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四阶段练习—3
一.选择题 [36分]
1、 下列有关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组成线粒体外膜和内膜的物质在含量上有差别
B、膜的流动性是细胞生物膜相互转化的基础
C、甲状腺细胞能够接受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与细胞膜上糖蛋白有关
D、甘油、氨基酸、葡萄糖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2、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在肝脏中发生的是
A、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丙氨酸 B、通过无氧呼吸形成酒精
C、通过脱氨基作用形成尿素 D、将多余的脂肪合成脂蛋白
3、 下表是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的实验设计及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试管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2mL3%淀粉溶液 | + | + | + | - | - | - |
2mL3%蔗糖溶液 | - | - | - | + | + | + |
1mL2%新鲜淀粉酶溶液 | + | + | + | + | + | + |
反应温度(℃) | 40 | 60 | 80 | 40 | 60 | 80 |
2mL斐林试剂 | + | + | + | + | + | + |
砖红色深浅 | ++ | +++ | +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的多少代表颜色的深浅
A、本实验依据的原理之一是淀粉和蔗糖水解后都能产生可溶性还原糖
B、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反应物的种类和温度
C、本实验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结果的检测
D、本实验中淀粉酶的活性在
4、 将肺炎双球菌放在一固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并测定其种群数量变化(e点时添加青霉素),结果见右图。下列对该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菌体代谢活跃,体积增长较快
B、b—c段细菌与无机环境的斗争最激烈
C、c—d段种群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增大
D、f点的变化说明一定是再次加入了青霉素
5.对受粉后正在成长中的幼小果实适当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形成无子果实 B.使其种子减少
C.促进果实成熟 D.促进果实发育
6.下列实例与所利用的技术或原理不相符合的是
A.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需要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B.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利用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植物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都与细胞分裂有关
7.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体叶绿体基因组中。其原因是
A.可以减少目的基因的基因频率
B.叶绿体基因组不会进入到生殖细胞中
|
D.植物杂交的后代不会出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8.图1是从一种二倍体生物体内获得的
某个细胞的示意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图示细胞的分裂过程中会出现基因重组
B.该细胞在图示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8条
C.图中结构①和②分离时不可能伴随着等位基因的分离
D.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该细胞中的染色体、纺缍体及赤道板
9.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引起人患疟疾,同时人体也能够产生抵抗疟原虫感染的免疫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疟原虫入侵人体后会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确定疟原虫的抗原结构有助于疫苗的研制
C.人抵抗疟疾不需要非特异性免疫
D.淋巴因子能够增强抵抗疟原虫的免疫功能
10.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人体消化酶作用规律的是
A.Ⅰ和Ⅲ B.Ⅱ和Ⅲ C.Ⅰ和Ⅳ D.Ⅱ和Ⅳ
11.现有某种农作物的两个品种:不抗寒(AA)抗倒伏(bb)高蛋白(DD)和抗寒(aa)不抗倒伏(BB)低蛋白(dd)。在杂合子中,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如果要获得抗寒、抗倒伏、高蛋白的优质品种,通过杂交育种在F2中符合育种要求的表现型和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
A.1/64和3/64 B.3/64和1/64
C.9/64和1/32 D.27/64和3/64
12.某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某种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
的通透性,促使
出细胞、
进细胞。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该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B.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产生,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有关
C.该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产生,与递质和受体的作用有关
