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生物试卷 - 高中三年级生物试题 - 正文*

08届高三生物仿真模拟练习

2014-5-11 0:36:17下载本试卷

08届高三生物仿真模拟练习三

一、单选题

1.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时,发现视野右下方有一个细胞,其中含有8条大小、形态各不相同的染色体。欲将此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并确定该细胞处于哪个时期,下列对装片操作及确定时期都正确的一组是

A.向右下方移、有丝分裂后期 B.向左上方移、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C.向右下方移、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向左上方移、有丝分裂末期

SNAGHTML18dea972.下图表示一个二倍体动物细胞进行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及DNA数目的变化,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两曲线重叠的各段所在时期,每条染色体都不含染色单体
B.在BC段和HI段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且突变基因都可能传给后代
C.在AG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HQ段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D.在DE段和LM段,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3.运用“人工膜技术”制作的携有单克隆抗体的磷脂微球体药物如图所示。当药物被注射到实验鼠血液中一段时间后,首先在某种癌细胞内检测到药物已经进入。据此认为,

药物进入细胞的方式最可能是            

  A.抗体与细胞识别后诱发膜融合或细胞内吞

  B.药物分子透过微球体与细胞膜的简单扩散

  C.药物分子通过识别细胞膜载体的主动运输

  D.抗体与细胞识别后诱发微球体的易化扩散

4、生物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生物现象

决定因素

群落结构

A

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山坡上依次分布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

甸、高寒苔原

海拔高度

水平结构

B

随海水深度的增加,从表层到200米处依次分布着绿藻、褐藻、红藻

温度

垂直结构

C

森林中,高大的乔木占据森林的上层,往下依次是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

水分

垂直结构

D

在一个池塘中混合喂养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青鱼在底层,草鱼在

中下层,鲢鳙鱼在上层

食性

垂直结构

5. 最近,安徽等地出现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此病毒最早是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71病毒(RNA),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有的患者可引起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死因是肠道病毒EV71损伤了( )

A.大脑  B.中脑  C.小脑  D.脑干

6.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a、b、c)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种群c为自养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c三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

B.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a→b→c

C.种群b被种群a大量捕食是种群b在第5~7年之间个体数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D.种群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 a 种群的制约

7.右面表格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表示存在捕食关系),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被食者

捕食者

昆虫

狐狸

昆虫

狐狸

A.此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   B.次级消费者有鸟、鹰、狐狸

C.人类大量捕杀鼠会使狐狸的数量增多,鹰的数量减少

D.鹰占有三、四两个营养级

8. 农业生产中供应作物生长的N素可以是有机肥(农家肥)或无机肥料(NH4+、NO3-),但施用有机肥具有较明显的增产效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施用有机肥不仅可满足植物对N等矿质元素的需要,而且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能量

B.施用有机肥由于呈固态且需要微生物逐渐分解,因而可延长肥效

C.施用有机肥可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根系生长

D.施用有机肥可改良土壤的物理结构,如通气、保水能力等

9.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叶绿体中提取色素的原理是叶绿体色素能溶解在丙酮酸中,且不同色素溶解度不同B.用班氏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原理是Cu2+在碱性环境下能与肽键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中好氧细菌的作用是检测水绵细胞内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

D.萨克斯的半叶法实验中须先将叶片摘下置于暗处,以消耗掉叶片中原来的各种有机物

10.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改变与事实不符合的叙述是

A.x轴为时间、y轴为某种群个体数,在b点改变环境条件或种群遗传因素,k值将改变。

B.x轴为光照强度,y轴为绿色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量,在b点提高CO2的浓度,k值将改变。

C.x轴为氧气分压,y轴为水稻根细胞对Si的吸收速率,在c点时,中耕松土,k值将改变。

D.x轴为时间,y轴为黄色短杆菌产生的谷氨酸的量,在c点时,改变细胞通透性,k值将改变。

11.根据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为提高经济效益,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水平

