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生物第一次十校联考试题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 2008.3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1小题,共126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C 12 O 16 Na 23 P 31 N 14 Ag 108 Cl 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右图是人体细胞中两种重要有机物B、E的元素组成及相关关系图。以下对相关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E→G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核,G→B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
B.B的多种重要功能只与b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有关
C.E中e的排列顺序决定了B中b的排列顺序
D.E的多样性与e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有关
2.
A.人一鼠细胞的融合实验
B.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C.动物神经纤维兴奋的传导实验
D.诱变育种实验
3.
A.“巴西龟”很快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其种群数量呈现持续“J”型增长
B.“巴西龟”的成灾的原因之一是本地存在有种间互助的种群
C.“巴西龟”的引进可改变该地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关系,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D.为控制“巴西龟”最好办法是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4.“筛选”是生物学中培育生物新类型常用的手段,下列有关技术中不能筛选成功的是
A.在无氮培养基上筛选圆褐固氮菌
B.基因工程中通过对细胞单独培养并检测目的基因产物进行筛选
C.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食盐选择大肠杆菌
D.细胞工程中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再对选出的杂交瘤细胞逐一克隆或扩增,挑选出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群
5.右图为一动物个体(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常染色体上)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与该细胞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激素是雄性激素
B.1上a的出现可能属于交叉互换也可能是发生了突变
C.该细胞以后减数分裂正常进行可能能产生3种或4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
D.3和4上对应位置基因不同是因为该细胞在间期发生了突变
30.(20分)
![]() |
I.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1中a-c柱表示染色体的是 ,图2中表示二倍体体细胞分裂某时期是 。
(2)图1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 。
(3)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
;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2中的
过程。
II.探究实验设计及分析
问题来源: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前期,核膜解体,到末期又重新形成。对新形成的核膜的来源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主张认为是由旧核膜的碎片连接形成,另一种主张认为是由内质网膜重新形成的。现提供变形虫、3H—胆碱(磷脂的成分)和其它必需仪器,请完成实验设计过程,预测实验结果,并说明结论支持哪一主张。
设计:
1.将部分变形虫置于含3H一胆碱的介质中培养,使其膜被标记。
2.将已标记的核移入至未标记的去核的变形虫中,在无标记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使其进行 。
3.检查新形成的 。
预测结果1. 。
结论1. 。
预测结果2. 。
结论2. 。
31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I.某科学家发现,有些亚麻变种不同亚麻锈菌有不同的专一抗性。例如,亚麻变种770B对锈菌24抗性,但对锈菌22是敏感的;另一亚麻变种Bomday对锈菌22有抗性,而对锈菌24敏感。假设亚麻变种对锈菌24及锈菌22是否有抗性分别由基因A、a和B、b控制。
为了判断亚麻变种对这两种锈菌的抗性基因是存在于细胞质内还是存在细胞核内,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P ♀抗锈菌24、不抗锈菌22的亚麻×不抗锈菌24、抗锈菌22的亚麻♂
↓
?
②P ♂抗锈菌24、不抗锈菌22的亚麻×不抗锈菌24、抗锈菌22的亚麻♀
↓
?
请预期实验的结果并得出结论。
II.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
具有相对形状的亲本作正反交时, Fl总是表现出母本的性状是母系遗传,也可能是母性效应。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软体动物,一般通过异体受精繁殖,但若单独饲养,也可进行自体受精,其螺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的区分。现有纯合的右旋(基因型DD)和左旋(基因型dd) 椎实螺若干,请选择一对亲本,通过两代交配,证明螺壳的旋转方向符合母性效应。(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简要说明)。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及评评分标准
生物部分(共72分)
1-5 BBCCD
30(20分)
I (1)a 甲
(2)乙
(3) DNA复制 丙 乙
II 2.细胞分裂 3.细胞的核膜
预测结果1:新细胞核膜具有放射性。
结论1:支持第一种主张。(1分)
预测结果2:新细胞核膜无放射性。
结论2:支持第二种主张。(1分)
31.I答案:(每个预期结果和结论4分,共16分)
第一、预期实验结果:如果①的子代为抗锈菌24、不抗锈菌22的亚麻,②的子代为不抗锈菌24、抗锈菌22的亚麻
结论:两抗菌素性基因为细胞质遗传
第二、预期实验结果:①、②的子代抗性相同
结论:为细胞核遗传
第三、预期实验结果:①的子代表现为抗锈菌24的亚麻,②的子代为不抗锈菌24的亚麻,并且他们在抗锈菌22的表现型上相同。
结论:抗锈菌24的基因是细胞质遗传而抗锈菌22的基因是细胞核遗传
第四、预期实验结果:①的子代为不抗锈菌22的亚麻,②的子代抗锈菌22的亚麻,并且两子代在抗锈菌24的表现型上相同
结论:抗锈菌22基因是细胞质遗传而抗锈菌24的基因是细胞核遗传。
II P: ♀dd × DD ♂
左旋雌螺 右旋雄螺
↓
F1: Dd
左旋螺
↓×
F2:1/4DD 2/4Dd 1/4dd
右旋螺 右旋螺 右旋螺(表现母本基因型)
说明:F1代为左旋,F2代均为右旋,说明不是母系遗传;且F2代无论何种基因型,表现型均由F1代基因型决定,说明是母性效应。
(评分说明:每个基因型和表现型共1分,遗传图解共6分;文字说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