13. 下列有关人类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吃一些含卵磷脂较多的食物,有预防脂防肝的作用
B.植物性食物的氨基酸种类比动物性食物更适合人类的需求
C.人体不含分解纤维素的酶,应少食或不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
D.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让身体产生对过敏原的适应
14. 潮间带常见的浜螺捕食多种藻类,尤
其喜食竞争力强的浒苔。据图1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浜螺捕食浒苔,其它藻类能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B.浜螺的种群密度越大,越容易维持藻类的多样性
C.若潮间带没有浜螺,其藻类多样性会下降
D.浜螺的种群密度对藻类的多样性有调控作用
15.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可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B.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可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C.T细胞可以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16.下列关于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谷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谷氨酸,常用的培养基属于合成培养基
B.发酵罐中的谷氨酸过量时,会抑制相关酶的活性,属于酶合成调节
C.应该选择稳定期的菌体作菌种,因为该期菌体生理特征比较稳定
D.通过连续培养法生产谷氨酸有助于缩短培养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
17.图22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
分析A→C和F→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
不同点:A→C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F→B以 的
形式进行。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
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千
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
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2)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 。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千焦,则图中的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 。
|
(1)图23表示玉米种子在暗处萌发过程中初期淀粉和
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情况,在此环境中约经过20天
左右幼苗死亡并被细菌感染而腐烂。
①图中表示葡萄糖变化情况的曲线是 ,
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总量的变化趋势为 ,
在此环境下种子萌发过程中会发生的生理活动有
(从下列选项中选择)。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有丝分裂 D.氨基酸脱水缩合
②幼苗死亡后,仍能测到少量CO2释放出来,这是由于 。
|
①如图24所示:即使CO2浓度超过B点,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此时若能为暗反应提供更多的 ,光合作用强度还会继续增强;如果将玉米改为小麦,其他条件不变,则图中的A点将向 移。
②如图25所示:B点处限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 ;C点时,玉米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结构有 。
18.(16分,每空2分) (1)①甲 减少 BCD ②细菌的分解作用
(2)①ATP和NADPH 右 ②CO2浓度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19.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酿造、医药、工业废水的处理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我国利用废弃的秸杆作为原料生产出了生物乙醇,可作为普通汽油的良好替代品。其主要技术流程为:酶解—酵母菌发酵—蒸馏—成品。下列叙述合理的有 (多选)。
A.对秸杆进行“酶解”主要利用的是纤维素酶
B.将秸杆作为原料可使能量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C.乳酸菌可以代替酵母菌用于生物乙醇的生产
D.“酵母菌发酵”环节需严格控制发酵罐中的氧气供应
|
干扰素不能以分泌物的形式获得。
(3)酵母菌可用于食品加工业的废水处理,废水中的淀
粉或废糖可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
类营养物质,同时由于酵母菌细胞蛋白质含量高,
生长繁殖速度快,通过发酵可获得大量微生物菌体,
这种微生物菌体又称做 ,可作用饲料或食品添加剂。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根据多次计数的平均值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图(图26)。请回答。
试管编号 | 培养液/mL | 酵母菌/mL | 培养温度(℃) |
A1、A2、A3 | 10 | 0.1 | 20 |
B1、B2、B3 | 10 | 0.1 | 10 |
C1、C2、C3 | 10 | 0.1 | 5 |
该小组探究的课题是 。该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图26中最可能代表A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请在下面方框中设计出该实验的数据记录表格。
19.(18分,每空2分) (1)ABD
(2)淋巴因子(或“免疫活性物质”) 大肠杆菌
(3)碳源 单细胞蛋白 温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温度设置范围窄(或“缺少高于
