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届高考生物模拟考试试卷
生物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及学校名称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及答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和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膜、叶绿体的内膜与外膜、内质网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B.所有的酶都在生物膜上,没有生物膜生物就无法进行各种代谢活动
C.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都是一样的,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D.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扰
2.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得到的色素颜色较淡,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①加入的丙酮太多 ②用无水乙醇代替丙酮 ③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 ④研磨时没有加入
CaCO3 ⑤研磨时没有加入SiO2 ⑥取的叶片的叶脉过多,叶肉细胞过少
A.①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
3.下列有关ATP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D.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不是同一物质
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癌细胞一般能不断合成蛋白质和产生中心粒
B.生物的卵细胞虽然分化程度很高,但仍然具有较高的全能性
C.硝化细菌既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D.人体骨骼肌细胞能合成多糖,也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CO2
5.下图纵轴为反应速度,横轴为底物浓度,其中正确表示酶量增加1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
度关系的是
6.科学工作者对生活不同天数的一叶片中的某种物质进行了测量,得到了下表:
叶片存在天数 | 2 | 4 | 8 | 15 | 25 | 50 | 80 | 120 | 200 | 250 | 300 |
物质相对量 | 0.1 | 1.5 | 3.6 | 5.8 | 5.9 | 5.9 | 6.0 | 6.0 | 5.9 | 5.3 | 2.4 |
上表中的某种物质不可能是下列中的
A.蛋白质含量 B.叶肉细胞核DNA含量
C.叶绿素含量 D.自由水含量
7.下图中甲~丁为小鼠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
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某一阶段 D.丁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8.下列与遗传变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是因为该项措施能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
B.基因重组可以通过产生新的基因,表现出性状的重新组合
C.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是因为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D.若DNA中某碱基对改变,则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肯定会发生改变
9.右图表示研究NaHCO3溶液浓度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整个装置放在光下,毛细管内的红
色液滴会向左移动
B.将整个装置置于暗室,一段时间后检
查红色液滴是否移动,可以证明光是光
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C.当NaHCO3溶液浓度不变时,在B内
加入少量蠕虫,对红色液滴移动不产生
明显影响
D.为使对照更具说服力,应将伊尔藻置于蒸馏水中(不含NaHCO3) 的烧杯中
10.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的箭头符号为能量的移动方向,单
位为kcal/m2·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0%左右
B.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X)的部分能量
C.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
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6%
11.蛋白质分子能被肽酶降解,至于哪一个肽键被断裂则决定于肽酶的类型。肽酶P能断裂带有
![]() |
侧链R4 的氨基酸和相邻氨基酸的羧基基团之间的肽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图所示肽链肯定由五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B.在肽酶P的作用下,经过脱水可以形成两条肽链
C.肽酶P可以催化1处的
D.该肽链中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各1个
12.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所采用的方法是
A.样方法 B.标志重捕法 C.计数计算法 D.差速离心法
13.某育种专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自花授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
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大穗抗病和若干株小穗抗病,其余的都不抗病。若将这30株大穗抗病
的小麦作为亲本自交,在其F1中选择大穗抗病的再进行自交,理论上F2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
抗病小麦占F2中所有大穗抗病小麦的
A.2/10 B.7/
14.右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D、d)、乙(基因为E、e)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
症。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病为色盲症,乙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
B.Ⅱ7和Ⅱ8生一两病兼发的男孩的概率为1/9
C.Ⅱ6的基因型为DdXEXe
D.若Ⅲ11和Ⅲ12婚配,则生出病孩的概率高达100%
15.丈夫患下列哪种病,妻子在怀孕后进行产前诊断时有必要鉴定胎儿性别
A.白化病
B.
