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届高三生物高考教材实验训练专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用3H标记的胸苷和3H标记的尿苷(它们是合成核酸的原料),分别处理活的洋葱根尖,开始一段时间后检测大分子放射性,最可能的结果是:
A.两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B.前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后者只有局部区域细胞检测到放射性
C.前者部分细胞检测到放射性,后者所有的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D.两者所有细胞都不能检测到放射性
2、下列是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人类遗传病调查的基基本步骤。其正确的顺序是
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②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③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
④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3、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沉淀物中,则获得侵染噬菌体的方法是: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
4、孟德尔做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决定图中种子种皮基因型的是:
A.由植株A和植株B共同决定
B.只由植株A决定
C.只由植株B决定
D.与植株A或植株B无关
5、我国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针对SARS病毒的 疫苗已经进入到人体安全性试验阶段,数十名志愿者报名接受安全性试验。研究人员制定的试验方案应是:
A.志愿者全部注射疫苗,密切监视受试者的反应,随时准备处理意外情况的发生
B.志愿者全部注射疫苗,密切监视受试者的反应,观察、比较与常态人群的区别
C.志愿者全部注射疫苗,观察、记录并统计出现不良反应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D.在志愿者不知情的状况下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注射疫苗,一组注射生理盐水
6、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在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导致孟德尔发现问题的现象是:
A.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B.具一对相对性状亲本杂交,F2表现型之比3:1
C.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1:1
D.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
7、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找到分生区后,看不到细胞内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其原因是:
A.观察时间有限 B.细胞分裂速度缓慢 C.细胞已死亡D.观察的部位不对
8、下列关于可溶性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实验,不正确的是:
A、在四个实验中,只有两个实验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B、鉴定用的主要化学试剂依次是:斐林试剂、苏丹IV染液、双缩脲试剂、二苯胺试剂
C、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和蛋白质,都使用NaOH和CuSO4溶液,原理基本相同
D、在四个实验中,鉴定的都是细胞中的化学成分,一般先提取组织样液
9、下列有关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脂肪鉴定实验中需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B.植物向光性实验中,常用玉米、小麦等单子叶植物幼苗做实验材料
C.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常用的取样调查法
D.不能通过观察试管中产生气泡的多少来比较过氧化氢酶与Fe3+的催化效率
10、下列诸项均是有关显微镜操作的表达,其中错误的操作是:
A.标本染色较深,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将位于视野内右上方的图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装片
D.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图像移到视野到正中央
11、通过显微技术破坏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培养几天后,再观察该根尖细胞,预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A.细胞停止分裂 B.产生多核细胞或多倍体细胞
C.正常分裂 D.不能形成纺锤体
12、向盛有一定淀粉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唾液淀粉酶,
A.产生砖红色沉淀B.溶液呈现蓝色C.溶液呈现紫色D.溶液不变化
13.下图表示从血液中制备核糖体的大致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步骤①加入
B.步骤②的目的是破坏细胞膜
C.该过程运用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法、离心法、层析法
D.步骤③、④的目的是分离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14、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观察细胞质流动时,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这时应该使用较小光圈或换平面镜采光
B.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在高倍镜的视野中可以看到一个细胞从分裂前期到中期的变化
C.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均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
D.取人口腔上皮细胞,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并制成临时装片,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蓝绿色的线粒体
15、在下列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相似的一组是:( )
①证明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利用大肠杆菌产生人类胰岛素
③单克隆抗体的产生 ④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⑤鉴定乳制品或饮用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
A.①④ B.②④ C.④⑤ D.②③
16、原发性低血压是一种人类的遗传病。为了研究其发病率与遗传方式,正确的方法是:( )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②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③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下列有关水在生物实验中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片时,一般要求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这是为了避免材料变干影响观察
B.用清水漂洗已解离的洋葱根尖,是为了维持细胞活性
C.将洋葱鳞片叶浸润在水中,就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D.将浓度为0.14mol/L的氯化钠溶液倒入DNA提取液后,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可降低DNA溶解度
18.在采用鸡血为材料对DNA进行粗提取的实验中,若需进一步提取杂质较少的DNA,可以依据的原理是
A.在物质的量浓度为0.14 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DNA的溶解度最小
B.DNA遇二苯胺在沸水浴的条件下会染成蓝色
C.DNA不溶于酒精而细胞中的一些物质易溶于酒精
D.质量浓度为0.
