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考前知识清理之二 (模块2)
模块2-《遗传与进化》
一、选择题(每空只有一个答案正确)
1.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却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A.甜是显性性状 B.非甜是显性性状 C.显性的相对性 D.环境引起的变异
2.番茄果皮红色(R)对黄色(r)为显性,若将纯种红色番茄的花粉授到黄色番茄的柱头上,则黄色番茄植株上所结番茄的果皮将是
A.黄色,基因型为rr B.红色,基因型为RR
C.红色,基因型为Rr D.介于红、黄之间,基因型为Rr
3.纯种的黑色长毛狗与白色短毛狗杂交,F1全是黑色短毛。F1代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黑色短毛 | 黑色长毛 | 白色短毛 | 白色长毛 | |
雌(F2) | 52 | 19 | 16 | 6 |
雄(F2) | 49 | 14 | 15 | 5 |
A.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1对常染色体上
B.F1中雌配子与雄配子数目之比为1:1
C.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相同的个体接近5/8 D.四种表现型的个体中都有杂合体
4.用DDee与ddEE杂交的豌豆种子(DdEe)获得纯合子(ddee),最简捷的方法是
A.种植→F2→选不分离者→纯合子 B.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
C.种植→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
D.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子
5.一个处于后期的动物次级卵母细胞中有形态、大小两两相同的染色体14对,则该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体细胞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A.1、56、28 B.14、14、
6.女性子宫癌细胞中最长的DNA分子可达
①边解旋边复制 ②以半保留方式复制 ③多点复制 ④一个复制起点双向复制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7.下列关于细胞分裂与生物遗传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它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B.基因的分离、自由组合定律及伴性遗传,可以在配子形成过程中都起作用
C.用秋水仙素处理大肠杆菌,可使其染色体加倍
D.进行减数分裂的动物细胞,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在初级精(卵)母细胞中
8.现将哺乳动物的细胞放在含31P磷酸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数代后得到G0代细胞,然后将G0代细胞移到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1、2次细胞分裂后,分别得到G1、G2代细胞。再从G0、G1、G2代细胞中提取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得到结果如下图,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不同密度DNA离心后在试管中的位置,G0、G1、G2三代离心后的试管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Ⅲ、Ⅳ C.Ⅰ、Ⅱ、Ⅳ D.Ⅱ、Ⅰ、Ⅲ
9.双子叶植物大麻(2N=20)为雌雄异株,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若将其花药离体培养,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所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应是
A.18+XY B.18+XX C.18+XX或18+YY D.18+XX或18+XY
10.M、m和N、n分别表示某动物的两对同源染色体,A、a和B、b分别表示等位基因,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如右图所示,下面对该动物精巢中部分细胞的分裂情况分析合理的是
A.正常情况下,若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此时该细胞
的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B.正常情况下,若某细胞含有MMmmNNnn这8条染色体,
则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C.在形成次级精母细胞过程中,图中的染色体发生复制、
联会、着丝点分裂等变化
D.M和N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11.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时,发现某人的染色体组成为44+XYY,该病人的亲代在形成配子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次级精母细胞分裂的后期,两条性染色体移向一侧
B.次级卵母细胞分裂的后期,两条性染色体移向一侧
C.初级精母细胞分裂的后期,两条性染色体移向一侧
D.初级卵母细胞分裂的后期,两条性染色体移向一侧
12.现有一绿色(yy)圆粒(Rr)豌豆,它们的相对性状分别是黄色、皱粒。已知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该豌豆种植并自花传粉结实(称子1代);子一代未经选择便全部种植,再次自花传粉,收获了n枚子粒,(称子2代)。可以预测,这n枚子粒中纯合的绿色、圆粒约有
A.2n/3 B.3n/
13.果蝇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白眼为伴X隐性遗传。在下列哪组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果蝇的性别
A.白眼(♀)×白眼(♂) B.杂合红眼(♀)×红眼(♂)
C.白眼(♀)×红眼(♂) D.杂合红眼(♀)×白眼(♂)
14.如图所示的四个遗传图谱中,不可能是伴性遗传的一组
|
A.① B.④ C.①③ D.②④
15.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则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
A.Xb、aY、Y B.aXb、Y、Y C.aXb、aY、Y D.AAaXb、Y、Y
16.真核生物进行无性生殖时,其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是