     B.K值的含义是环境容纳量,人为因素不会影响K值的大小

    C.只要空间足够大、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种群数量就会表现为J型增长

    D.J型增长模型中“λ”代表的含义是种群的出生率

12.科学家在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线粒体因子——MTERF3,这一因子主要抑制线粒体DNA的表达, 从而减少细胞能量的产生,此项成果将可能有助于糖尿病、心脏病和帕金森氏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根据相关知识和以上资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DNA也含有可以转录、翻译的功能基因

 B.线粒体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不满足孟德尔遗传定律

 C.线粒体因子MTERF3可能直接抑制细胞呼吸中酶的活性

 D.糖尿病、心脏病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可能与线粒体功能受损相关

C:\SHOCR2002\OUTPUT\a2.files\a20.gif13.右图曲线显示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在不同气温中,流经皮肤血管的血液相对流量。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在AB段下丘脑活动加强

    B.在AB段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在CD段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加强

    D.在D点以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14.左下图表示的是pH值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右下图表示的是3种脱氢酶(A、B、C) 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O:\生物试卷\1.files\11.gifO:\生物试卷\1.files\10.gif 

A.从左图中可以知道pH=6时植物淀粉酶的活性最高

B.从右图中无法知道酶C的最适活性温度

C.从左图中可以知道若细胞由酸性变成碱性时的淀粉酶活性逐渐升高

D.从右图中可以知道活性温度的范围最广的酶是B

15.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与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虽然其成分相同但用法和用量均不相同。

 B.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发现细胞核呈红色、细胞质呈绿色

 C.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层析分离后得到四条色素带,其中呈蓝绿色的是叶绿素b

 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用KN0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现象会更明显

16.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的基因重组,但却导致了自然界没有的定向变异的产生

B.体细胞杂交技术是人为造成染色体变异的方法,它突破了自然界生殖隔离的限制

C.人工诱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但却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

D.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的作用,许多生物变得更适合人的需要

17.今年3月上旬,安徽阜阳市暴发了肠道病毒EV71感染儿童,造成多人死亡事件,并波及河南、广东、澳门、湖北、香港、杭州等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病毒容易导致婴幼儿感染发病甚至死亡主要是因为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健全

B.为防止该病毒传染,只要不接触感染者就可,对患者的排泄物不必进行处理

C.该病毒与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相比,共有的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D.该病毒与人体的关系为寄生,体液免疫可以防止其在体内扩散

18.为探索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下列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  )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选出落叶和土壤 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

C.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实验组土壤不作处理

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

19.对常染色体和X一条性染色体。观察其细胞分裂过程,不可能的观察结果是

A.卵巢的某些细胞中有48条染色体    B.卵巢的某些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C.精巢的某些细胞中有12个四分体    D.精巢的某些细胞中没有X染色体

20.下图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①~⑦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②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

B.①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C.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D.③→⑥过程与⑦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

二、多选题

21.下列关于科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探究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艾弗里对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进行了分离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C.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的测交是提出假说的基础

D.萨顿借助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肯定是科学的

2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组成细胞的有机物中含量量多.下图是有关蛋白质分子的简 要概念图,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O:\生物试卷\1.files\16.gif

    A.a肯定含有P元素

    B.①过程有水生成

    C.多肽中b的数目大于c的数目

    D.d表示氨基酸的多样性

23.四川南充果农将广柑贮藏于密闭的土窖中,贮藏时间可以达到4~5个月之久;哈尔滨等地利用大窖套小窖的办法,使黄瓜贮存期可达到3个月,这种方法在生物学上称为“自体保藏法”。下列关于“自体保藏法”说法正确的是:

    A.自体保藏法是一种简便的果蔬贮藏法,但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B.自体保藏法的原理是依靠果蔬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抑制自身的呼吸作用

    C.在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抑制呼吸作用的效果越好

    D.在自体保藏法中如能密封控温(1~5℃),贮藏时间会更长

24.某同学向5尾体色一致的小型鲫鱼腹腔注射0.5ml肾上腺素溶液,然后置于背光处,2h后发现鲫鱼肤色变淡。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合理的是:

    A.实验变量是肾上腺素,观测指标是肤色深浅的变化

    B.缺少对照组,对照组应与实验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C.肾上腺素可能使鲫鱼皮肤色素的合成减少