19.下列对相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健那绿是一种活细胞染料,能将细胞中的DNA染成蓝绿色
B.向含有还原糖的溶液中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即可出现砖红色沉淀
C.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通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D.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模拟实验中,切开琼脂观察实验结果时,发现体积不同的琼脂块的切面上红色的深度基本相同
20.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处理根尖的目的是:
A、固定、杀死细胞 B、促进细胞分裂 C、溶解细胞间质 D、染色
21.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随 NaCl的浓度变化而变化
B.DNA的鉴定实验需要沸水浴
C.几次加水的目的都是调节NaCl溶液的浓度
D.鉴定DNA的试剂是二苯胺试剂
22.在DNA的粗提取实验过程中,两次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的作用是
A.稀释血液、冲洗样品 B.使血细胞破裂、降低NaCl浓度使DNA析出
C.使血细胞破裂、增大DNA溶解量 D.使血细胞破裂、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23.在DNA粗提取实验中,对三次过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过滤后,核物质存在于滤出的固体物中
B.第二次过滤时,使用多层纱布,DNA存在于纱布上的粘稠物中
C.第三次过滤后,DNA存在于滤液中,可进一步除去非DNA物质
D.上述的A、B和C中有二项是正确的
24.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将提取获得的含DNA黏稠物(还含有较多杂质)分别处理如下,其中含DNA少的是
第一,放入0.14 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①和黏稠物②;
第二,放入2 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③和黏稠物④;
第三,放入冷却的95 %的酒精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⑤和黏稠物⑥。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25.下列操作中,对DNA的提取量影响较小的是
A.搅拌时,要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轻缓搅动
B.使鸡血细胞在蒸馏水中充分破裂,放出DNA等核物质
C.在析出DNA黏稠物时,要缓缓加蒸馏水,直至溶液中黏稠物不再增多
D.在用酒精沉淀DNA时,要使用冷酒精,甚至再将混合液放入冰箱中冷却
二、多选题
26.将某植物细胞置于大于该细胞液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该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原因可能是该细胞:( )
A为死细胞 B为根尖分生区细胞
C大量失水 D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27.若用30%的蔗糖溶液来处理细胞,细胞没有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对此的合理解释可能是
A.实验材料是根尖分生区细胞 B.实验材料是动物细胞
C.实验材料是死细胞 D.实验材料是原生质体
28.菠菜叶片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实验材料,但对一些实验来说则不适合。下列哪些实验不适合采用菠菜叶片作实验材料?
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性糖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D.观察多种植物细胞的形态
29.用显微镜观察经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后的洋葱根尖,在视野中可能看到的现象有
A.细胞呈正方形,没有进行细胞分裂
B.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在进行细胞分裂
C.视野中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D.细胞分裂中期有形状大小相同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板上
30.在“设计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习中,以下项目中必需的是
A.生态瓶要放在阳光直射到的地方 B.生态瓶要密封
C.生态瓶中要放一些小动物 D.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
31.用一个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可做下列哪些实验的材料?