C.血友病 D.抗维生素D佝偻病
16.若含有303对碱基的基因,突变成为含300对碱基,它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与原来基因合成的
蛋白质分子相比,差异可能是
①只相差一个氨基酸,其他氨基酸不变 ②长度相差一个氨基酸外,部分氨基酸改变 ③长度相差一个氨基酸外,几乎全部氨基酸改变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17.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
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18.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
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19.有一群自由生活的果蝇,Aa基因型占2/3,AA基因型占 1/3,假设该群体中的雌雄个体间
能随机自由交配,后代存活率相同且无基因致死现象。试问以该群果蝇为亲代,繁殖一代后,
子代中Aa类型所占的比例为
A.1/9 B.2/
20.对图中I、II、Ⅲ、Ⅳ四幅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I中a、b、c、d可依次表示碱基、脱氧核苷酸、基因和DNA
B.图II中可表示pH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C.图ⅡI中a、b、c表示某一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目
D.图Iv中表示某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反应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者得1分,其他情况得0分。
21.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对于生物体都有积极意义
C.细胞凋亡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机体稳定状态的维持等有着重要作用
D.癌症可以是一系列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
22.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遗传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与环境因素无关
B.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隐性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
C.染色体的变异、基因突变都有可能导致人类出现遗传病
D.先天性的疾病都是遗传病,优生、优育可避免遗传病的发生
23.右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图可表示反射弧,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
传导的
B.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
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
C.该图如果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则d过程可发生于细胞核或某个细胞器中
D.如果为细胞免疫过程,a为效应T细胞,b为靶细胞,c代表抗体
24.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⑤和⑥ D.①和④
25.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二倍体植物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
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
D.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26.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掳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27.下列有关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实验材料的数量、温度和时间都可能是实验的变量
B.各种实验中都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确保单一变量
C.数据测量应力求精确,因而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D.探究实验设计中,实验结果总是与提出的假设一致
28.一位学生将葡萄糖和酵母菌溶液放入一个保温瓶中,并用带有两个孔的塞子封口,酵母—葡
萄糖溶液的温度随时间慢慢地升高,指示剂的颜色也开始改变
(该指示剂遇酸变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保温瓶内的温度将一直保持稳定不变
B.保温瓶中氧气的含量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有重要的影响
C.实验可用来测定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热量的变化
D.指示剂变色的情况与保温瓶中空气的量无关,与葡萄糖的量有关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86分)
29.(6分)下图表示一株水稻叶肉细胞内的C5化合物含量在24h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
(1)C5化合物的产生和消耗主要发生于叶绿体的 中。
(2)AB段和IJ段的C5含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缺乏 和 所
致。G点时C5化合物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 (物质)所致。
(3) (填字母)点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白天该地区天气暂时由晴转阴所造成的。
(4)与C点相比,G点时叶绿体产生的氧气较 (填 “多”或“少”)。
30.(8分)右图表示植物生长素与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的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OH段说明 。
(2)曲线HB段说明 。
(3)曲线上C点表示 。
(4)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时,产生顶端优势现
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 区间。
(5)若燕麦幼苗做向光性实验,并测得幼苗胚芽鞘尖端向
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是为1∶2,则据图
推测燕麦幼苗胚芽鞘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
31.(8分)合理密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手段。某研究小组在学校实验田中以大豆为对象开
展了研究,他们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播种了数量不等的种子。每
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果实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区域号 | 区域植株数 | 每植株荚果数 | 每荚果种子数 |
1 | 20 | 8.3 | 6.0 |
2 | 40 | 6.8 | 5.9 |
3 | 60 | 3.9 | 6.2 |
4 | 80 | 2.7 | 5.9 |
5 | 100 | 2.1 | 6.0 |
(1)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用曲线表示出“区域植株数”与“每植株荚果数”、
“每荚果种子数”的关系。
(2)根据表中数据,还不足以确定哪一区域的种植密度是
最合理的,请你指出还应做什么工作?
(3)你认为通过对现有数踞分析,研究小组能得出什么结论?