    D.为使实验现象明显,应选择肤色较浅的鱼作为实验材料  

25、骆驼在沙漠中,白天体温能升高到410C,晚上能将体温降至340C。研究发现,白天升高体温能减少水分流失,而且前一晚体温降得较多时,更可以忍受第二天的酷热。下列理由,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骆驼白天体温升高可增加出汗量  

B.骆驼白天体温升高能减少身体用于散热的水分量   

C.夜晚体温低时,骆驼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D.夜晚体温愈低,第二天需更长的时间才能将体温升高到骆驼白天可达到的温度

26.下图为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两种现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两种现象的产生都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

B.甲图中生长素在背光侧多,细胞伸长快,所以出现向光生长现象

C.乙图中茎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能 D.乙图中植物根水平生长,以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27.细胞分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

A.细胞基本结构的改变  B.某些细胞器的增减或消失C.全能性功能降低 D.细胞核的消失或增多

28.下图表示一个初始种群被环境因素分隔成两个种群后两种不同进化类型,sp.1、sp.2、sp.3、sp.4表示四个不同物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e)或(h)中,两个种群即使撤销环境隔离因素也不会融为一个物种

B.从(b)到(h),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均发生了改变并且产生了质的差异

C.从(f)到(g),两个种群的生活环境均不同于(a)或(b)表示的生活环境

D.该图说明必须先经过地理隔离再形成生殖隔离才能进化成不同的物种

三、非选择题

29.(9分)颜色的变化常被作为生物实验过程中结果观察的一项重要指标。下面是实验人员在生物实 验中碰到的有关颜色异常的现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做蛋白质鉴定实验时,在2ml蛋白质溶液中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液后,又加入2ml双缩脲试剂B液,振荡均匀,溶液颜色呈蓝色,最可能的原因是加入双缩脲试剂  

在做脂肪鉴定实验时,用显微镜观察到部分脂肪颗粒位于花生子叶中的细胞之间,最可能的 原因是

B液过量  切片时部分细胞破损 

(2)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如取材合适且提取色素的过程操作很规范。但得到的滤 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均非常淡,可能的原因有:①滤纸条湿度大,没有预先干燥处理;②画色素滤液细线次数太少  ③滤纸条上滤液细线可能触及了层析

(3)某实验人员用棕色的广口瓶按课本要求规范地制作小生态瓶,生态瓶中各成分比例适中,取材良好,制作好后放在卧室的装饰柜中。一星期后发现水质和藻类颜色异常,为了维持小生态瓶的稳定性,至少应作下列改进:①棕色广口瓶换成无色广口瓶  ②应放在光线较强处

(4)室温下,在2ml可溶性淀粉溶液中加入2ml煮沸后冷却的唾液,再滴入1滴碘液,溶液立即变成蓝色,接着加热煮沸溶液,此时蓝色褪去,并变成棕色,冷却后又变成蓝色。若排除酶 的影响,上述颜色变化的可能原因有:①碘液在高温下失去了使淀粉变蓝的作用;

②淀粉在高温下失去了遇碘变蓝的特性

  ③常温下碘与淀粉作用产生的蓝色生成物在高温下性质发生了变化,呈现棕色

30. 回答下列实验问题。(11分)

Ⅰ.在进行《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的教学时,面对孟德尔的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有一名同学提出如下疑问:F1(Dd)豌豆产生的含D基因的花粉粒和含d基因的花粉粒落到雌蕊柱头上后,两种花粉粒萌发出花粉管的速度是否一定相同?如果不相同,则含D基因和含d基因的雄配子与含D基因和含d基因的雌配子就无法随机结合。因此,该同学认为应该对含显性基因和含隐性基因的花粉粒进行萌发速度的测试,只有当这两种基因型的花粉粒生出花粉管的速度相同时,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才更有说服力。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该同学为核心的兴趣小组以“探究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对花粉管萌发的影响”为专题进行了探究活动,假如你是成员之一,请完成探究过程。

