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九月月考试卷生物卷
(注意: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各60分,全卷共120分)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第小题1.5分,计45分。
1.如下图所示。将4株相同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在4个暗箱中一段时间,其中2号和4号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能射入。如果要研究光与茎生长的关系,可选择的装置是
A.②和④ B.③和④ C.①和② D.①和③
2.右图所示:甲:用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外面,从右侧单侧照光;乙:除去芽尖,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切面右侧,再从右侧单侧照光,则甲、乙分别将
A.向土直立生长,不弯曲生长
B.向上直立生长,向右侧弯曲生长
C.向上直立生长,向左侧弯曲生长
D.停止生长,向右侧弯曲生长
3.在人工控制的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定燕麦胚芽鞘中(尖端以下)生长素含量的相对浓度(如右图所示),测定结果可以说明
A.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B.光照促使生长素向下运输
C.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光照可破坏乙合成的生长素
4.右图中琼脂块1和2按图中位置被转移至刚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上,几天后的结果应是以下哪一项
5.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口,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把装置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假设暗箱可以转动而盆栽幼苗固定不动,保持每15分钟匀速转1周。1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6.下列对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激素调控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 ②激素调控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③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控来协调的 ④激素调控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
A.① B.② C.③ D.①②
7.温室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
A.喷洒N肥 B.提高CO2浓度 C.喷洒P肥 D.喷洒生长素类似物
8. 用较高浓度的2,4—D溶液喷洒小麦作物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小麦生长 B.灭杀害虫 C.除去双子叶杂草 D.除去单子叶杂草
9. 丝瓜的花是单性花,小明用正常的丝瓜雌花验证生长素的作用,设计的做法是:①1号花开放前套上纸袋,花开后给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②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此实验设计的缺陷是
A.套纸袋 B.缺乏自然传粉的雌花
C.未涂生长素 D.缺乏只作套袋处理的雌花
10. 用放射性核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11. 在一段倒伏的树干上,生活着蘑菇、苔藓、蚂蚁等,这些生物可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1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13.减缓大气中CO2大量增加的可能且有效的方法是
A.立即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 B.控制全球人口急剧增长
C.植树造林,保护森林 D.将煤和石油转化为气态燃料
1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循环利用的
15.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1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下图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17. 观察右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
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
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18. 下列哪一种方法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A.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B.使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C.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龄前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19. 下列食物链能成立的是
A.阳光→草→兔→狐 B.田鼠→蛇→山鹰
C.植物→鹿→羚羊 D.植物→鼠→蛇→山鹰
20. 狼体内有a种蛋白质,兔体内有b种蛋白质,狼捕食兔后,狼体内的一个细胞中含有的蛋白质种类最可能是
A.少于a B.a+b C.a D.多于a
21. 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子,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鹰要增加20克体重,至少需要消耗植物多少克?
A、80克 B、900 克 C、800克 D、5600克
22. 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A.自由扩散 B.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 D.渗透作用
23.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24. 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25. 天然牧场的一小片区域被作为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们用网把留种区罩了起来。后来发现留种医的草几乎被虫吃光,而其他区域却安然无恙。此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A.食草昆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赖于完整的营养结构
C.草原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昆虫 D.牧草的种类单一会导致害虫的大发生
26. 生态人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使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2007年5月22日是第十三个世界生物多样性日。近日,在某些城市的花鸟鱼虫市场发现,每日均有数千只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之一的巴西龟被市民买回家当宠物饲养,当市民玩腻了就放生到野外。环保部门提醒市民不要将巴西龟放生到野外。如果巴西龟造成生态入侵,将会使这些地区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C.物种多样性增加 D.遗传多样性增加
27. 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应该是
A.随机取样 B.样方面积为lm2
C.样本数量足够大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28. 右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就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29. 为了检测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用六盆相同植物幼苗做实验,先测其重量,然后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让植物在理想环境中生活4周后,再次测其重量。作为本实验的适宜对照组的应是
A.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喷洒同种植物 B.2周后,将三盆植物的生长素洗去
C.向同种植物的幼苗喷洒生长素,并置于黑喑处4周
D.种植另外六盆植物幼苗,相同条件下培养,只喷洒蒸馏水
30. 下列被称之为生长素的是
A.吲哚乙酸 B.萘乙酸 C.2,4-D D.乙烯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计15分。
31.生长素对植物的生理作用往往具有双重性,具体表现在
A.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B.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C.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抑制果实成熟 D.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3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B.没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也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伴随物质循环进行的
33. 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的方向,能量逐级递减
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D.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有的碳元素越少
3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35. 下列与微生物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 酵母菌 ② 乳酸菌 ③ 硝化细菌 ④ 蓝藻 ⑤ 烟草花叶病毒
A .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看, ① ② ③是分解者, ④ 是生产者
B .从同化作用类型看, ② 是厌氧型, ③ ④ 是需氧型
C .从异化作用类型看, ① ② 异养型, ③ ④ 是自养型
D .从结构和成分看, ① 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⑤ 的遗传物质中不含胸腺嘧啶
第II卷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
|
|
|
|
|
|
|
|
|
|
|
|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
|
|
|
|
|
|
|
|
31 | 32 | 33 | 34 | 35 |
|
|
|
|
|
三.非选择题:
1. (9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的肉食动物是 ,含能量最多的是 ,A生物与E生物的关系是 。
(2)若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7.1×l09 kj,A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 kJ,从理论上计算C储存的总能量最少为 kj。在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B生物种群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的分配外,其余能量的去向还有
(3)若A种群生物量减少,E和D种群将如何变化?
