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生物试卷 - 高中三年级生物试题 - 正文*

08年高考生物摸拟试题

2014-5-11 0:36:13下载本试卷

08年高考生物摸拟试题

 出卷人:程雪莲         2008.3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55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几种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最多的是 

A.尚不能飞翔的大雁幼鸟的胸肌细胞  B.正处在产蛋期的家养鸡的胸肌细胞

C.正在迁徙途中的大雁的四肢肌细胞   D.成年大雁的胸肌细胞

2.下列关于RNA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RNA 可分为mRNA、tRNA、rRNA B.mRNA决定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C.tRNA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D.细胞质中只有一种RNA,即tRNA

3.某种酶是由419个氨基酸形成的蛋白质。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做出5种不同长度的该酶的片段,并分别测定其活性如图所示,请分析该酶具有活性的部分最可能是下列哪一片段?

  

A.第196号氨基酸到第419号氨基酸  B.第1号氨基酸到第43号氨基酸

C.第44号氨基酸到第196号氨基酸   D.第197号氨基酸到第302号氨基酸

4.有人做过如下实验:将某种蛙放在明亮处体色变亮,再放在暗处体色变暗。在明亮处,给此蛙注射褪黑激素,蛙体色逐渐变暗,但不久又慢慢恢复亮色。若将此蛙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切除垂体后,无论把此蛙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所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光是影响蛙体色变化的外界因素

B.蛙褪黑激素可使青蛙体色变暗,又可使青蛙体色变亮

C.蛙体色的变化受神经和激素调节  

D.蛙褪黑激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

5.下图是某同学检查1000个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细胞。据此,就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进行得比较旺盛

B.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中分裂期持续时间比

分裂问期要长

C.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中的前期持续时间最短

D.洋葱根尖细胞周期中各期相对持续时间长短是:

间期>前期>末期>中期>后期

6.下图表示叶肉细胞中的某项生理活动,完成过程(2)需要

A.二氧化碳和酶

 
B.光反应产物和酶

C.ATP 和[H]

D.色素和光

7.下面对体液中蛋白质浓度关系表示正确的一项是

A.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B.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

8.下列几种与血糖有关的激素中,哪一项不是升糖激素

A.胰高血糖素  B.胰岛素  C.甲状腺素   D.肾上腺素

9.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内DNA数:染色体数≠2:1的细胞是          

A.进行联会的初级精母细胞     B.进入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

C.进入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   D.刚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

10.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个体在精子形成过程中,不可能进行的活动是

A.A、b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时组合

B.A、B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时分离

C.A、A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时分离

D.a、B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时分离

11.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黄色短杆菌的质粒中脱氧核苷酸序列发生如下变化:CCGCTAACGATC→CCGCGAACGATC。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可能用到的相关密码子:脯氨酸—CCG、CCU;甘氨酸一GGC、GGU;天冬氨酸一GAU、GAC;丙氨酸一GCA、GCU、GCC、GCG;半胱氨酸一UGIJ、UGC;终止密码一UAA、UAG)

①该脱氧核苷酸序列控制合成的一段肽链中肽键数为3

②该脱氧核苷酸序列控制合成的一段肽链中肽键数为2

③该黄色短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

④该黄色短杆菌没有发生基因突变

⑤该黄色短杆菌性状会发生改变

⑥该黄色短杆菌性状不会发生改变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

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R型活细

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R型两种类型的细菌

 B.小鼠体内出现活S型细菌是由于R型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

C.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作用所致

D.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

13.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各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将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注射后的小鼠血液中可能获得新的

①B淋巴细胞  ②T淋巴细胞  ③记忆细胞  ④效应B细胞  ⑤效应T细胞  ⑥抗体

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14.人的红绿色盲是一种较典型的遗传病。表1是几种婚配情况下子女的性状表现,其中不正确的是 (B)  

15.下面是4种正常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中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大的是     

A.生长在南国森林中的俗称“红豆”的植物  B.生长在大漠戈壁的仙人掌

C.生长在八百里洞庭湖畔的芦苇       D.生长在东北黑土地上的大豆

16.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全过程在生物群落中进行      ②碳元素只能以光合作用方式进人生物群落

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    ④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生物总能量(A)和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的变化,下面是据图得出的几个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第10年~20年是该生态系统向营养结构复杂化发展的时期

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0年~40年比20年~30年期间强

C.从a点开始,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

D.该生态系统在40年~60年期间的生物种类比60年~80年期间要多

18.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植物体细胞杂交实际上是不同植物体细胞的细胞核的融合过程

B.胡萝卜的愈伤组织继续培养,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叫脱分化

C.在动物细胞的原代培养过程中,要定期使用胰蛋白酶

D.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与植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不同的

19.若图中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2、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