A.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D.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7.人类的多指(A)对正常指(a)为显性,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在一个多指患者(Aa)的下列各细胞中,不含或可能不含显性基因A的是 ①神经细胞②成熟的红细胞③初级性母细胞④次级性母细胞⑤肌肉细胞 ⑥成熟的性细胞
A.①②⑥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8.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定律发生在
![]() | |||
![]() | |||
AaBb 1AB:1Ab:1aB:1ab 配子间16种结合方式
![]() |
![]() |
子代中有4种表现型(9:3:3:1) 子代中有9种基因型
A.① B.② C.③ D.④
19.杂交稻(F1)种植后,往往在生长发育、适应性、抗逆性、产量、品质等方面较其亲本优越,称为杂种优势。但其所结出的种子(F2)种下后,常常表现出优势明显减弱或消失的现象,故杂交稻在生产上必须年年制种。对上述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各个性状的遗传不遵循遗传规律 B.各种性状的改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C.由于杂种(F1)后代出现性状的分离 D.由于肥水差异以及管理不科学所引起
20.水稻的高杆和矮杆是一对相对性伏,糯性和非
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有人让一种高杆非糯性水稻
与另一种矮杆非糯性水稻杂交,得到的后代如右图
(这两对性状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则子代的矮
杆非糯性中,能稳定遗传的水稻占
A.1/16 B.1/8
C.1/3 D.2/3
21.下列关于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是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22.下列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①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②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③21 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 ④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⑤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应部位的交叉互换
A.①④⑤ B.②④ C.②③ D.①③⑤
23.一种观赏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鲜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9蓝:6紫:1鲜红。若将F2中的紫色植株用鲜红色植株授粉,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
A.2鲜红:1蓝 B.2紫:1鲜红 C.1鲜红:1紫 D.3紫:1蓝
24.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
A.人工诱变育种 B.细胞工程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杂交育种
25.半乳糖血症是一种人体不能利用半乳糖导致半乳糖在肝脏堆积的遗传病。下图为某半乳糖血症家族系谱图。根据系谱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带有致病基因的男性不一定患病
C.1为杂合体的几率为2/3
D.若14与一个患者婚配,所生儿子患病的几率为1/3
![]() |
26.下图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来自父方的染色单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A与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A与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27.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28.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9.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②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30.下表是某种群基因库中等位基因B、b从1900年至1970年间的变化数据。仅从该表中数据还不能说明 ( )
年 份 | 1900 | 1910 | 1920 | 1930 | 1940 | 1950 | 1960 | 1970 |
基因B的频率 | 0.99 | 0.81 | 0.64 | 0.49 | 0.36 | 0.25 | 0.16 | 0.10 |
基因b的频率 | 0.01 | 0.19 | 0.36 | 0.51 | 0.64 | 0.75 | 0.84 | 0.90 |
A.1900年具有显性状个体数量远远大于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数量
B.1930年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与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接近
C.环境选择使显性纯种逐步减少
D.隐性纯种能适应这一时期中的环境变化
二、简答题
31.对水稻中的一个矮杆粳稻和一个高秆糯稻品种分别做以下检查:各取其花粉样品,滴一滴碘液,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矮秆粳稻的花粉全部被染成蓝黑色,高秆糯稻的花粉全部被染色成红褐色。以这两个品种的水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①F1全部是粳稻②F1种下去全部长成高秆。③F1抽穗开花,取其花粉样品,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约1/2花粉被染成蓝黑色,1/2被染成红褐色。④F2中,约3/4为粳稻,1/4为糯稻。⑤F2种下去,不管粳稻还是糯稻,长成的植株的都约有3/4高秆,1/4矮杆。⑥检查部分F2矮杆植株的花粉,发现有些花粉被染成红褐色。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基因突变)
(1)上述杂交实验中,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茎高矮由A—a控制,粳稻、糯稻由B—b控制)
(2)解释F1中花粉被碘液染色后两种颜色比呈1:1的原因 。
(3)F2中矮杆且花粉全部被染成红褐色的植株基因型为 ,在F2中所占比例为 。
32.在牧草中,白花三叶草有两个稳定遗传的品种,即叶片内含氰(HCN)的和不含氰的。现已研究查明,白花三叶草的叶片内的氰化物是经下列生化途径产生的:
产氰糖苷酶 氰酸酶
前体物
含氰糖苷
氰
基因D 基因H
基因D、H分别决定产氰糖苷酶和氰酸酶的合成,d、h无此功能。现有两个不产氰的品种杂交,F1全部产氰,F1自交得F2,F2中有产氰的,也有不产氰的,将F2各表现型的叶片的提取液作实验,实验时在提取液中分别加入含氰糖苷酶和氰酸酶,然后观察产氰的情况,结果记录于下表:
叶片 | 表现型 | 提取液 | 提取液中加入含氰糖苷 | 提取液中加入氰酸酶 |
叶片Ⅰ | 产氰 | 含氰 | 产氰 | 产氰 |
叶片Ⅱ | 不产氰 | 不含氰 | 不产氰 | 产氰 |
叶片Ⅲ | 不产氰 | 不含氰 | 产氰 | 不产氰 |
叶片Ⅳ | 不产氰 | 不含氰 | 不产氰 | 不产氰 |
据表回答问题:
(1)氰在牧草叶肉细胞的 中,由生化途径可以看出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是: 。
(2)两个不产氰品种的基因型是 ;在F2中产氰和不产氰的理论比为 。
(3)叶片Ⅱ叶肉细胞中缺乏 酶,叶片Ⅲ可能的基因型是 ;
(4)从代谢的角度考虑,怎样使叶片Ⅳ的提取液产氰?说明理由。
33.现有3管果蝇,每管中均有红眼和白眼(相关基因为B、b),且雌雄各一半。管内雌雄果蝇交配后的子代情况如下:A管:雌雄果蝇均为红眼,B管:雌果蝇为红眼,雄果蝇为白眼,C管:雌雄果蝇均为一半红眼,一半白眼。
⑴请你根据上述结果判断: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3个试管中的亲代白眼果蝇的性别依次是 ,C管中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 。
⑵摩尔根等人用纯种灰身残翅果蝇与纯种黑身长翅果蝇交配,所获子代(F1 )全部为灰身长翅,由此可推出,果蝇的 为显性性状。
⑶你如何验证灰身—黑身、长翅—残翅的遗传行为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4.正常玉米、蚕豆、水稻植株均为二倍体,它们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依次为20、12、24。这三种植物常作为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材料,请回答有关问题。
(1)培育多倍体植株要用到秋水仙素,为观察秋水仙素的作用,最好采用上述三种材料中的 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 。
(2)用纯种有色饱满子粒的玉米与纯种无色皱缩子粒的玉米杂交,F1全部表现为有色饱满。请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方案,验证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要求)
(3)将表现型为高秆抗病(DdRr)水稻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表现型水稻植株,所得后代的表现型有4种。比值为高秆抗病:高秆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感病=3:1:3:1。由此可推测,母本水稻的基因型为 ,请在右图中标出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
(4)正常玉米种子缺乏糯性,能否将水稻的糯性以杂交育种方式移植到玉米中。有人做了以下实验:选取健壮开花的玉米,只授以糯性水稻的花粉,结果没有获取正常的玉米子粒,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
35.达尔文在环球考察时,在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观察13种地雀,它们的大小
和喙形各不相同,栖息地和食性也不相同,其种间杂交一般是不育的。根据研究,它们
是由一种祖先地雀进化来的。
(1)这些鸟的祖先由于偶然的原因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它们逐渐分布到各个岛上去,各个岛上的地雀被海洋隔开不能交配,这就造成了 ,阻止了种群间的 ,但此时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后来,产生了 ,
这便形成了不同品种的地雀。
(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其身体大小和喙形各不相同,据研究是由于它们的祖先原来就存在着 ,这是生物进化的 。由于不同岛屿上的食物种类和栖息条件不同,有的个体得到食物而成活,有的个体得不到食物而死亡,此过程被达尔文称为 。它是通过
来实现的。由于环境不同,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说明 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从而证明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模块2参考答案
1-5BACAD 6-10 DCCCB 11-15 ABCAB 16-20 ADACC 21-25 CCBDC 26-30CBBBB
31.(1)aaBB AAbb (2)F1产生的配子 B:b=1:1 (3)aabb,1/16
32.(1)细胞液;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的代谢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DDhh和ddHH;9∶7 (3)氰酸;ddHH或ddHh
(4)同时加入含氰糖苷和氰酸酶,含氰糖苷在氰酸酶的作用下能产氰。
提示与规律:基因D的作用在于决定产氰糖苷酶的合成,而基因H的功能在于决定氰酸酶的合成,只有当基因D和H都存在时,才能在叶片中生成氰,基因型为D H 的叶片必定同时含有含氰糖苷和氰酸酶。基因型为D hh的叶片含有含氰糖苷缺乏氰酸酶。基因型为dd H的叶片含有氰酸酶缺乏含氰糖苷。ddhh的叶片既不含有氰糖苷酶也缺乏氰酸酶。
33.(1)X 雄、雌、雄 XBXb 、XbY (2)灰身长翅
(3)用F1的果蝇与黑身残翅果蝇进行测交,统计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若为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1:1:1:1,则说明灰身
—黑身、长翅—残翅的遗传行为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4.(1)蚕豆 蚕豆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用F1与无色皱缩玉米测交(1 分);统计测交后代种子中不同表现型的数量及比例(1分);若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l: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1分);若四种表现型比例明显不符合1:l:1:1,则说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1分)。注:运用F1自交的方式也可参照给分。
(3)ddRr
(4)存在生殖隔离
35.(1)地理隔离 基因交流 生殖隔离
(2)变异 原材料 自然选择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