(4)若进一步增加每区域种植的植株数,大豆产量的变化趋势如何?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说明原因。
32.(8分)材料一: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
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
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下图甲),飞蛙的发生量又与
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下图乙)。
材料二:在一生态系统中,对A、B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下图丙。
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回答:
(1)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 燥时要 。
(2)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
(3)A、B两种群之间的关系是 。在3、4月份A种群数量的下降,很可能是由
于 。A、B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是 。
33.(10分) 某些遗传病具有家族性遗传的特征,非家族成员一般也非携带者。下图为80年代
开始采用的“定位克隆法”示意图,通过对家系分析将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基因定位在某一染色
体的特定部位。(表示氨基酸的3字母符号:Met-甲硫氨酸;Val-缬氨酸;Ser-丝氨酸;Leu-
亮氨酸;Gln-谷氨酰胺;Pro-脯氨酸;Cys-半胱氨酸)请据图回答问题。
(1)基因的实质是 。通过连锁分析定位,Ⅰ2无致病基
因,则该遗传病属于 染色体 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用A或a表示。
(2)对该家族进一步检测,发现Ⅲ4还患有一种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用B或
b表示,家族其他成员均正常,那么Ⅲ3的基因型是 ;若此隐性遗传病在
人群中的发病率为四万分之一,则Ⅲ1与Ⅲ2再生一个孩子两病兼发的几率是 。
(3)当初步确定致病基因位置后,需对基因进行克隆即复制,基因克隆的原料是 ,
基因克隆必需的酶是 ,另外,基因的克隆还需 等条件。
(4)DNA测序是对候选基因的 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发现是基因位点发生了
的改变。
34.(11分)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 A | B | C |
10×10 | 3 | 3 | 2 |
20×20 | 5 | 5 | 3 |
40×40 | 8 | 6 | 5 |
80×80 | 14 | 9 | 8 |
90×90 | 16 | 11 | 8 |
100×100 | 17 | 13 | 8 |
110×110 | 19 | 13 | 8 |
120×120 | 20 | 13 | 8 |
130×130 | 20 | 13 | 8 |
140×140 | ---- | ---- | ---- |
(1)A草原中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 ,草原及周边环境组成 。
(2)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导致这三种类型的草原物种数量不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 。如果将A草原
与我国东北针叶林相比,两者之间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的是 。
(3)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选取 为最佳样方面积,
且取样时应采取 方式。
(4)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该物种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为
株/cm2。
(5)草原中某一食物关系:植物→鼠→蛇→鹰,在这条食物链中,已知
千克蛇,
养级摄入的食物除去消耗与呼吸等能量外其余都转化为能量,则鹰对植物能量的利用
率是 ﹪。
35.(15分)人和鼠都是哺乳动物,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为了验证“胰
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含量的生理作用”,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探究性实验,完成实
验步骤,预测和分析实验结果,并写出实验结论。
(1)材料用具:大小、体重一祥,生长正常的小白鼠两组;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
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斐林试剂;注射器;试管;试管夹;吸管;烧杯;三角
架;石棉网;酒精灯等。
(2)方法步骤:(提示:用腹腔注射给药,剂量不作实验要求,给药1h后,从小白鼠膀胱
处穿刺取尿液)
第一步,
;
第二步,将两支试管编号为A和B,分别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
第三步,
第四步,将两支试管摇匀后,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内进行水浴加热3~5 min,观察两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3)实验结果的预测、分析及结论:
①实验结果的预测及分析:
A试管: ;
B试管: 。
②结论:
。
36.(8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农药的产量和品种逐年增加,但害虫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
对农作物危害仍然很严重。如近年来,棉铃虫在我国大面积暴发成灾,造成经济损失每年达
100亿以上。针对这种情况,江苏农科院开展“转基因抗虫棉”的科技攻关研究,成功地将某
种能产生抗虫毒蛋白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得到的棉花新品种对棉铃虫的毒杀效
果高达80%以上。就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抗虫基因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____________ ___ ____。
(2)“转基因抗虫棉”具有抗害虫的能力,这表明棉花体内产生了抗虫的_________ 。
这个事实说明,害虫和植物共用一套_______ ,蛋白质合成的方式是__________的。
(3)“转基因抗虫棉”抗害虫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可表示为__________ ________ 。
(4)该项科技成果在环境保护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___ 。
(5)基因工程技术已在多方面得到应用,请各举一例说明该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正负面
影响。
。
37.(10分)根据图中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 |
(1)由图中可见,碳循环是在 范围内进行的。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
途径①是 ;④表示 。参与过程④的
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 。
(2)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的 中进行。
(3)太阳能照射到地球表面后,大部分被地表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如果大气
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温室效应。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最关键措施是:第一,
_________ _ _________;第二,_________ __________。
(4)若上图中②过程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右图所示的关系,右图中相
当于上图绿色植物的类群是_____(填代号)。一般情况下,A、B、
C、D、E类群中所占有的能量最少的类群是 (填代号),
因为能量在单向流动时是 。
注意:38、39题为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一题。
38.(生物技术实践,10分)
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
,这种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⑵“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 。
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 。
⑶在上述实验操作过程中,获得纯净“目的菌”的关键是 。
⑷转为固体培养基时,常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进行接种,此过程中所用的接种工具要用
灭菌的方法。
⑸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处理才能倒掉,这样做的目的是 。
⑹某同学计划统计污水池中“目的菌”的总数,他选用10-4、10-5、10-6稀释液进行平板划线,
每种稀释液都设置了3个培养皿。从设计实验的角度看,还应设置的一组空白对照实验,
目的是 。
⑺分离得来的目的菌往往带有一些特殊的基因和蛋白质。
① 在获得这些基因的过程中,PCR技术相当重要。PCR扩增反应中加入引物的作用是
。
②利用凝胶过滤法分离该特殊蛋白质时(下图),操作中加样的正确顺序是
。
39.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0分)
(一)基因敲除是一门新兴技术,主要应用DNA重组原理,用设计好的DNA片段替代动物细胞内的基因片段,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其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把与靶基因序列同源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前,应选择一个合适的 与之结合。
⑵如果要获得一只含目的基因的小鼠,则选择的受体细胞应该是 ,基因导入该
细胞时,可以用 等方法。
⑶上述途径获得的动物,其后代是否都含目的基因。为什么?