材料用具:处于花期的已知基因型分别为DD和Dd的高茎豌豆以及dd的矮茎豌豆、适宜花粉管萌发的培养基、载玻片、毛笔、显微镜等。

(1)若用杂交实验法进行测试,第一步是选用_矮茎豌_为母本,杂合高茎豌豆_为父本进行杂交,第二步是将母本所结种子种植后观察和统计植株的高度。

结果预测及结论:若所得子代高矮矮比例为1︰1,则含D显性基因的花粉和含d隐性基因的花粉萌发速度相同;若二者比例不是1︰1,则两种花粉萌发速度不同(2分)

(2)若对花粉粒进行培养,可直接观察花粉管的萌发速度,则花粉应取自何种植株?分别取自纯种高茎DD和矮茎dd植株(2分)_。

操作方法步骤:用两支毛笔分别采集处于相同开花状态的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的花粉,分别均匀撤落在A、B两组相同培养基上;(2分)

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和比较两组花粉管生长情况。(2分)

结果预测及结论:略。

Ⅱ.植物甲、乙是两种濒危药用植物(二倍体)。

(1)以植物甲、乙的茎尖和叶片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解决了自然繁殖率低的问题。这表明植物细胞具有_全能性(2分) _。由叶片等材料形成的愈伤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排列疏松,高度液泡化,薄壁细胞(2分)

生长素浓度(mg/L)

花粉管长度(mm)

0

1.0

2.0

3.5

4.0

6.5

6.0

3.0

8.0

0.5

文本框: 花粉管长度(mm) (2)植物乙自然结实率低,主要原因是花粉粒萌发后多数花粉管不能伸长。为了探索生长素对植物乙花粉管伸长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课外实验,得到下表结果:

①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右图内绘制表示生长素浓度与花粉管平均长度的数量关系柱状图(直方图)。(4分)

②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在坐标内画直方图应首先确定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横坐标应是生长素浓度,纵坐标是花粉管长度。(如图)(4分)

结论:促进花粉管生长的最适浓度是4.0mg/L;生长素对植物乙花粉管伸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答出其中一项即给满分)。(2分)

31.(9分)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下表。

  ①请填写表中II和III空白之处的内容。

  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

  构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

I.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

I.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II.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1分)

II.Nt=No·λt(其中,Nt代表t天后东方田鼠  的数量,t表示天数,入表示倍数,No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

III.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

   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III.跟踪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1分)

  ②表中N1=N0·λt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分)湖洲地的资源充分、空间充足、缺乏天敌(答出两点即可,或答种群增长不受东方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③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

  N30= N30=3000×(1.0147)30(1分) 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

(2)对于洞庭湖区的鼠患,有人主张投放高毒性的灭鼠药,在短期内迅速杀死大量东方田鼠。你赞成这一方案吗?请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说出两点理由。

(2)不赞成(1分)。理由(2分):①会同时杀死其他动物(或降低生物多样性);②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③引起环境污染;④没有被毒死的东方田鼠由于得到了充裕的生活条件而大量繁殖,有再度大爆发鼠患的可能(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

  (3)退田还湖(或控制水稻和芦苇种植面积)、引入天敌。(2分)

32.(10分)根据右图所示的动物呼吸作用强度测定装置,完成哺乳动物呼吸作用强度与外界环境温度关系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目的:探究哺乳动物的呼吸强度与外界环境温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  ,

(1)哺乳动物的体温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的恒定,这种体温的相对恒定是通过完善的调节机制,使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来实现的。当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 _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_ 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从而使散热量增加,保持体温相对恒定。

(2)动物产热的主要生理过程为细胞的有氧呼吸,请写出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的反应式;

(3)动物有氧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耗氧量来标定,耗氧量可用动物呼吸作用强度测定装置进行测定并按内筒与外筒高度差计数。

实验材料与用具:动物呼吸作用强度测定装置4套,恒温培养箱4个,大小、生理状态相近的小白鼠4只,计时器,标签纸等。  实验步骤:

(1)将4个恒温培养箱分别调节成10℃20℃30℃40℃,并编号为甲、乙、丙、丁组.