A. 观察植物细胞减数分裂 B.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C.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 D. 叶绿体中四种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32.用甲基绿吡罗红染液对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结果发现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A.甲基绿、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
B.细胞核由DNA构成,细胞质由RNA构成
C.真核细胞中,DNA不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RNA不分布在细胞核中
D.该实验的结果反映了DNA和R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状态
33.下列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或技术,正确的有
A.研究DNA的复制方式:同位素标记法B.萨顿的假说:类比推理
C.调查菊花植株蚜虫种群密度:样方法D.提取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
34.下列生物学研究一般所选用的技术或方法中,正确的是
A 用 射线诱变育种 B. 用纸层析法提取DNA
C.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DNA复制 D.用光学显微镜研究细胞膜系统
35. 下列实验中所用试剂正确的是
A.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
B.在提取叶绿体色素实验中,使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C.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使用氯化钠溶液析出DNA
D.在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为了观察液泡的变化,使用龙胆紫对其进行染色。
36.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实验操作方法或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A.番茄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B.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其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
C.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D.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有丝分裂,在细胞呈正方形的区域易找到分裂期的细胞
37.在证明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的实验时,有学生取两支试管分别将淀粉溶液与唾液混合后,分别将试管放在冰水、沸水中5min后,待试管冷却后分别加入3滴碘液,结果两支试管都变蓝,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A.酶与淀粉不能在设置各自温度之前接触 B.缺少温度为
C.这两支试管都不应变蓝 D.不能用碘液检验是否存在淀粉
38.为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应选择带有较多嫩叶和幼芽的一年生枝条
B.采用浸泡法处理插条基部,应使用较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C.必须严格控制不同插条的浸泡时间
D.应采用“土培法”培植插条
39.能够引起实验鼠患败血症死亡的处理方法是
A.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给实验鼠
B.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给实验鼠
C.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给实验鼠
D.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给实验鼠
40.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步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影响的实验中,应先将Na2S03加入稀H2S04再移至玻璃罩内
B.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应依次将NaOH和CuS04溶液加入到苹果或梨的组织样液中
C.鉴定蛋白质的实验中,应先将NaOH和CuS04溶液混合,然后加入稀释的蛋清溶液
D.在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片前应该进行解离、漂洗和染色
三、非选择题
41.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脂质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单层脂分子铺展在水面上时,极性端(亲水)与非极性端(疏水)排列是不同的,搅拌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所示)。
(1)将脂质体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没有变化,这一事实说明
(2)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图,请回答:
①该结构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至关重要的特性是 。
②有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B造成膜的损伤,增加膜的通透性,B的完整化
学名称是 。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说明B具有
③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中均有此结构,但执行的具体功能却有很大区别,其原因是由于图中 (填字母)的不同所致。
(3)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同于真正的自由扩散,它最可能与膜上的 成分有关。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试图从人血红细胞、肾小管壁细胞膜上寻找这种蛋白质CHIP一28。他以这两种细胞为实验材料的依据是 。
42.下面是以小麦为材料所进行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将发芽种子的研磨液置于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并_______,试管中出现砖红色。说明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
(2)在盛有 10 ml 3%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新鲜的发芽小麦种子研磨液时,试管中有大量气泡生成,将点燃的卫生香插入试管,火焰变得明亮,这个实验证明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小麦叶片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将盛有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的试管经静置后置于透射光和反射光下,依次是_________和_________色。
(4)小麦幼根吸水能力最强的部位是___________区。用显微镜观察此区的徒手纵切片,可见到该区已分化出木质部,其中输送水分的是______________。
(5)为了研究小麦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应以显微镜观察并计数小麦根尖的分生区处于__________期的细胞染色体。若以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培育中的小麦幼苗根部,则此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染色体与处理前相比较,其数目________
(6)若利用小麦的根毛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由于观察的细胞无色透明,为了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调节显微镜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现有在培养皿中萌发至 3 cm的小麦幼苗,罩以侧面开一个小孔的纸盒,胚芽鞘弯向小孔生长。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法,在细胞水平上证明向光一侧细胞生长慢,背光一侧细胞生长