。
(二)下图为哺乳动物胚胎分割和性别鉴定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 |
⑴胚胎分割时,一般采用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 。对胚胎进行分割时,
要特别注意将 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的胚胎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来自同一胚胎分割产生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胚胎分割可以看作动物
的方法之一。
⑵通常胚胎干细胞可以从 (写出两种方法)中分离得到。
⑶早期胚胎中的胚胎干细胞,不仅可以被应用于哺乳动物胚胎性别鉴定,还可被应用
等领域(写两个)。
2008届高考模拟考试
生物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D | C | A | D | B | B | D | A | C | A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C | C | D | C | D | D | A | C | D | D |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者得1分,其他情况得0分。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答案 | ABCD | BC | BC | CD | BCD | BD | AC | BC |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86分)
以下除说明外,每空1分。
29.(6分)(1)基质 (2)[H](或NADPH);ATP ;CO2 (3)D (4)多
30.(8分)(1)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2分)
(2)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2分)
(3)此浓度的生长素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2分)
(4)C点以后的范围内 (5)(0,
31.(8分)(1)见下图(2分)
(2)还应统计每个区域所生产种子的质量。(2分) (3)大豆的种植密度越大,每株大豆荚果的数目越少,而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的数目基本没有影响。(2分)
(4)种植密度过大会造成减产。因为种内斗争加剧,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阳光、矿质养料等)减少,所结荚果就少。(2分)
32.(8分)(1)多 (2)变大; 因为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
发生量变大(2分) (3)捕食; B种群数量的增长,捕食掉大量A(2分); 1年(或12个月)
33.(10分)
(1)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常;显 (2)aaBb或aaBB ; 1/1200(199/24000)
(3)脱氧核苷酸 ; DNA聚合酶(DNA解旋酶和DNA连接酶);适宜温度、PH值、ATP
(4)碱基序列;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突变成了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T)
34.(10分) (1)群落; 生态系统 (2)A、B、C ; 水; A草原
(3)
35.(8分)(2)第一步,一组小白鼠为实验鼠,腹腔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组小白鼠为对照
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分)
第三步,给药lh后,分别用注射器在两只小白鼠膀胱处穿刺取得它们的尿液,将实验鼠的尿
液放进A试管内,对照鼠的尿液放进B试管内(2分)
(3)①A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实验鼠尿液中含有葡萄糖;B试管内溶液仍为蓝色,
说明对照鼠尿液中无葡萄糖(注:试管内的尿液来源要与颜色反应相对应)(2分)
②实验鼠血糖含量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这是由于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
含量的生理作用(2分)
36.(8分)(1)先将抗虫基因与细菌质粒重组,再用细菌感染棉花
(2)毒蛋白 遗传密码子 相同
(3)DNA(基因)→RNA→蛋白质
(4)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或生态平衡
(5)(2分)正面影响:基因诊断与治疗、转基因动植物与农牧业、仪器工业、环境监测、
净化污染、生物制药等。负面影响:重组的基因可能使生物发生突变、生态遭破坏(减少生
物多样性),滥用基因工程制造生物武器,重组基因的生物可能会产生一些难以预测的危害等。
37.(10分)
(1)生物圈;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生物群落
(2)线粒体
(3)保护植被(植树种草),增加CO2的吸收 ;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CO2的排放
(4)E;A; 逐级递减
38.(生物技术实践,10分)⑴筛选目的菌;选择 ⑵化合物A;异养需氧型 ⑶防止外来杂菌入侵 ⑷灼烧 ⑸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⑹证明培养基制备过程中是否被杂菌污染
⑺① 结合在模板DNA上,提供DNA延伸起始位点 ②.④①②③
39.(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0分)
(一)(1)运载体 (2)受精卵;显微注射法(或病毒感染法) (3)否,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
(二)(1)囊胚;内细胞团;无性繁殖(或克隆) (2)早期胚胎、原始性腺
(3)治疗人类的某些疾病(如老年痴呆症、糖尿病等) 或ES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研究体外细胞分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