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生物试卷 - 高中三年级生物试题 - 正文*

高三生物高考知识点针对性辅导6

2014-5-11 0:36:18下载本试卷

高三生物高考知识点针对性辅导(6

知识点34  共生固氮微生物与自生固氮微生物

例1(2006·全国Ⅱ)根瘤菌是一种固氮微生物,其生物学特征之一是         ( )

A.在土壤中独立生活时能够固氮

B.需氧的异养细菌

C.所需能量由自身的线粒体提供

D.单细胞真核生物

例2下图表示巴氏梭菌在不同含氧量时固氮量的变化曲线,请分析:

(1)随着含氧量的增高,巴氏梭菌的固氮量   。这说明其代谢类

型属于       

(2)在自然条件下,巴氏梭菌常与腐生细菌生活在一起。腐生细菌吸

收氧气,对巴氏梭菌有何作用?        ,巴氏梭菌能产生某

种抗菌素,抑制真菌的生长,有利于腐生细菌生长繁殖。

(3)巴氏梭菌与腐生细菌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可称为___。但它们又

都以土壤中腐殖质或有机物为营养来源,因此,它们的关系还包括 

知识点35 生物固氮的意义

知识点36 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例3(2006·海淀模拟)如图表示几种含氮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下列依据此图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不能独立进行⑧过程的生物,其遗传信息必然存在于RNA中

B.土壤疏松可促进④过程,氧气不足可抑制②过程

C.人体的肝脏细胞通过⑦过程可以获得8种必需氨基酸

D.部分细菌、放线菌、蓝藻可以完成①过程,它们的细胞结构均

没有核膜

例4下图为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Ⅰ过程生物的同化作用方式是_____,异

化作用方式是       。Ⅱ过程表示的是     

作用,参与此过程的生物有       

(2)氮元素在生物圈中循环的物质形式有       

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因

                        

在生产中,人类采取许多措施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有些措

施对环境会有影响,请列举一例:                             

(3)有些地区常在一块农田中同时种植大豆和玉米,这种做法的优越性表现在:        

                                            

(4)有些农民将大豆的秸秆在农田中焚烧以提高土壤肥力,这种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知识点37 渗透作用的原理

例5(2007·成都)下面是研究渗透作用的装置图,请根据探究的主题和要求完善相关实验。

材料:清水、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纱布等。

(1)在装置A的基础上,完善渗透装置。          

(2)若要验证渗透作用的发生条件之一是必须具有半透膜,应如何

设计?根据什么现象判断?                 

(3)若要验证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必须存在浓度差,又将如

何设计?

(4)有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M和N),请用两种实验方案比较其浓度高低。

知识点38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例6(2006·广东生物)以紫色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缩小

B.滴加30%的蔗糖溶液比10%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的时间短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复原,说明细胞保持活性

D.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知识点39 植物体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例7(2006·广东)夏季高温时段,用较低温度的地下水灌溉,容易导致农作物萎蔫。其主要原因是( )A.叶片蒸腾剧烈,水分散失快   B.植物体温下降,气孔关闭

C.根系对矿质元素吸收减少    D.根系渗透吸水下降

例8移栽阔叶树时为了提高成活率,常常剪去1/3~1/2的枝叶,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减少光合作用 B.减少蒸腾作用C.减少细胞呼吸 D.减少对无机盐的消耗考点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知识点40 合理灌溉

知识点41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例9(2005·广东)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植物必需的大量矿质元素的是( )

A.P、N、Mn、K    B.Ca、N、P、K   C.Fe、S、P、N    D.N、S、H、P

知识点42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0(2006·云南)用完全培养液在相同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

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浓度与实验开始时各种离子浓度之比

如右图所示。该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 )

A.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B.植物对离子的吸收有选择性 C.水稻吸收Si的载体多

D.植物对离子的吸收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知识点4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例11(2006·广东生物)请根据以下图、表回答有关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利用等问题。


(1)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部位是   区。若要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宜选择根的____区细胞为材料;若要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宜选择根的____区细胞为材料。

(2)图中真菌菌丝能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和水分供植物使用,而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又可供真菌利用,两者属于     关系。

(3)上表是不同形态氮素供应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从表中可以得出结论:

                     ;②                     

(4)氮素被植物体吸收后,可参与多种物质的合成,其中包括(多项选择)         ( )

A.核酸  B.NADP+  C.纤维素   D.酶

知识点44 合理施肥

例12(2007·长沙)如图甲所示的装置为探究土壤温度对根吸收矿质离子的影响。请回答:

(l)仔细分析实验装置,发现其中存在缺陷,这就是          ,增加该环节的目的是

                                             

(2)不同生理状态的水稻生长需要矿质元素的量不同,请在图乙中画出水稻从幼苗到成熟、衰老过程中对K+的需要量。

(3)该同学研究了25℃、30℃(适温)、38℃下水稻根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的量,并绘制成图丙所示的条形图,根据图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                          

                        ;③                  

知识点演练

1.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最可能的实验现象是  ( )

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再上升后又下降

B.在玻璃槽中会测到蔗糖和蔗糖酶

C.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一直上升

D.在玻璃槽中会测到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2.当两溶液浓度比较时,浓度大的称为高渗溶液。现将甲、乙两种植物的叶片表皮撕下,放在0.1g/mL的蔗糖溶液中,甲叶片细胞的原生质只少许缩小,乙叶片细胞的原生质则明显缩小。则正确的解释是,实验开始时 ( )

