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同步练习
一、实验原理:
1.DNA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时,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原理,可以使溶解在______________的DNA析出。
2.DNA__________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则___________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___________________DNA。
3.DNA遇二苯胺(__________)会染成_______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__________的试剂。
二、材料用具:
材料
鸡血细胞液;预冷的_________的酒精溶液;蒸馏水;质量浓度为___________的柠檬酸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氯化钠溶液;二苯胺试剂。
用具
铁架台、铁环、镊子、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载玻片、玻璃棒、滤纸、滴管、量筒、烧杯(不同大小)、试管、漏斗、试管夹、纱布。
三、方法步骤:
①制鸡血细胞液(加抗凝剂____________) ②获得鸡血细胞(离心或静置)
③获得鸡血细胞核物质[提核物质(方法:____________获得________)
溶解(用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的氯化钠溶液)
析出(方法:沿烧杯壁缓缓加入_______,同时用玻璃棒沿____________不停地________________;析出丝状物呈_______色
过滤得到__________)
溶解(用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的氯化钠溶液溶解后再过滤得到__________)
析出(方法:在上步得到的_______中,加入_____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的酒精溶液))
④鉴定DNA(方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练习:
1.(实验综合模拟题)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
A、丙酮可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可用于分离色素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桔黄色的脂肪滴
C、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混现用
D、在含有DNA的NaCl(0.015mol/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震荡后即呈现紫色
2.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中,依据的原理不包括( )
A.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随NaCl浓度的不同而不同
B.利用DNA不溶于酒精的性质,可除去细胞中溶于酒精的物质而得到较纯的DNA
C.DNA是大分子有机物,不溶于水而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D.在沸水中,DNA遇二苯胺会出现蓝色反应
3. .DNA提取实验中,三次过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第一次过滤后,核物质存在于滤出的固体物中
B.第二次过滤后,使用多层纱布,DNA存在于纱布上的黏稠物中
C.第三次过滤后,DNA存在于滤液中,可进一步除去非DNA物质
D.上述B、C均正确
4.关于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下面的叙述哪一个是正确的
A.随着NaCl溶液浓度增大,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也增大
B.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减小,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也减小
C.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与NaCl溶液的浓度无关
D.当NaCl溶液的浓度为0.14M时,DNA的溶解度最低
5.DNA的提取和鉴定实验中,提取鸡血细胞的细胞核物质和析出含DNA的黏稠物这两步中都用到了蒸馏水,其作用分别是
A.防止鸡血细胞失水皱缩和稀释NaCl溶液至0.14M
B.防止鸡血细胞失水皱缩和溶解DNA
C.使鸡血细胞吸水胀破和稀释NaCl溶液至0.14M
D.使鸡血细胞吸水胀破和溶解DNA
6、破译生物基因组DNA的遗传信息,首先要提取细胞核DNA。下列不适宜作为DNA提取的实验材料是( )
A、鸡血细胞 B、蛙的红细胞 C、人的成熟红细胞 D、菜花
7.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将提取获得的含DNA的黏稠物(还含有较多杂质)分别处理如下:
第一,放入0.14 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到滤液A和黏稠物a。
第二,放入2 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B和黏稠物b。
第三,放入冷却的95%的酒精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C和黏稠物c。
以上过程获得的滤液和黏稠物中,因含DNA少而可以丢弃的是 A、b、C 。
参考答案:
一、实验原理:⒈0.14mol/L 2mol/L ⒉不溶 能溶 含杂质较少 ⒊沸水浴 蓝 鉴定DNA
二、材料用具:
材料:95% 0.1g/ml 2mol/L 0.015mol/L
三、方法步骤:
柠檬酸钠 过滤 滤液 2mol/L 蒸馏水 一个方向 轻轻搅拌 粘稠物 2mol/L 滤液 滤液 95% 加入二苯胺水浴加热呈蓝色
四、巩固练习:
⒈B ⒉C ⒊A ⒋D ⒌C ⒍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