表格如下(合理即给分):
时间(d) | 酵母菌细胞数(×106个/mL) | |||||||||||
A组 | B组 | C组 | ||||||||||
A1 | A2 | A3 | 平均 | B1 | B2 | B3 | 平均 | C1 | C2 | C3 | 平均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20.鬃狮蜥是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沙漠中的蜥蜴,雌性蜥蜴具有两个不同的性染色体Z和W,雄性则具有两个相同的性染色体Z。生物学家利用这种蜥蜴的受精卵开展了“孵化温度对性别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如下:
| 22~ | 34~ |
没有完成孵化 | 均写成孵化,♀∶♂=1∶1 | 均完成孵化,♀∶♂=16∶1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鬃狮蜥是陆生脊椎动物,其胚胎发育中具有 结构以适应陆地环境。
(2)
(3) 此实验研究说明鬃狮蜥的性别是由 决定的。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继续下去就会导致鬃狮蜥种群的 失调,表现为 ,从而影响 。
21.某课题小组设计了下列装置:
将三个混有多种微生物的容器甲、乙、丙用胶皮管连接起来,并在容器的入口与出口处设置控制阀门(只容许可溶性物质通过)及检测口。利用该装置他们做了以下实验:在清水中加入有机污染物后,使之流过甲、乙、丙;控制氧气的供给,检测产生气体及液体成分的变化。
(1) 若不给甲通入O2,在甲气体出口收集到了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若通入足够的O2,则收集到气体中无有机成分,由此推测产甲烷菌的代谢类型为
。检测甲液体中氨态氮的浓度,流出口的浓度比流入口明显升离,其原因是
。
(2) 向乙中通入O2,检测乙液体中硝态氮的浓度,发现流出口比流入口处的和
的浓度都增高。说明乙中有
细菌,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它起到的作用是:①
,②
。
(3) 不给丙通入O2,检测发现流出丙的液体中硝态氮含量明显减少,收集到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氮气。如果丙中微生物适量用于含氮过多的水体中,可避免 现象的发生。甲、乙、丙容器中的沉积物可用作植物的肥料,原因是 。
(4) 此研究的应用价值是 。
22.有一种测定叶片光合速率的方法——半叶干重法,实验过程如下:
注:1.光合速率是单位面积叶片在单位时间内固定CO2的量或合成有机物的量。
2.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步骤一:选择同一植株上生长状况良好、发育程度相似的叶片若干,叶片主脉两侧对称;
步骤二:在叶柄处经过处理使筛管的运输功能受阻、导管功能正常,保证实验中叶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步骤三:剪取叶主脉下半部分的叶片,立即保存于暗处(简称暗叶),另一半叶片同主脉保留在枝上给予正常光照(简称光叶),控制光叶和暗时的温度、湿度一致,开始记录时间;
步骤四:数小时后剪下光叶。从光叶和暗叶上各切取相同大小的叶块,立即烘干至恒重,分别用分析天平称重,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测 量 | 光 叶 | 暗 叶 | 差 值 |
干重(mg) |
(1) 分析上述实验方法并回答问题:
①步骤一中选择生跃状况良好和发育程度相近的叶片做为实验材料的理由是:叶片的发育状况不同,它的 作用不同;
②步骤二中阻止筛管运输功能的目的是: ,
如果处理不当使导管也受阻,叶片将会出现 现象;
③步骤三中,光时与暗叶的呼吸速率 ;
④步骤四中,光叶与暗叶干重出现差异的原因是 。
(2) 根据实验数据,按照公式X=可以计算出X值。
①叶块干重差的含义是 ,X的单位是 。
②在计算叶片光合作用中固定CO2量时,还要利用光合作用反应式得到一个系数a,之后用X乘以a计算得出。系数a的值为 (保留一位小数)。
③上述计算测得的光台速率为 (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的值。
23.(14分)人体肌肉的运动,是受传出神经支配的。Ach (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 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⑴当兴奋传导到①处时,兴奋部位膜电位为 。
⑵突触是由图中的 (填序号)构成的,此处兴奋传导方向的特点是 。
⑶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 。
⑷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 ,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这说明患者所感染的病毒表面有一种 与Ach受体相似。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
⑸有些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先天性的Ach受体结构异常所致,其根本病因是发生了 。
23、(共14分,每空两分) ⑴内正外负 ⑵③④⑤ ⑶肌细胞持续兴奋(或肌肉持续收缩) ⑷抗体 抗原决定簇 ⑸基因突变
24.自人类1898年首次发现病毒以来,已发现病毒的种类高达到4000多种,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⑴病毒与结核杆菌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 。病毒结构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是 ,合成它的原料是由 提供的。
⑵某人要通过实验鉴定某病毒的遗传物质组成。其依据的实验原理是:
①RNA在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
②
⑶禽流感病毒是一种能在人和禽类之间传播疾病的RNA病毒。科学研究者对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后获得控制糖蛋白A合成的有关基因,下图是利用糖蛋白A相关基因大量生产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疫苗”的过程。
①完成过程①除需要原料、模板、ATP外,还需要 酶催化。
②若过程②中目的基因分别导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则所表达的糖蛋白A的氨基酸序列
(相同、不相同)。
③为获得更多的“工程菌”菌种用于生产,在④过程前需要先进行 。