(2)将4只大小、生理状态相近的小白鼠分别装入4套呼吸作用强度测定装置中_。

(3)将4套装有小白鼠的装置分别放入4个不同温度的恒温培养箱中 

(4) 定时观察、记录数据 __。

实验结果;

(设计表格用于结果统计)

实验结论及解释:

 (1)结论:哺乳动物的呼吸强度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解释:哺乳动物体温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当外界温度升高时,散热量少,因而机体产热相应降低

33.(6分)在许多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未受精的卵细胞质中贮存许多mRNA,科学家为探究mRNA作用的发挥与卵细胞是否受精的关系,用海胆的未受精的卵和受精卵作实验材料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放线菌素D是海胆卵RNA合成的抑制剂。在有放线菌素D或没有放线菌素D存在的情况下,海胆受精卵对14C—缬氨酸的掺入率比较实验的结果如图A。

实验二:将未受精的海胆卵和受精的海胆卵分别悬浮在含有14C—亮氨酸的条件下进行培养(0时间表示受精的时刻),定时测定细胞中放射性亮氨酸的掺入累积量,得到的实验结果绘制成的曲线如图B。

请根据以上实验原理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海胆细胞中合成mRNA的场所是细胞核和线粒体,mRNA的主要作用是携带遗传信息,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2)图A中10小时之前两曲线的变化大体相似,说明海胆卵受精后海胆受精卵在发育初期蛋白质合成所需的模板mRNA来自它的卵细胞,而并不依赖新合成的mRNA模板  

受精10小时后,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区别说明后来蛋白质合成所需要的模板为新合成的mRNA 

(3)图B未受精的卵细胞中14C—亮氨酸的掺入累积量变化很小,说明 未受精的卵细胞中大部分的mRNA不能用来翻译蛋白质 

受精的卵细胞中14C—亮氨酸的掺入累积量与未受精的卵细胞的相比较,说明    

受精卵中绝大部分的mRNA从无活性转变成了有活性,蛋白质的合成速率显著提高

34.(6分)某地发现一个罕见的家族,家族中有多个成年人身材矮小,身高仅 1 . 2 米左右。下图是该家族遗传系谱。

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家族中决定身材矮小的基因是___性基因,最可能位于_ X _染色体上。该基因可能是来自_ I1个体的基因突变。

(2)若II1和II2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身高正常的女性纯合子的概率为_1/4__;若IV3与正常男性婚配后生男孩,这个男孩成年时身材矮小的概率为__1/8 _。

( 3 )该家族身高正常的女性中,只有___(显性)纯合子__不传递身材矮小的基因。

35.(7分)我国科学家通过杂交培育了多个高产水稻品种,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请回答下列有关水稻遗传育种的问题:

  (1)如果水稻早熟(A)对晚熟(a)是显性,有芒(B)对无芒(b)是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在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杂交,F1代性状分离 比为1﹕l,请写出此亲本可能的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2分)

(2)如果决定水稻有芒与无芒的一对基因在叶绿体DNA上,若以无芒晚熟与有芒早熟的纯合亲本杂交,要得到无芒早熟个体,需用表现型为无芒晚熟的个体作母本,该纯合的 无芒早熟个体最早出现在

F2(或子二) 代。

(3)假使在水稻群体中,有两对基因Yy和Rr决定水稻的高度,效应是累加的。纯合体YYRR约50厘米高,而yyrr约30cm高。这样的两株水稻杂交,F1植株高度约是 40 cm;F1植株自交,F2中高度是40cm的植株的基因型是 YYrr、YyRr、yyRR(2分);F2中这些40cm高的植株所占比例是3/8 

36.(6分)为研究植物激素K对幼苗内养分流动的效应,研究人员在幼苗的右子叶R的某位置涂上一种用14C标记的氨基酸.激素的处理及实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注:R指右侧的子叶,L指左侧 的子叶)

O:\生物试卷\1.files\110.gif

(1)   根据幼苗X和幼苗Y的处理结果分析,激素K对标记氨基酸的流动有何影响?

(1)激素K能促使氨基酸流动到喷上激素K的 部位(子叶L) (2分)

(2)   根据幼苗X和幼苗Z的处理结果分析,激素K对标记氨基酸的流动有何影响?