43.(8分)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鉴定组织还原糖的实验中,选择苹果、梨子等为实验材料,而不选择幼嫩的菠菜叶,是因为 。
(2)为了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通常选择紫色洋葱鳞叶片为材料,为什么不选用黑藻叶片? 。
(3)观察植物细胞有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特点,通常选用洋葱根尖(2n=16)而不选择小麦根尖(2n=42)的理由是 。
(4)植物向光性实验往往选择盆栽的玉米、小麦、向日葵等幼苗作材料,而不用盆栽的榕树,其原因是 。
44.颜色的变化常被作为生物实验过程中结果观察的一项重要指标。
下面是一些学生在生物实验中碰到有关颜色变化的问题,请分析回答:
(1)在做蛋白质鉴定实验时,在2mL蛋白稀释液中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后,又加入2mL双缩脲试剂B,振荡均匀,溶液颜色呈蓝色,最可能原因是 。
(2)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取材合适且提取色素的过程很规范,但得到的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均非常淡,可能的原因有:①滤纸条湿度大,没有预先干燥处理;② 。
(3)在含有DNA的氯化钠(浓度为0.015mol/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一段时间后溶液并没有呈蓝色,最可能的原因是 。
(4)用棕色的广口瓶按课本要求规范地制作小生态瓶,摸拟池塘生态系统,各成分比例适合,取村良好,制好后放在卧室的装饰柜里,一星期后发现水质和藻类颜色异常,为了维持小生态瓶的稳定性,至少应作下列改进:
① ;② ;
(5)在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将两组完全相同的实验组装置(包括亚硫酸钠与稀硫酸的量相同),一组放在遮荫处,一组放在向阳处,结果后者植株首先出现褪绿现象,这说明 。
(6)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观察经解离、染色后制成的洋葱根尖临时装片,在其分生区细胞中看不到被明显染成深色的染色体,其原因最可能是 。
45.(8分)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 ,原因是
(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 ,原因是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① ;②
46.某同学按下表所示制成临时装片进行有关实验。
组别 | 材料 | 实验条件 | 观察内容 |
A |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 清水、苏丹Ⅲ染液、50%酒精 | 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
B |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 X染液 | 线粒体 |
C | 菠菜叶 | 清水 | 叶绿体 |
D |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 0. | 质壁分离 |
E |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 清水、解离液、0.3g/mL 蔗糖溶液 | 质壁分离 |
将上述各组实验材料按表中实验条件进行相关处理后,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回答:
(1)上述实验中需要的材料用具除显微镜外,还需刀片、镊子、滴管、吸水纸、 。
(2)A组实验的目的是 ,50%酒精的作用是 。
(3)B组实验的X染液是 ,显微镜下看到的线粒体呈 色。
(4)在C组实验中,要选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原因是 。
(5)在E组实验中,显微镜下看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原因是 层被破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6)一般情况下,在光学显微镜的视野中是看不到植物细胞膜的存在的。请设计一个实
验方案(要求写出实验原理),使我们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的存在。
47.(8分)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
(1)用洋葱根尖作材料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要将细胞分散开可以进行
等操作才能实现;在该实验中,若只跟踪分生区的一个特定细胞则无法同时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其原因是 。当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观察染色体时,若要提高视野的亮度,应调节 和 。
(2)将常温下培养洋葱的装置移到冰箱的低温室(
(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
48.下图是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所设计的一个实验装置。开始时锥形瓶中装满了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并在其中加入了适量的酵母菌,将装置密封并静置一段时间后记录下初始液面的数据,实验过程中液体会进入玻璃管,从玻璃管的刻度上可以读出进入玻璃管的液体量。表中是该同学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与初始液面数据的差值。(单位:mL)
时间(min) | | | | | | |
5 | 0 | 0.2 | 0.4 | 0.7 | 0 | 0 |
10 | 0 | 1.0 | 1.3 | 1.2 | 0.1 | 0 |
15 | 0.1 | 1.9 | 2.2 | 2.8 | 0.2 | 0 |
20 | 0.2 | 3.1 | 3.3 | 4.4 | 0.3 | 0 |
25 | 0.3 | 4.0 | 4.5 | 5.0 | 0.4 | 0 |
(1)该同学作了以下四种假设,你认为最合理的假设是( )
A、温度对酵母菌有氧呼吸有影响 B、温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有影响
C、氧浓度对酵母菌有氧呼吸有影响 D、氧浓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有影响
(2)假设实验的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很低,则表中数据可以反映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 的量。
(3)从表中数据分析得知最有利于酵母菌发酵的温度是 ,实验过程中应该用 方法控制温度,不可直接加热。对于在90℃条件下的实验数据,你认为原因是 __2分。
(4)实验开始前,实验装置必须密封并静置一段时间,以便消耗装置中的 。
(5)写出该实验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反应式: (2分)
49.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用具:
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2㎜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
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
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 _,试解释原因 。(换成: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 。)
(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原因是_________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设计表格处理实验数据:
(5)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某校生物教师在讲授完“生态系统”这一节后,给学生提供以下材料、工具制作“生态瓶”,做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性实验。提供材料和工具如下:
材料:1000mL玻璃标瓶1个,活小虾2—3只,池塘中的绿藻1小团
工具:石蜡、烧杯、电炉和干净毛笔
(1)试据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答出详尽要点)
(2)某同学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和工具,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将标本瓶冲洗干净,装入约900mL新鲜干净的河水,再向瓶内放入小虾和绿藻,
然后盖上瓶盖。
②将石蜡放入烧杯内,用电炉升温使杯内石蜡溶化,再用毛笔取石蜡液把瓶盖口密
封好,使之不透气。后来发现这样做的生态瓶中的小虾,生活不久就死亡了。若
要使瓶中的小虾长期生存,还应如何做?