④发酵过程是发酵工程的中心阶段,在此过程中影响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至少答出2种)。
24、(共16分,每空两分)⑴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衣壳 宿主细胞
⑵DNA遇二苯胺试剂沸水浴显蓝色
⑶①逆转录 ②相同 ③扩大培养 ④温度、pH值、氧气等(答出两种即可)
25.植株甲为黄色豆荚(aa)、绿色子叶(bb)的纯种豌豆,植株忆为绿色豆荚(AA)、黄色子叶(BB)的纯种豌豆,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对植株甲和植株乙进行一定的处理,处理的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①过程将豌豆花去雄后套袋,长在雌蕊柱头上涂以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获得无种子豆荚,其中生长素的作用是 。
⑵经过②过程植株甲形成的有种子豆荚,其豆荚与子叶的颜色分别为 。第二年将经过②过程所形成的种子播下长成植株,在自然条件下,所结种子中胚的基因型是AABb的占总数的 。
⑶经过③过程得到单倍体植株的方法是 ,④过程应用秋水仙素处理的原理是 。
⑷豌豆花着生的位置有生在茎顶的,也有生在叶腋处的,花顶生与腋生为一对相对性状,现有纯种豌豆若干,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细胞核中还是细胞质中。
实验步骤:
①选用 和 两组亲本组合进行杂交。
②观察交比较两组合亲本杂交后子代豌豆花着生位置。
预期结果及相应结论
①若两组亲本组合子代豌豆花的着生位置 ,则控制花的位置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
②若两组亲本组合子代豌豆花的着生位置 ,则控制花的位置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25、(共18分,每空两分)⑴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⑵黄、黄 1/8
⑶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能抑制纺缍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变异)
|
26.(14分)图22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
分析A→C和F→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
不同点:A→C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F→B以 的
形式进行。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
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千
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
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2)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 。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千焦,则图中的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 。
|
(1)图23表示玉米种子在暗处萌发过程中初期淀粉和
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情况,在此环境中约经过20天
左右幼苗死亡并被细菌感染而腐烂。
①图中表示葡萄糖变化情况的曲线是 ,
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总量的变化趋势为 ,
在此环境下种子萌发过程中会发生的生理活动有
(从下列选项中选择)。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有丝分裂 D.氨基酸脱水缩合
②幼苗死亡后,仍能测到少量CO2释放出来,这是由于 。
|
①如图24所示:即使CO2浓度超过B点,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此时若能为暗反应提供更多的 ,光合作用强度还会继续增强;如果将玉米改为小麦,其他条件不变,则图中的A点将向 移。
②如图25所示:B点处限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 ;C点时,玉米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结构有 。
27.(16分,每空2分) (1)①甲 减少 BCD ②细菌的分解作用
(2)①ATP和NADPH 右 ②CO2浓度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8(18分)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酿造、医药、工业废水的处理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我国利用废弃的秸杆作为原料生产出了生物乙醇,可作为普通汽油的良好替代品。其主要技术流程为:酶解—酵母菌发酵—蒸馏—成品。下列叙述合理的有 (多选)。
A.对秸杆进行“酶解”主要利用的是纤维素酶
B.将秸杆作为原料可使能量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C.乳酸菌可以代替酵母菌用于生物乙醇的生产
D.“酵母菌发酵”环节需严格控制发酵罐中的氧气供应
|
干扰素不能以分泌物的形式获得。
(3)酵母菌可用于食品加工业的废水处理,废水中的淀
粉或废糖可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
类营养物质,同时由于酵母菌细胞蛋白质含量高,
生长繁殖速度快,通过发酵可获得大量微生物菌体,
这种微生物菌体又称做 ,可作用饲料或食品添加剂。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根据多次计数的平均值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图(图26)。请回答。
试管编号 | 培养液/mL | 酵母菌/mL | 培养温度(℃) |
A1、A2、A3 | 10 | 0.1 | 20 |
B1、B2、B3 | 10 | 0.1 | 10 |
C1、C2、C3 | 10 | 0.1 | 5 |
该小组探究的课题是 。该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图26中最可能代表A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请在下面方框中设计出该实验的数据记录表格。