A.相对于这一蔗糖溶液浓度,甲细胞液为高渗溶液,乙细胞液为低渗溶液

B.相对于这一蔗糖溶液浓度,乙细胞液为高渗溶液,甲细胞液为低渗溶液

C.相对于甲细胞液浓度,乙细胞液为高渗溶液

D.相对于乙细胞液浓度,甲细胞液为高渗溶液

3.(2005·广东)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植物必需的大量矿质元素的是( )

A.P、N、Mn、K    B.Ca、N、P、K   C.Fe、S、P、N     D.N、S、H、P

4.植物根部的细胞膜上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载体至少应有 ( )

A.14种       B.16种        C.17种        D.几十种

5.(2007·山东)将某一细胞放在高浓度的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未发生质壁分离,可能的原因是该细胞( )

①是死细胞 ②是动物细胞 ③过度失水 ④过度吸水⑤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

6.(2006·九江)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矿质元素和其他物质的方式之一是胞饮作用,具体过程是:当物质吸附在细胞膜上时,细胞膜内陷,形成水囊泡,然后向细胞内移动,囊泡在移动的过程中在细胞内溶解消失,把物质留在细胞质内,或囊泡一直移动将物质交给液泡。以下对胞饮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B.这个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D.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7.科学家用大麦幼苗进行实验,探究根尖吸收矿质元素最活跃的区域,测量结果如图:

(1)实验分析:

①科学家用     培养大麦幼苗,获得上述数据。

②数据表明,距根尖1~2mm比30~40mm区域吸收

32P的量      

③根尖某区域吸收32P的量等于      

(2)该实验原理是:          

(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一般不应用于   ( )

A.基因诊断   

B.修复有缺陷的基因

C.分泌蛋白分泌过程的研究

D.探究C3、C4植物固定CO2的途径

8.(2006·长春)用质壁分离的方法测定洋葱表皮

细胞渗透能力的实验中,把剪成小块的紫色洋葱装

皮分别(等童)依次放人下面各纲浴液屮,并记录

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1)实验时为什么选有紫色的鳞片作实验材料?

(2)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细胞壁不能与原

生质层一起收缩的原因是          

(3)如果植物细胞刚刚开始发生质壁分离时的外界溶液浓度为细胞液的浓度,则该洋葱细胞液的等渗溶液是多少?          

(4)在此基础上怎样设计一个更精确的测定方法?

(5)如果不用蔗糖溶液,而改用NaOH溶液进行测定,结果会相同吗?为什么?         

                                           

高三生物高考知识点针对性辅导6)答案

例1 B  例2(1)减少 异养厌氧型 (2)为巴氏梭菌创造了缺氧条件(3)互利共生 竞争 例3 D

例4(1)化能自养型 需氧型(有氧呼吸型) 固氮 固氮细菌(根瘤菌、圆褐固氮菌)、固氮蓝藻、固氮放线菌 (2)N2、NH3、NO3、NH4+、有机氮 农田生态系统中农副产品往往被大量输出,因此必须经常输入大量的物质,才能使农田生态糸统的物质循环正常进行 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或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环境污染,使害虫抗药性增加,破坏生物多样性或塑料薄膜的使用造成白色污染(任选一例) (3)充分合理利用光能,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增加土壤肥力,为玉米提供氮肥

(4)不正确,直接焚烧会使大豆秸秆中的氮素、碳素以气体形式丢失,土壤肥力减少,且污染环境

例5(1)将蔗糖溶液放入卵壳膜(半透膜)内,清水放在烧杯中。

(2)取两个相同的装置如A、B,烧杯内均放等量清水,A装置用卵壳膜,B装置用一层纱布代替卵壳膜,从漏斗内均装入相同的蔗糖溶液。

现象:A装置漏斗内液面上升,B装置中液面不上升。

(3)

漏斗内

卵壳膜

烧杯内

现象

A

蔗糖液

清水

漏斗内液面上升

B

清水

清水

漏斗内不液面上升

(4)方案一(要求只用A装置):

漏斗内

烧杯内

现象及结论

蔗糖液M

蔗糖液N

若漏斗内液面上升,则M>N;若漏斗内液面下降,则M<N

方案二(要求同时使用A、B两装置):

漏斗内

半透膜

烧杯内

现象及结论

A装置

等量蔗糖液M

等量清水

漏斗内液面上升高的装置中蔗糖溶液浓度高些

B装置

等量蔗糖液N

等量清水

例6D例7D例8B例9B例10D

例11(l)根毛 分生(或生长点) 根毛(或成熟)(2)互利共生(共生)

(3)①铵态氮比硝态氮更有利于水稻幼苗的生长;②在稻田里使用NaNO3会导致土壤碱化;③在稻田里使用(NH42SO4会导致土壤酸化;④水稻根细胞中运载NH4+载体比递载NO3载体多;⑤水稻根细胞对不同形态的氮素吸收有差异。

(4)ABD

例12(1)培养液中没有通气;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促进根细胞的呼吸作用,有利于矿质离子的吸收。(2)(3)①在一定范围内,根部吸收矿质元素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加快;②高温对根吸收矿质元素的吸收影响较小,低温对根吸收矿质元素的吸收影响较大③温度变化对水稻吸收硅的影响最大。

知识点演练

1A 2D 3A 4C 5A 6(1)①含32P的完全培养液;②少;(2)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的过程,通过测定根尖不同区域矿质元素吸收量(运输量加积累量)的多少可以确定吸收最活跃的区域。(3)B;

7.(1)紫色鳞片叶表皮细胞液泡呈紫色,便于观察实验现象。(2)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3)0.3mol·L-1~0.4 mol·L-1(4)通过缩小各组溶液浓度梯度,按上述实验方法可更准确测定(5)原因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可以进入细胞,从而改变细胞液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