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快

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产生的

激素作用于细胞2的是甲状腺细胞

D.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图所示调节有关,

也与甲图所示的调节有关

20.某种金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10℃39℃,最适宜温度范围是22℃28℃。把金鱼放在37℃水温中生活4个月,金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则改变为15℃41℃,原因是

A.金鱼体内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B.金鱼体内决定代谢速率的酶系统发生适应性改变

C.高温对金鱼进行了自然选择  

D.温度不是影响金鱼生存的主要生态因素

二、多选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不止一个正确,全选对者得3分,否则不得分)

21.下列是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实验,其中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B.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C.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途径  D.验证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2.1988年,阿格雷成功地分离了存在于细胞膜上一种膜蛋白,该膜蛋白具有水通道的功能。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的另一种通道,细胞通过电位变化发出信号,控制离子通道的瞬间开放。  离子通道是由蛋白质复合物构成,一种离子通道只允许一种离子通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通道运输离子具有选择性

B.水通道运输水分时需要消耗能量

C.水通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D.离子通道的开启是由细胞电位的变化决定的

23.下列构造中能产生CO2的是  

A.小麦细胞的细胞质基质    B.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C.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      D.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

24.右图是人体细胞内酶催化效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该图说明        

A.酶的催化效率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B.曲线的AB段表示随温度上升,酶活性增强

C.曲线的BC段表示随温度上升,酶的催化效率迅速下降

D.B点表示在37℃时,酶的催化效率最高

25.将某植物(其叶片如图一所示)放在黑暗中两天后,根据

图二所示,处理其中一块叶片。然后将整株植物置于阳光下

4小时,取该叶片经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显色,下列有关该实验结果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后的结果显示出X为蓝色,Y为棕黄色

   B.W和X两部分对照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C.X和Y两部分对照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水

  D.Y和木塞夹着的叶片部分对照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第Ⅱ卷(共65分)

三、简答题

26.(8分)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发现RNA干扰机制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显示,外源微小双链RNA片段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单链RNA并和某些蛋白形成复合物。这种复合物中的  单链RNA与互补的mRNA结合,mRNA被RNA酶裂解,使特定基因表达沉默。

下图表示RNA干扰机制的部分过程。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双链RNA的化合物不同于

  双链DNA的是          

(2)复合物中的单链RNA与互补的mRNA

结合是遵循了             

其碱基之间的关系是          

(3)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能特异性侵染        细胞,使人的免疫功能丧失,所以很难治疗。HIV病毒变异频率高,原因是           。利用RNA干扰

技术能让其基因“沉默”,关键在于进行了图中的②③,从而抑制基因表达的      过程。

26.(8分)  (1)组成RNA的五碳糖是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或答组成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而

  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含尿嘧啶(U),不含胸腺嘧啶(T)(2分)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和U配对,G和C配对  。

  (3)T淋巴HIV病毒的RNA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基因突变(2分) 翻译

27.(6分)右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

   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

   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      

  (2).正常人饭后,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

           ,该激素是

           分泌的。

(3)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

   胞能否为垂体细胞?       

试简要说出理由          

27.(6分)  (1)与分泌物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 (2)胰岛素 胰岛B细胞

  (3)能  当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活动(其它合理答案也适当给分)(2分)

28.(7分)右下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示

  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

  浓度。该装置放在20℃境中。实验开始时,针筒的读

  数是0.2mL,毛细管内的水滴在位置X。30分钟后,针

  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6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仍维持

  在X的位置。据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以释放出的氧气量来代表光合作用速率,该植物的

  光合作用速率是         mL/h。

  (2)用这一方法测量光合作用速率,比实际的光合速率
   为低,原因是          

(3)假若将该植物的叶的下表皮涂上一层凡士林,光合作用的速率会大幅度下降,原因

                                    

(4)如果在原实验中只增加光照强度,则针筒的容量仍维持在0.6mL读数处。在另一相同实验装置中,若只将温度提升至30℃,针筒容量需要调至0.8mL读数,才能使水滴维持在X的位置上。比较两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8.(7分)  (1)O.8  (2)植物同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2分)

  (3)凡士林阻塞部分气孔,使供应叶的二氧化碳减少,限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2分)

  (4)在这两个实验中,光照不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而温度才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或答: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提高温度可提高光合作用速率)(2分)

29.(13分)将10mL酵母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若干次,分别测定样品中的酵母菌的数量和pH值。根据测定结果回答问题:

(1)如果4次测定的结果如表,则:

①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是                      。(2分)

②取样测定的方法是这样的:每隔20h,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血球计数板上,计数所选方格内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依据,估算锥形瓶中酵母菌总数。在进行上述操作过程中,每次取样前都要轻轻地振荡几次锥形瓶,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如果在观察时发现某个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2分)

③如果在4次取样后,又进行第5次取样,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50个/mm3,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2分)