(2)激素K能使氨基酸保留在喷上激素K的部 位(子叶R),或激素K能抑制氨基酸扩散到其它部位(2分)

(3)   根据实验结果.试提出激素K在园艺上的一项应用。

喷在叶面以保持营养。或其他任何与营养保 留或营养素流动有关的应用(2分)

37.(7分)兔子的毛色有灰色、青色、白色、黑色、褐色等,控制毛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其中,灰色由显性基因(B)控制,青色(b1)、白色(b2)、黑色(b3)、褐色(b4)均为B基因的等位基因。

(1)已知b1 、b2 、b3 、b4 之间具有不循环而是依次的完全显隐性关系(即如果b1 对b2显性、b2 对b3显性,则b1 对b3也显性)。但不知具体情况,有人做了以下杂交试验(子代数量足够多,雌雄都有):

甲:纯种青毛兔×纯种白毛兔→F1为青毛兔

乙:纯种黑毛兔×纯种褐毛兔→f1为黑毛兔

丙:F1青毛兔×f1黑毛兔→

请推测杂交组合丙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结合甲、乙的子代情况,对b1 、b2 、b3 、b4 之间的显隐性关系做出相应的推断:

①若表现型及比例是青毛:白毛大致等于11  ,则b1 、b2 、b3 对b4 显性,b1 、b2 对b3 显性,b1 对b2 显性(可表示为b1 >b2>b3 >b4 , 以下回答问题时,用此形式表示)

②若青毛:黑毛:白毛大致等于2:1:1,则b1 、b2 、b3 、b4 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 b1 >b3>b2 >b4

③若黑毛:青毛:白毛大致等于2:1:1,则b1 、b2 、b3 、b4 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 b3> b1 >b2 >b4

(2)假设b1 >b2>b3 >b4。若一只灰毛雄兔与群体中多只不同毛色的纯种雌兔交配,子代中灰毛兔占50%,青毛色、白毛兔、黑毛兔和褐毛兔各占12.5%,该灰毛雄兔的基因型是 Bb4 2分) ;若有一只黑毛雄兔,多只其他各色的雌兔,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黑毛雄兔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测实验结果即可)选用多只褐毛雌兔与该黑毛雄兔交配,若后代均为黑毛兔,则该黑毛雄兔的基因型为b3b3,若后代出现了褐毛兔,则该黑毛兔的基因型为b3b4 2

38.(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0分)

  (1)阅读下列‘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说明书)》部分内容.请据此回答问题:

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说明书)

[组成与性状]本品系由产生抗A、抗B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培育的上清液配置而成.专供鉴定人ABO

      血型用。

[使用方法]将本品与受检红细胞盐水混合.按照有无凝集判定结果。抗A试剂能和A型血、AB型

     血凝集,抗B试剂能和B型血、AB型血凝集……

[注意事项](略)

[保存及年限]有效期一年,保存于2℃8℃

[制造单位及厂址](略)

①该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是通过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的:要诱导能产生抗A或抗B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通常采用的生物诱导剂是 灭活的病毒

②传统工艺中抗A试剂是从B型血的血清中提取。与传统工艺相比,本试剂的突出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产量高

③该试剂的保存温度条件苛刻。主要是避免 因温度过高导致蛋白质分子变性失活

④某中学兴趣小组进行“ABO血型系统基本类型的鉴定”,设计了如下表格,完成表头中 a、b设计。

血型鉴定表

与抗A 血 型定壁

试剂反应(现象) 

a:与抗B血型定型试剂反应(现象)

 b: 血型

  李文

    不凝集

      凝集

  B型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1.files\10.gif(2)豇豆对多种害虫具有抗虫能力。根本原因是豇豆体内具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基因),科学家将其转移到水稻体内后.却发现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CPTI蛋白质的积累量不足。经过在体外对CPTI基因进行了修饰后,CPTI蛋白质在水稻中的积累量就得到了提高。修饰和表达过程如右图所示: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CPTI基因是该基因工程中的目的基因,“信号肽”序列及“内质网滞留信号”序列的基本单位是  脱氧核苷酸。在a过程中,首先要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出所需基因并暴露出黏性末端,再用 DNA连接酶

 连接。

②在该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供体是豇豆细胞,受体细胞是水稻细胞(0.5分)

③b过程称为  转录 

④检测修饰后的CPTI基因是否表达的量好方法是 让多种害虫食用水稻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