状。
(2)图中物质A的作用机理是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看,与物质A有协同作用的是________,物质A、B调节血糖浓度的生理效应属于________作用。
34.(6分)某男子与一位重症禽流感患者有过接触,因而被要求进行医学隔离。在此期间,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体内有相应抗体出现,但该男子除了体温稍有升高外,并没有出现其他症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男子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的发热表明该男子的 大于 。
(2)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为 调节和 调节。
(3)虽然该男子这一次感染了禽流感病毒并没有明显流感患者病症,但这并不能保证他将来不会成为流感患者的理由是 。
35.(5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问题。
I.某兴趣小组在调查某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了如下调查步骤:
① 选取40cmX40cm作为样方面积。
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 ;
。
Ⅱ.利用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L。现将lmL谷氨酸棒状杆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 5个大格80个小室内共有谷氨酸棒状杆菌44个,则上述ImL谷氨酸棒状杆菌样品中约有细菌__________个。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可采取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5分)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图中甲~庚代表各种不同的生物。请据图分析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 ;作为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 。
(2)生物甲与己的关系是 。
(3)该生态系统只表示了部分成分,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有 。
(4)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 千克.
37. (8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的肉食动物是 ,含能量最多的是 。
(2)若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7.1×l09 kJ,A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 kJ,从理论上计算C储存的总能量最少为 kJ。在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B生物种群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的分配外,其余能量的去向还有
, 。
(3)若A种群生物量减少,E和D种群将如何变化?
(4)右图是食物链“树→昆虫→食虫鸟”的两个金字塔。其中左边为 金宇塔,右边为 金字塔。两个金字塔不同的原因是:
38.(6分)下图是生态系统功能大小变化曲线。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T,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为S。请据图回答:
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⑵T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 的定量指标,T值越大,该指标越 。T值大小与生态系统的 有关。
⑶S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 的定量指标。
⑷森林生态系统的S值与草原生态系统的S值相比,较大的是 。
39、(7分)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原因是 。
(2)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 。乙图中最适合的放牧量应为 点所对应的放牧量。
(3)适宜的放牧量控制在乙图的b点和c点之间,为什么?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乙图中c点以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5)请举两项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 。
40、(7分)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芽末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人保持在25℃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2d,下表显示实验结果:
生长素溶液的浓度(mol/L) | 2d后的平均长度(mm) | |
胚芽 | 胚根 | |
10—13 | 12.3 | 11.3 |
10—12 | 12.3 | 12.1 |
10—11 | 12.7 | 12.7 |
10—10 | 13.5 | 13.6 |
10—9 | 14.7 | 12.6 |
10—8 | 16.0 | 12.0 |
10—7 | 15.1 | 10.9 |
10—6 | 12.2 | 10.0 |
10—5 | 10.8 | 10.0 |
10—4 | 10.0 | 10.0 |
⑴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
。
⑵为什么要切取胚根及胚芽的末端部分?
。
⑶为什么要用10条一组而不是1条一组放入生长素溶液中进行实验? 。
⑷胚芽、胚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 ;________。
⑸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
高二生物答题卷
第一卷答题表(共6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
|
|
|
|
|
|
|
|
|
|
|
|
|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
|
|
|
|
|
|
|
|
|
|
|
|
|
|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31.(6分)
(1)
(2)
(3)
(4)
32.(5分)
(1)
(2)
(3)
33、(5分)
(1) [ ] [ ]
(2)
(3)
34(6分)
(1)
(2)
(3)
35.(5分)
I ; ;
。
Ⅱ.
36.(5分)
(1)
(2)
(3)
(4)
37. (8分)
(1)
(2) ;
(3)
(4)
38、(6分)
(1)
(2)
(3)
(4)
39、(7分)
(1)
(2)
(3)
(4)
(5)
40、(7分)
(1)
(2)
(3)
(4)
(5)
生物试卷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第一卷答题表(共6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A | D | C | D | A | D | D | B | C | B | B | A | C | C | D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B | D | B | A | B | C | D | A | C | C | A | C | C | D | A |
31.(6分)
(1)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或电信号(1分)。
(2)突触小体(1分),突触间隙(1分),兴奋或抑制(1分)
(3)肌肉不能收缩或持续舒张(1分)。
(4)①设正常对照组,观察并记录第二性征和行为的变化(1分);
32.(5分)
(1)细胞分化 (2) 体液 更快、更强
(3) 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 a
33. (5分)
(1) [甲] 胰岛B细胞 ,[B]胰岛素
(2)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肾上腺素 拮抗
34. (6分):
(1)产热 散热 (2)下丘脑 神经 体液
(3)禽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因此再度感染后仍有可能患病
35. (5分)
I.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lOOcm×lOOcm。
②取样方法不对。应在草场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Ⅱ.220 000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36. (5分)
(1)戊 甲、乙、丁 (2)既是竞争,又是捕食关系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生物成员中的分解者 (4)3250千克
37 (8分)
(1)C;B;竞争
(2)4.8×107;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呼吸被消耗掉,-部分能量随着遗体、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
(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恢复动态平衡
(4)数量;能量;数量金字塔是用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来表示的,能量金字塔是把植物、动物的干物质都换算成能量单位来表示的
38.(6分)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⑵抵抗力稳定性 小 自我调节能力(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⑶恢复力稳定性 ⑷草原生态系统
39、(7分)
(1)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或营养结构上的生物种类少)
(2)CD b (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牧产量
(4)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沙漠化
(5)(2分)①合理确定载牧量,防止过度放牧。
②发展季节性放牧。
③提倡划区轮牧。(只要求答出其中二项,其他合理答案也酌情给分)
40、(7分)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影响
(2)胚芽、胚根的尖端都能产生生长素,去掉后能保证所配生长素浓度不受影响
(3)较多数量一组可获得精确的平均结果
(4)胚芽为10-8mol·L-1 胚根为10-10mol·L-1
(5)(2分)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植物生长程度越大;超过一定浓度,生长被抑制; 胚根对生长素需求小于胚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