(2)下图是根据测定的结果制作的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则:

①图中曲线C点之后,限制酵母菌数量增长主要因素有                

                                    。(2分)

②如果将锥形瓶隔绝空气,这时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是

                                   。(2分)

③在实际生产中,常选用BC段的酵母菌作为菌种,而一般不选用其他段的酵母菌作为菌种。请分析其中的原因。(3分)

29.(1)①2、4、1、3 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增加稀释倍数 ③营养被消耗,部分个体因缺

乏营养而死亡                      酶

(2)①营养供给不足、代谢废物增多、pH的变化 ②C6H12O6―→2C2H5OH+2CO2十能量

 ③因为BC段的酵母菌只需接种一次,省略了再次培养所需的调整期、对数期、衰亡期,所以选用它们能缩短生产周期。

30(8分)人类白化病由基因a控制,红绿色盲由基因b控制,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F是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后使这对夫妇生下孩子I为白化病兼色盲患者,则I的性别是____。若G是卵细胞,与精子E结合后使这对夫妇生下孩子是H,则H的基因型为____,表现型为____。(3分)

(2)该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白化病菜色盲男孩的几率是____。(1分)

(3)若该对夫妇生下一个孩子,医生诊断是唐氏综合症。请运用减数分裂有关的知识说明该小孩患唐氏综合症的可能原因。(4分)

30.(1)男性  AAXBXB 正常女性 (2)1/16 (3)在初级卵母细胞形成次级卵母细胞的过程中,第21号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进入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或在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第21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同一卵细胞。

31.(5分)植物→动物l→动物2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表是其能量流动的情况 (单位:kcal·m-2·a-1),其中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分析回答:

(1)根据表格推出Pg、R和Pn三者的关系:Pn=          

(2)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      

(3)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31.(5分)  (1)Pg—R    (2)82.4%

 (3)增加(1分)  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或答该生态系统

  单位时间内输入能量大于单位时间内输出的能量或答Pg(生产者的)>R(所有生物的呼

  吸消耗)(2分)

3210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赤霉素对红豆杉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该小组的研究课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有

                                   

(3)现要进一步探究红豆杉种子萌发所需赤霉素的适宜浓度,请写出你的设计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列出实验统计的表格。

32.(10分) (1)探究赤霉素对红豆杉种子萌发的影响(1分)

(2)①将种皮破损有利于红豆杉种子萌发;②在适宜温度下用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利于种子萌发.(2分)

(3)将若干大小相同的红豆杉种子的种皮破损;(1分)

取10个大培养皿,每个培养皿中放入100粒种皮破损的种子,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置于40℃的恒温箱中浸泡24h;(2分)

然后取出,并分别播种;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其发芽数目。(1分)

(注:若赤霉素溶液浓度设置少于10个或每组种子数少于30粒,要适当扣分)

(4)(3分)(表中栏目要涉及:编号、浓度、发芽率)

编号

浓度

发芽数目

发芽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33.(8分)本题包括A、B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A 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备受世界关注。利用玉米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为:

(1)玉米秸秆预处理后,因该选用_______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的葡萄糖。

(2)从以下哪些微生物中可以提取上述酶?________(多选)

A.酿制果醋的醋酸菌            B.生长在腐木上的霉菌

C.制作酸奶的乳酸菌            D.生产味精的谷氨酸棒状杆菌

E.反刍动物瘤胃中生存的某些微生物

(3)若从土壤中分离生产这种酶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为______(按功能分)。

(4)从生物体提取出的酶首先要检测 _______ ,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实践。在生产糖液的过程中,为了使酶能够反复利用,可采用___________技术。

(5)发酵阶段需要的菌种是_________,生产酒精是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 。

B. 继哺乳动物乳腺发生器研发成功后,膀胱生物发生器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最近,科学家培养出一种转基因小鼠,其膀胱上皮细胞可以合成人的生长激素并分泌到尿液中。请回答:

(1)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体细胞,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

(2)进行基因转移是,通常要将外源基因转入___________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

(3)通常采用_______技术检测外源基因是否插入了小鼠的基因组

(4)在研制膀胱生物反应器时,应使外源基因在小鼠的________细胞中特异表达。

(5)为使外源基因在后代长期保持,可将转基因小鼠细胞的_____转入________细胞中构成重组细胞,使其发育成与供体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该技术称为_______。

A.答案:(1)纤维素酶(2)BE(3)选择培养基(4)酶的活力(活性) 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5)酵母菌 无氧(密闭、密封)

B.(1)显微注射 (2)受精卵(或早期胚胎) 受精卵具有全能性,可使外源基因在相应组织细胞表达 (3)DNA分子杂交 (4)膀胱上皮 (5)细胞核  去核的卵 核移植(或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