28.(18分,每空2分) (1)ABD
(2)淋巴因子(或“免疫活性物质”) 大肠杆菌
(3)碳源 单细胞蛋白 温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温度设置范围窄(或“缺少高于
表格如下(合理即给分):
时间(d) | 酵母菌细胞数(×106个/mL) | |||||||||||
A组 | B组 | C组 | ||||||||||
A1 | A2 | A3 | 平均 | B1 | B2 | B3 | 平均 | C1 | C2 | C3 | 平均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穗下第一张叶片(旗叶)的光合作用
供给,其它绿色部分如麦穗也有光合能
力。图17示小麦旗叶和麦穗光合作用
与耐旱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请回答下
列有关问题:
(1)由图可知, 的兴合作用
对缺水比较敏感,如果小麦在孕穗
期和开花期遇到干旱,将对产量有
较大的影响。同时, 的光合作用对干旱有较强的适应性,这对植物度过不良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缺水可导致气孔关闭,光合作用会因
阶段的原料不足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缺水还会使物质运输变慢,当光合产物在 中积累过多时,会使光合作用产生反馈性抑制。
(3)不同程度的缺水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中度缺水会影响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的电子传递,从而使 的形成受到抑制;严重缺水还会造成叶绿体囊状结构的破坏,而且在供水后也难以恢复。因而,植物不能长时间缺水,合理灌溉就是指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 地进行灌溉。
29.(12分)
(1)旗叶………2分 麦穗……2分 (2)暗反应………2分 叶片(叶肉细胞)………2分 (3)NADPH和ATP………2分 适时,适量……2分
30. (18分)请回答下列有关温度与酶活性的问题:
(1)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将盛有2mL唾液淀粉酶溶液的试管和盛有2mL可溶性淀粉溶液的试管编为一组,共四组。在
把 的时间作为本实验的起始时间记录下来。再每隔一分钟,取一滴混合液滴在盛有碘液的点滴板上进行观察,记录每种混合液蓝色消失的时间。通过比较混合液中 消失所需时间的长短来推知酶的活性。预计 温度下混合液因其中的酶失去活性蓝色不会消失。
(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随温度的升高会使 接触的机会增多,反应速率变快。其二,因为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本身随温度升高而发生 的改变,温度升到一定程度,酶将完全失活。这两种作用叠加在一起,使酶促反应在某一温度下最快,这一温度就是该酶的 。
(3)科研人员通过蛋白质工程来设计改变酶的构象。在研究溶菌酶的过程中,得到了多种突变酶,测得酶50%发生变性时的温度(Tm),部分结果见下表:
酶 | 半胱氨酸(Cys)的位置和数目 | 二硫键数目 | Tm/℃ |
野生型T4溶菌酶 | Cys51,Cys97 | 无 | 41.9 |
突变酶C | Cys21,Cys143 | 1 | 52.9 |
突变酶F | Cys3,Cys9,Cys21,Cys142,Cys164 | 3 | 65.5 |
(注:Cys上角的数字表示半胱氨酸在肽链的位置)
溶菌酶热稳定性的提高,是通过改变 和增加 得以实现的。从热稳定性高的酶的氨基酸序列出发,利用 方法获得目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可以生产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
30.(18分) (1)淀粉酶与淀粉溶液混合…………2分 淀粉………2分
二硫链的数目………2分 人工合成 …………2分
|
16号染色体上,胎儿期和成年期基因的表达情况
如图18所示(注:α2表示两条α肽链)
(1)人在不同发育时期血蛋白的组成不同,这是
红细胞不同基因 的结果。
图中α链由141个氨基酸组成,β链由146
个氨基酸组成,那么成年人血红蛋白分子的
肽键数是 。
(2)图中11号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中一个碱
基对的改变,导致谷氨酸被缬氨本替换(人
|
(3)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确诊镰刀型贫血
症的患者(单选) 。
A.显微镜下检测染色体的形态
B.显微镜下检测红细胞的形态
C.检测血红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D.利用基因探针进行分子杂交
(4)图19是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系谱图。由此
可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 遗传病。
图中II6和II7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请用遗传图解来解释III10的患病
原因(基因用B、b表示)。
(5)一位研究者检验了东非某人群中290人儿童的血样。
在这个人群中疟疾和镰刀型贫血症都流行,调查结果见下表:
基因型 | 患疟疾 | 不患疟疾 | 总数 |
Bb、bb | 12 | 31 | 43 |
BB | 113 | 134 | 247 |
总数 | 125 | 165 | 290 |
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分析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在非洲疟疾流行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和疟疾共同作用的结果是 有了更多的生存机会。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使b的基因频率比疟疾非流行地区 。
31.(18分) (1)选择性表达………2分 570……2分
(2)………………2分
(3)A……………2分
(4)隐性………2分 1/8…………2分 见答案图1(注:所有项目全部正确方可得分,如果解中出现与该问题无关的信息不得分 )
(5)杂合子…………2分 高………………2分
亲代:父正常 母正常
Bb Bb
配子: b b
子代: 男患者bb 答案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