③
51.某地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后来,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原本常见的泥鳅、田螺等几近销声匿迹。为了调查污染废水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7一1
表37一1距污染河流不同距离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 0.1 | 0.5 | 1.0 | 2.0 | 4.0 |
动物类群数(类) | 20 | 23 | 37 | 50 | 58 |
动物个体总数(个) | 365 | 665 | 750 | 1983 | 2490 |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 。
(2)遭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土壤动物,是因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 ,而不同类群的土壤动物具有 。过度污染的农田会丧失生产能力,原因是 。
(3)从表37一1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① ;②
(4)当污染停止后,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 演替。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这种演替将最后达到____________(群落)阶段。
5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化肥中含有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但过量使用会随雨水流入水体,引起河流富营养化。氮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元素之一。为了研究某种水生植物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中的作用,某学生设计了以下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金鱼藻和凤眼莲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的呼吸作用比较
实验材料:大小合适的相同水箱、金鱼藻、风烟莲、富营养化的河水、检测水体氮浓度的相关仪器和其他必需设备。
研究过程:将水箱分为三组,一组三个,注入上述河水,模拟富营养化水体,一组作为对照,另两组分别放置相同重量的金鱼藻和凤眼莲,均放置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定期测量各水箱中水体的氮浓度。
(1).为提高实验的精确度,该学生考虑到了实验中水分的蒸发问题。他应该定期在每个水箱添加( )
A.相同数量的蒸馏水 B.相同数量的原水样
C.与蒸发掉的水量相同的蒸馏水 D.与蒸发掉的水量相同的原水样
(2).下表为该学生实施方案后所得原始数据记录表(水体氮浓度单位为mg/L):
水箱号 | 原始水体氮浓度 | 1个月后氮浓度 | 2个月后氮浓度 | 3个月后氮浓度 | 4个月后氮浓度 | |
Ⅰ组 (放金 鱼藻) | A | 2.91 | 2.87 | 2.65 | 2.04 | 1.86 |
B | 2.86 | 2.63 | 2.02 | 1.89 | ||
C | 2.87 | 2.66 | 2.05 | 1.84 | ||
Ⅱ组 (放凤 眼莲) | A | 2.91 | 2.45 | 2.06 | 1.53 | 1.33 |
B | 2.48 | 2.10 | 1.50 | 1.32 | ||
C | 2.43 | 2.04 | 1.54 | 1.33 | ||
Ⅲ组 (对 照组) | A | 2.91 | 2.88 | 2.88 | 2.88 | 2.89 |
B | 2.90 | 2.90 | 2.87 | 2.86 | ||
C | 2.90 | 2.90 | 2.91 | 2.91 |
处理实验数据,取各组平均值,在右面的坐标系内画出3组水体氮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折线图。
(3).根据以上数据,该学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凤眼莲和金鱼藻均能吸收水中的氮,其中
的吸收能力更强。但不能据此判断它是理想的治理富营养化河水的植物,说出三条理由:
53.在进行DNA粗提取实验时,为得到含DNA的黏稠物,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 在新鲜鸡血中加入适量的柠檬酸,经离心后,除去血浆留下血细胞备用。 ② 取5―10ml血细胞放入50ml的塑料烧杯中,并立即注入20ml 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快速搅拌5分钟后经滤纸过滤,取得其滤液。 ③ 滤液中加入40ml 2mol/L的氯化钠溶液,并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快速搅拌1分钟。 ④ 上述溶液中缓缓加入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不停地轻轻搅拌,直到溶液中出现丝状物为止,再进行过滤而得到含DNA的黏稠物。 实验结果是:所得到的含DNA的黏稠物极少,导致下一步试验无法进行。 |
(1)指出并改正上述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
(2)要进一步提取DNA时,需加入冷却的酒精,其作用是 和 。
(3)能否用牛血或牛肝代替鸡血做实验? 为什么?
(4)简述DNA提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