(4)右图是食物链“树→昆虫→食虫鸟”的两个金字塔。其中左边为 金宇塔,右边为 金字塔。两个金字塔不同的原因是:
2.(5分)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乙烯的生理作用,进行了下列实验:取A、B两箱尚未成熟的番茄(绿色),A箱用一定量的乙烯利(可释放出乙烯)处理;B箱不加乙烯利作为对照。当发现两箱番茄颜色有差异时,A箱的番茄呈______色,B箱番茄呈_________色。从这两箱番茄中取等量的果肉,分别研磨成匀浆,除去匀浆中的色素,过滤。取无色的等量滤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加热后,摇匀观察,发现A试管中呈砖红色,B试管中也呈此颜色,但比A试管中的颜色______(深或浅),说明经乙烯利处理后番茄中 含量增多了。根据上述实验可证明乙烯具有___ _________的作用。
3. (9分)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主要的过敏原。下图甲示我国北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此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1)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
(2)很显然,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呈竞争关系,它们相互争夺 。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具有生存优势。
(3)豚草的花粉可引起很多人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医学上认为,过敏反应是 所发生的反应。
(4)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城市绿化在选择物种时应尽量 。
(5)请在坐标图乙(图一)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6)如图二的甲图表示某段时间豚草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请在图二乙图中绘出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
图一 图二
4. (8分)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 N= 头。
A.30 B.32 C.64 D.96
⑵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⑶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左上图。据图分析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⑷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l,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 。
A.a×8n-1 B.a×8n+1 C. a×8n D.a×8n-2
⑸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右上图中的 曲线。
5. (7分)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数量不到0.01mg,但雄蛾却仍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二 卡尔逊(Karison)和林茨(Liischer)于1959年倡议采用性外激素(Pheromone)这一术语。它是昆虫分泌到体外的一种挥发性的物质,是对同种昆虫的其他个体发出的化学信号而影响它们的行为,故成为信息素,目前已人工合成20多种性外激素,用于防治害虫,效果显著,如利用性外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染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1)材料一说明使雄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 信息,而不是 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2)材料一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答: 。
(3)微量的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蛾的反应,这说明引诱剂具有 性和 性。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
,从而使害虫种群的
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6. (6分)右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大气中CO2进人生物群落是通过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
(3)进行①过程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途径,这一干扰,增加了________的含量,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7. (8分)下图是生长素作用与其浓度关系图。课本上说:“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较低浓度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看图理解这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 段可促进植物生长,则该范围的生长素浓度为(高、低) 浓度。曲线 段可抑制植物生 长,则该范围的生长素浓度为 浓度。
(2)向光生长的幼苗,其背光面浓度 于向光面 于B点。
(3)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其侧芽浓度 于顶芽, 于B点。
8. (8分)有人设计了一个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性的实验(如下图所示):把一些湿棉絮固定在木板A和B上;把三株已长出垂直胚根的幼苗按图示方式固定在木板上;把木板A垂直放在支架上,B固定在旋转器的旋转盘上(旋转盘如图示垂直放置)。把两组装置分别放在两个不透光的箱内。启动旋转器,使它沿垂直轴以每小时约四周的速度旋转。两天后观察两组装置的结果。
(1)为什么要将两组实验放在不透光的盒内?
(2)木板A上的三株幼苗的胚根生长方向如何?_
(3)木板B上的三株幼苗的胚根生长方向如何?_
(4)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_
高二月考试卷生物卷答案:
一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B | C | C | A | C | D | D | C | D | C | B | A | C | C | B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A | D | A | D | A | B | B | A | D | B | A | B | C | D | A |
二
31 | 32 | 33 | 34 | 35 |
ABD | ABD | ABD | ACD | ABC |
三
1.(1)C;B;竞争 (2)4.6×107;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呼吸被消耗掉,-部分能量随着遗体、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饮恢复动态平衡
(4)数量;能量;数量金字塔是用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来表示的,能量金字塔是把植物、动物的干物质都换算成能量单位来表示的
2.红 绿 浅 还原糖 促进果实成熟
3.(1)取样调查法(或样方法);随机取样;计算所有样方株数的平均值 (2)共同的资源和空间(答案不全不得分)(3)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4)选择本地物种(5)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见右图)
(6)
4.(1)D (2)B、C (3)乙 稳定型 甲 增长型 (4)C (5)C
5.(1)化学;物理(2)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3)高效;专一(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出生
6.(1)④光合作用 (2)CO2 (3)分解者 (4)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或为5) CO2 温室效应
7.(1) AB和BC 低 CD 高 (2) 高 低 (3) 高 高
8.(1)排除光线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三株幼苗的胚根均向下生长 (3)三株幼苗的胚根均向原来的方向生长 (4)胚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